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胼胝体切开术(corpus callosotomy,CC)和迷走神经刺激术(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治疗儿童耐药性癫痫(drug-resistant epilepsy,DRE)的疗效对比。方法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了55例接受CC或VNS治疗的患儿。其中,男41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7.2岁,年龄范围为1.6~13.9岁;病程时间范围为1.2~10.0年;术前用药的平均种类数量为2.3种。将30例行CC治疗的患儿作为胼胝体切开术组(CC组),其中男20例,女10例。将25例行VNS的患儿作为迷走神经刺激术组(VNS组);其中男21例,女4例。收集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诊断、服用抗癫痫药物种类、影像学检查结果、对≥6岁的患儿使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WISC)第四版(WISC-IV)、对<6岁的患儿使用Gesell发育量表评分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术后1年、3年的复查随访结果,比较癫痫发作频率、不同发作类型的手术有效率、Gesell发育量表评分、WISC-IV量表评分。结果①在术后癫痫发作控制情况方面,CC组在术后1年、3年的癫痫发作消失的有效率分别为16.7%(5/30)和40.0%(12/30),术后1年、3年的癫痫发作减少≥75%(不含发作消失)的有效率分别为20.0%(6/30)和16.7%(5/30),术后1年、3年的癫痫发作减少情况在50%<发作减少<75%的有效率分别为40.0%(12/30)和13.3%(4/30),术后1年、3年的癫痫发作减少≤50%的有效率分别为76.7%(23/30)和70.0%(21/30)。VNS组在术后1年、3年的癫痫发作消失的有效率分别为12.0%(3/25)和4.0%(1/25),术后1年、3年的癫痫发作减少≥75%(不含发作消失)的有效率分别为24.0%(6/25)和12.0%(3/25),术后1年、3年的癫痫发作减少情况在50%<发作减少<75%的有效率分别为12.0%(3/25)和32.0%(8/25),术后1年、3年的癫痫发作减少≤50%的有效率分别为40.0%(10/25)和56.0%(14/25)。CC组与VNS组在术后1年癫痫发作减少≤50%的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②在不同癫痫发作类型的手术有效率方面,术后3年,CC组患儿的癫痫发作控制有效,发作减少≥50%的例数分别为:7例强直阵挛中有5例、9例点头发作中有7例、18例全身强直中有13例、7例全身强直阵挛中有6例、16例失神发作中有15例、所有5例肌阵挛、10例失张力中有9例。术后3年,VNS组癫痫发作控制有效,发作减少≥50%的例数分别为:8例强直阵挛中有6例、9例点头发作中有3例、20例全身强直中有9例、所有3例全身强直阵挛、9例失神发作中有6例、5例失张力中有4例。③在Gesell发育量表评分方面(<6岁的患儿),CC组有18例,VNS组有12例。该18例CC组患儿在术前、术后1年、术后3年发育量表评分分别为(30.10±16.03)分、(33.20±21.54)分、(34.16±25.75)分;术后1年与术前的发育量表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 163),术后3年的发育量表评分较术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001)。该12例VNS组患儿在术前、术后1年、术后3年发育量表评分分别为(26.00±18.85)分、(32.25±23.97)分、(42.17±30.56)分;术后1年与术前的发育量表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542),术后3年的发育量表评分较术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001)。接受Gesell发育量表评分的两组患儿在术前、术后1年、3年发育量表评分改善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 303)。④术前、术后行WISC-IV量表评分的患儿(≥6岁),在CC组有12例,在VNS组有13例,两组患儿术后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VNS组的总智商及各分项的改善程度更好。结论对无法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DRE患儿,两种手术方式都能长期有效控制癫痫发作,CC起效快。但控制效果随时间延长而降低,VNS起效慢但时间越长控制效果越好。两种手术方式均能在一定程度改善患儿的认知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虹膜血管造影术联合超广角眼底血管造影术(UW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纳入2016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接受虹膜血管造影术联合UWFA检查的DR患者60例(120只眼),其中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53.5±10.7)岁。含重度非增生型DR(NPDR)及增生型DR(PDR)患者各30例(60只眼)。所有患者均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裂隙灯前置镜、超广角眼底照相、免散瞳虹膜血管造影术联合UWFA检查,其中虹膜血管造影检查包括荧光素虹膜血管造影(IFA)和吲哚青绿虹膜血管造影(IICGA),记录虹膜血管荧光素渗漏的起始时间,并利用自主研发的软件测量瞳孔缘荧光素渗漏的圆周度范围,记录UWFA检查情况。采用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分析重度NPDR和PDR患者虹膜血管荧光素渗漏起始时间和渗漏范围的差异。结果IFA检查显示重度NPDR和PDR患者虹膜血管荧光素渗漏的起始时间分别为31.00(25.75,34.00)s和27.00(21.75,29.5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3,P=0.033)。重度NPDR和PDR患者虹膜血管荧光素渗漏范围分别为20.00(10.75,75.00)°和135.00(60.00,1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3,P<0.001)。所有PDR患者经裂隙灯检查均未见虹膜新生血管(INV),经IFA及IICGA检查发现8只眼有INV。UWFA检查显示重度NPDR患者均未见视网膜和(或)视盘新生血管强荧光,而PDR患者均可见视网膜和(或)视盘新生血管强荧光,其中10只眼晚期黄斑区表现为花瓣样或局灶性荧光素渗漏。结论虹膜血管造影术联合UWFA并结合定量分析方法,在准确观察DR眼底病变的同时,可获得更为准确、全面的虹膜血管综合信息,为DR的综合性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帮助。(中华眼科杂志,2021,57:916-921)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思维导图在结直肠早期癌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思维导图护理模式于东台市人民医院的推行时间(2019年7月)为分界线,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于该院行ESD的结直肠早期癌患者69例纳入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将模式推行后(2019年7月至2021年5月)于该院行ESD的43例患者纳入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思维导图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统计干预前、干预3 d后两组患者疼痛指数〔数字疼痛评估量表(NRS)〕、情绪与自我管理能力〔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水平,记录干预3 d后两组患者舒适及护理满意度〔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CQ)、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水平与干预1 w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住院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3 d后,两组患者疼痛指数、情绪与自我管理能力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且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ESCA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且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GCQ(生理、心理、环境)、NSNS〕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社会文化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 w内,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思维导图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ESD后患者护理满意度,帮助其情绪与自我管理能力正向调节。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与软通道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二集团军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CSDH患者9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48,给予软通道引流术治疗)和B组(n=49,给予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血肿消失时间分别为(31.32±2.18)min、(8.16±1.32)d、(7.45±1.49)d,均短于A组的(35.15±4.32)min、(13.18±1.56)d、(11.32±1.88)d,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3、17.12、11.25,均P < 0.001)。术后3个月,两组健康调查简表(SF-36)各维度评分均升高,B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为(84.94±7.25)分、(84.02±6.29)分、(82.85±8.16)分、(84.36±9.15)分、(83.51±10.39)分、(82.68±8.36)分、(84.93±10.15)分、(86.12±9.13)分,均高于A组的(62.68±5.47)分、(71.39±7.42)分、(69.51±6.39)分、(72.68±7.36)分、(72.81±8.15)分、(73.12±10.13)分、(77.91±9.52)分、(75.32±7.51)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2、18.34、19.75、16.71、17.94、20.57、18.22、16.44,均P < 0.001)。术后7 d,B组神经营养因子(N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硫化氢(H2S)、S100B蛋白分别为(42.53±6.09)μg/L、(6.52±2.79)μg/L、(203.17±15.03)μmol/L、(0.25±0.05)μg/L,均低于A组的(67.38±7.42)μg/L、(9.18±2.27)μg/L、(242.79±14.08)μmol/L、(0.36±0.07)μg/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94、5.12、13.33、8.86,均P < 0.001)。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16%(4/49),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75%(9/4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2,P=0.136)。结论与软通道引流术相比,CSDH患者采用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临床指标、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方面的改善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创新性。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EI)联合房角分离术(GSL)及房角切开术(GT)治疗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性研究方法,于2020年8月至2021年6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连续纳入中晚期PACG患者50例50眼,所有患眼均接受PEI+GSL+GT,随访时间至少6个月,平均随访7.5(6,10)个月。采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定患者手术前后眼压;采用ETDRS视力表测定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转换为LogMAR视力分析;收集抗青光眼用药种类及数量信息和手术并发症资料。计算患眼手术成功率,完全成功定义为术后不使用任何抗青光眼药物眼压为5~18 mmHg(1 mmHg=0.133 kPa)且眼压较基线下降20%,无威胁视力的并发症,无需接受额外的抗青光眼手术,无光感丢失;条件成功定义为使用或不使用抗青光眼药物达到上述条件。结果术眼术前平均眼压为(28.81±7.81)mmHg,末次随访平均眼压为(13.41±4.10)mmHg,术后眼压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60,P<0.001);与术前比较,术后眼压平均降低13.80(9.10,19.40)mmHg,降幅为51.1%(38.6%,67.1%)。术前平均BCVA为(0.92±0.11)LogMAR,术后末次随访时为(0.88±0.10)LogMAR,手术前后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60,P=0.580)。术前平均使用降眼压药物2(1,3)种,术后为0(0,0)种。手术完全成功率为80%(40/50),条件成功率为94%(47/50)。术中和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前房积血7眼,一过性眼压升高7眼,角膜水肿3眼,未出现威胁视力的并发症。结论PEI+GSL+GT治疗中晚期PACG能够有效降低眼压、减少降眼压药物的使用种类和数量,手术安全性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半关节置换术和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未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未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72例,半关节置换组35例和内固定组3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再手术率、术后并发症情况;使用Harris评分评价两种术式的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定性数据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内不同时间点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同时间点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7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内固定组在手术时间[(43.6±6.9) min]、出血量[(59.4±13.2) ml]、住院时间[(10.2±2.1) d]方面均明显少于半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73.9±8.8) min(t=-16.234,P<0.05)、出血量(296.1±19.5) s(t=-60.643,P<0.05)、住院时间(14.9±1.6) d(t=-10.64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固定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0.5%(15/37)]明显高于半关节置换组[17.1%(6/35),χ2=4.76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半关节置换组再手术率[2.9%(1/35)]明显低于内固定组[21.6%(8/37),χ2=5.79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半髋关节置换组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68.6%(24/35)]优于内固定组[40.5%(15/37),χ2=5.69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其他随访时间点,两组髋关节功能具有相似改善效果。结论对于老年未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来说,虽然内固定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但半关节置换术具有术后总并发症少、再手术率低、早期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在远期功能恢复方面,两者具有相似的疗效。研究结果表明,对某些患者来说,半关节置换术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E-DCR)中应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技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解放军第988医院2017年12月至2020年8月慢性泪囊炎行鼻内镜泪囊鼻腔吻合术者60例(60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术中采用低温等离子消融技术;对照组,30例,按传统手术方法不采用消融技术,术后观察比较两组的有效率、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及吻合情况等。结果术后1年,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1,P=0.326)。治疗组术中出血(10±5)ml少于对照组的(35±15)ml(t=9.129,P<0.001)。治疗组手术耗时为(30±8)min少于对照组的(45±13)min(t=6.320,P<0.001)。术后疼痛评分治疗组为(4.7±1.5)分,低于对照组的(8.5±3.4)分。两组吻合闭合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1,P=0.326)。结论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技术在E-DCR术中应用效果较好,可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术后疼痛。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通过人工血管置换术治疗肾移植术中髂外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应用人工血管置换术治疗肾移植术中髂外动脉夹层4例,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28~55岁。4例肾移植受者均为术中突发髂外动脉夹层,拆除血管缝合线发现动脉内膜剥脱堵塞髂外动脉3例,堵塞移植肾动脉1例,使用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制成的人工血管,行髂外动脉的人工血管置换术。4例受者移植肾行二次灌注,改与髂内动脉吻合。结果1例受者术后1周肾功血肌酐恢复正常,2例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1例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合并急性排斥反应,给予血液透析治疗,术后2~3周血肌酐恢复正常。随访时间0.5~5.0年,移植肾功能稳定,术侧下肢血供及皮温正常,活动有力自如。结论肾移植术中髂外动脉血管夹层发生率不高,但病情进展迅速且凶险,如不及时处理后果严重,通过人工血管置换术治疗肾移植术中髂外动脉夹层可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幼儿支气管异物取出术围术期采取医护合作一体化模式的应用成效。方法选取支气管异物的患儿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9例。在异物取出术围术期,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干预组采取医护一体化模式。结果干预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家属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护之间的合作态度得分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对医生的医护合作态度得分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医护一体化合作模式进一步减少患病婴儿住院天数与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同时有利于激励医护合作的默契度和工作效率,提升医疗护理服务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法(TAPP)、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法(TEP)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Lichtenstein)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8月就诊于松滋市人民医院的150例腹股沟疝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Lichtenstein组、TAPP组、TEP组,各50例。对比3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复发率,并观察围手术期患者应激反应[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醛固酮(ALD)]变化。结果3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ichtenstein组术中出血量、术后12 h疼痛数字评分(NRS)、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TAPP组和TEP组高,住院费用比TAPP组和TEP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P组术后12 h NRS评分、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费用比TAPP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ichtenstein组术后3 d Cor、NE及ALD水平,复发率比TAPP组和TEP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chtenstein术治疗腹股沟疝操作相对简单、费用低,腹腔镜下TAPP、TEP术具有应激创伤小、疼痛轻、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特点,临床应结合患者具体病情选择适宜的手术修补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治疗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至2019年19例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中位年龄69岁。手术均采取先CEA后CABG策略,使用传统剥脱法,颈动脉转流管快速建立体外转流。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内没有心肌梗死发生;2例患者出现脑梗塞,1例为CEA同侧,另一例为双侧颈动脉狭窄的CEA对侧脑梗塞,2例患者均未遗留后遗症。围手术期无死亡。成功随访17例(1~103个月,中位数24个月)。随访期内,1例患者术后8个月出现脑梗塞;1例患者术后43个月再发心肌梗死。没有颈动脉再狭窄或二次手术病例。5年总体生存率为91%。结论CEA联合CABG治疗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无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或死亡发生,围手术期脑梗塞发生较少,远期生存率高,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和胃底折叠术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分组对比法,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接受治疗的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和胃底折叠术中抽取80例,分析其临床护理效果,继而探讨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和胃底折叠术围手术期护理要点。结果80例平均住院时间为(5.21±1.25)d。护理满意度97.5%,术后不良反应率为1.3%,复发率为0.0%。结论针对接受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和胃底折叠术治疗的食道裂孔疝患者,予以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巩固手术治疗效果,提升手术安全性,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满意度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