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有双克隆M蛋白的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收治的1例伴有双克隆M蛋白的LP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为老年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肾脏损害、贫血、骨破坏等,依据淋巴结活组织检查、免疫固定电泳、骨髓细胞学、基因突变检测(MYD88 L265P突变阳性)明确诊断。采用硼替佐米为主的方案治疗4个周期,达到部分缓解。结论伴有双克隆M蛋白的LPL临床主要表现出一种M蛋白特点,免疫球蛋白IgM及IgA双克隆的LPL罕见,采用硼替佐米为主的治疗方案有一定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不同出生胎龄和体重建立0~7日龄早产儿M型超声心动图的参考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489例0~7日龄早产儿的M型超声心动图资料,按出生胎龄分为<28周、28~31+6周、32~33+6周、34~36+6周4组,按出生体重分为<1 000 g、1 000~1 499 g、1 500~1 999 g、2 000~2 499 g、≥2 500 g 5组。采用独立样本K-W检验比较不同出生胎龄、出生体重的超声心动图测量值,根据不同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建立早产儿M型超声心动图参数的95%置信区间(CI)和Z评分参考范围。结果489例早产儿出生胎龄32.0(24.0~36.7)周,出生体重1 700(650~3 180 g);出生胎龄和出生体重均与室间隔厚度(IVSd)、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房前后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右室流出道内径(RVOT)、舒张末期右室前后径(RVED)有相关性(r=0.209、0.216、0.430、0.608、0.495、0.464、0.447和0.275、0.288、0.445、0.609、0.496、0.499、0.464,P均<0.01),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均无相关性(P均>0.05)。7日龄内的早产儿,出生胎龄和体重越大心脏内径和室壁厚度越大(P均<0.01)。早产儿7 日龄内LVEF、LVFS维持在较高而稳定的范围(95%CI:67%~69%、34%~36%)。结论根据不同出生胎龄和出生体重建立了0~7日龄早产儿心脏内径、室间隔和左室壁厚度参考数据。根据出生胎龄和出生体重建立的M型超声心动图参数的95%CI和Z评分范围可为0~7日龄早产儿提供可靠的参考范围。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 16,CVA16)感染后是否会影响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 m6A)甲基化相关蛋白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16HBE)、ICR乳鼠和SCARB2人源化小鼠中的表达,以及在细胞中的定位。方法病毒分别以感染复数(MOI)=0.1感染16HBE和107 CCID50/ml感染小鼠,Western blot分析甲基转移酶、去甲基化酶和甲基化阅读蛋白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观察这些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定位。结果研究结果发现,随着CVA16病毒感染时间的增加,m6A甲基化相关蛋白在细胞中表达水平逐渐下调,在ICR乳鼠和SCARB2小鼠中无明显变化;病毒感染后,m6A甲基化相关蛋白在细胞核与细胞质中重新分布,甚至发生降解。结论CVA16在宿主细胞中复制时可以改变m6A甲基化修饰相关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定位。本研究结果提示m6A修饰可能是肠道病毒治疗的潜在新靶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EMT)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M2段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1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接受治疗的急性MCA M2段闭塞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临床决策分为EMT组和非EMT组,对影像学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血管成功再通定义为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mTICI)≥2b级,转归良好定义为发病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男性18例(56.3%);年龄(63.87±8.64)岁,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13.91±3.45)分。EMT组20例(62.5%),非EMT组12例(37.5%);16例(50.0%)转归良好,16例(50.0%)转归不良。EMT组血管成功再通率为85.0%,90 d转归良好率显著高于非取栓组(65.0%对25.0%;χ2=4.800,P=0.029),而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10.0%对0%;P=0.516)和病死率(10.0%对8.3%;P=1.000)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归良好组与转归不良组基线NIHSS评分以及吸烟和接受EMT治疗的患者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基线NIHSS评分与转归不良独立相关[优势比(odds ratio, OR)2.39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190~4.810;P=0.014],而EMT则与转归良好独立相关(OR 0.038,95% CI 0.002~0.913;P=0.044)。结论EMT治疗急性MCA M2段闭塞是安全有效的,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转归。
简介:摘要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 CADASIL)是一种成年起病的遗传性小血管病,由位于染色体19p13区域的NOTCH3基因突变所致。其临床特点包括反复缺血性卒中、进行性认知损害、偏头痛以及精神异常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NOTCH3基因EGFr区域突变与CADASIL的病程、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特点均存在联系。文章就NOTCH3基因EGFr区域突变基因型、CADASIL临床表型以及二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期望为CADASIL的早期诊断以及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3岁以上儿童肺炎后肺功能情况。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通过对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出院第一诊断为肺炎,且在出院后0.5~2.0年内门诊复诊的患儿进行肺功能检查,并收集其住院时病历资料、出院后临床信息和/或胸部影像学检查,观察肺炎后0.5~2.0年患儿的肺功能情况,并分析肺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并进行门诊复诊者159例,完成肺功能检查者共100例,肺功能结果异常者46例。患儿性别和肺炎后肺功能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75,P=0.323)。肺功能结果与感染的病原体无相关性(χ2=0.549,P=0.908)。重症肺炎(χ2=5.154,P=0.023)、肺炎后肺部影像学异常(χ2=4.464,P=0.035)的患儿更容易出现肺功能异常。在74例>6岁儿童组中肺功能异常45例(60.81%),表现为1秒用力肺活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50%肺活量时的呼气流量,75%肺活量时的呼气流量,最大呼气中期流量实际值占预计值百分比以及FEV1/FVC%的下降。结论儿童肺炎后可出现肺功能异常,以小气道功能异常、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及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肺功能结果与患儿性别、肺炎病原学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症肺炎患儿和肺部影像学长期异常的患儿更容易出现肺功能异常。
简介:无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外科行胃癌根治术后出现结肠漏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表明,2例患者二次手术行肠造瘘术后顺利出院,1例患者在保守治疗失败后再次行回肠造瘘后顺利出院。胃癌术后结肠漏治疗应以肠造瘘为主,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术中应及时消除隐患,减少结肠漏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3~12岁儿童静态屈光度与主要屈光参数间的回归模型。方法:横断面研究。研究分两部分:①建立回归模型:随机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进行屈光检查的245例儿童,测量其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Km)及前房深度(ACD),行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并计算晶状体屈光力(LP)。分析静态屈光度(SE)与屈光参数的相关性并建立回归模型。②验证回归模型:另随机选取2016年7—12月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进行屈光检查的43例儿童,测量上述屈光参数,行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SE实测),计算LP和静态屈光度(SE估算),通过Bland-Altman分析比较SE实测与SE估算的一致性。结果:①建立回归模型:SE与AL、Km及LP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95、-0.83和-0.62(均P<0.001);其回归模型为SE=110.56-2.51×AL-0.97×Km-0.44×LP(R2=0.95,F=2534.52,P<0.001)。②验证回归模型:SE实测与SE估算存在明显相关性(r=0.97,P<0.001),95%一致性界限范围为-1.00~0.63 D,平均误差为-0.19 D(95%可信区间:-0.28~-0.10 D),81.40%的点落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0.55~0.55 D)。结论:AL是屈光度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其次是角膜曲率和晶状体屈光力;屈光度回归模型可较准确估算3~12岁儿童的静态屈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