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古典诗歌源远流长,早巳形成其独特的风格:神会于物,情融于景.解读古典诗歌必须解读其意象.古典诗歌意象按其表达方式可分为四类:描述性景象、比喻性意象、拟人性意象、象征性意象.把握意象表达方式的特点,易于把会于物的神和融于景的情发掘出来,再现古典诗歌的意、志、趣、艺.
简介:元代扈从文士以新奇眼光审视扈从途中的地理意象,通过对居庸关、李陵台以及诸多草原风俗的审视与摹写,开拓出新的审美空间,使扈从纪行诗成为唐宋诗之后的独特艺术形式。同时,扈从纪行诗重视摹写物象而少情感的艺术特性,使其内部产生了意象与情感的对立。而这一对立,正是由于扈从文士进入异域,受到政治、文化、身份等要素的限制而产生的间离。这使得扈从纪行诗成为元代文人生活状态的一种真切表现,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和广阔的文化阐释空间。
简介:习惯上,人们把波德莱尔看成是一个“审丑”的诗人,其实他对美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追求。在《恶之花》中,有许多诗人对自然歌咏的诗句,仔细分析,我们会理解波德莱尔的美学追求,明白他心中的“自然”是怎样的一种境界,从而也就更能读懂他诗的真谛。波德莱尔所钟情的“自然”,实际上是他对未知世界“美”的探寻,因为在他看来,此岸世界的“美”,已不能引起人们的“惊奇”与“颤栗”,必须到来知的世界去寻找和发现“惊奇”。
简介:温庭筠的词作以表现女性生活情事为内容,写她们的闺阁、服饰、容颜、体态、情感、心绪,表现了其题材的"艳";又选取珠光宝气、缕金错彩的名物意象,体现了其艺术手法的"艳".
简介:从公馆这一文学空间着手分析民国时期现代家庭生活的新变,体察民国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和人情冷漠的生活形态,并从空间的角度分析公馆多元文化背后所潜藏的作家的精神诉求。
简介:海子是一个具有死亡意识和英雄主义倾向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过程实际是一个与死亡意识搏斗的过程,他的诗歌意象是生命意象与死亡意象的结合体.本文通过对海子的诗歌意象的分析,试图解读海子的最后几首桃花诗.桃花意象是诗人的生命之火的最后闪亮,它反映了死亡对于诗人生命意识的最终胜利.
简介:是谁让斑斓纷纭的物浸染上陆离繁杂的情呢?秋风寒蝉低吟着贫士失职的悲愤与凄凉,梨花春雨飘洒着弱女怀人的寂寞与哀怨,羌笛琵琶传递着北地男儿的铁血剑胆,长亭红楼寄托着南国佳丽的萧心琴心。无休无止地宣导着各类情感的意象,还有鹧鸪子规、燕雀鸿鹄、海堂芍药、鲈鱼莼菜、篁竹
简介:摘要
简介:诗人高启在其入明后的诗作中,写下了大量'梦'诗,这些诗'梦'意象寄托着诗人的自我情感与心志,成为诗人抒发性情的依凭之物.明初的社会政治环境、当时诗人自身的处境与其美学追求,是其梦诗生发的主要因素.
简介:对海子四部"大诗(《河流》、《传说》、《但是水、水》、《太阳·七部书》)"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和归纳,进而探讨海子"大诗"创作的滥觞、转化、扩充、升华的连续轨迹、由"水"及"火"的创作转化、以及四部作品间的深刻内在联系。
简介: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论断不仅是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揭示,而且包含着闪光的美学思想。这三个阶段已经蕴含了“审美意象”的生成问题,艺术上的“胸中之竹”和美学上的“审美意象”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简介:城市,一直是雷米小说极力渲染和表现的主题。电影《心理罪》和《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均改编自雷米的“心理罪”系列小说。虽然两部电影选择的时间线索不同,但是却完成了雷米故事中所建构的“城市意象”,即“洞穴”化的都市想象与“温情治愈”的人性关怀。本文应用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分析两部影片所呈现出来的雷米小说中关于城市的不同意象。徐纪周版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更注重对城市病的刻画,而谢东燊版的《心理罪》则注重对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羁绊的刻画。
神会于物 情融于景——古典诗歌意象之解读
元代扈从纪行诗的地理意象风貌及价值重估
从《恶之花》中的“自然”意象看波德莱尔的“写作美学”
闺阁女子的美容师——解读温庭筠词的审美意象
文学图景中的公馆生活——论现代小说中的“公馆”意象
最后的灿烂与挣扎--从海子的诗歌意象系统解读桃花诗
萋萋芳草总多情——唐宋诗词中的芳草意象及其忧患色彩
芙蓉帐里奈君何—浅评电影《铁皮鼓》之性意象
“月明归梦遂成迷”——高启笔下的诗梦意象及发生原因
由“水”及“火”——试论海子“大诗”的意象转化及其内在联系
审美意象下的“画竹三段论”论析——兼谈郑燮题画对“意境”的丰富和发展
“洞穴”化的都市想象与“温情治愈”的人性关怀——比较徐纪周版《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与谢东燊版《心理罪》中的城市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