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根据说唱乐人的音乐术语及他们对各个声部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将中国传统说唱多声部音乐织体形式分为“胡咬弦式”“骨肉式”“固变式”“去头咬尾式”四种类别。“胡咬弦式”是各声部之间表现出以某一声部旋律为主,其他声部旋律与之分分合合,既展示出各不相同的旋律线,又呈现出相互“咬”住的多声形态;“骨肉式”是来源于我国“骨谱肉腔”的曲唱艺术;“固变式”是某声部的旋律或音型较为固定,某声部的旋律或音型主动变化;“去头咬尾式”表现出主奏乐器与副奏乐器、唱腔与伴奏各走各的旋律套路,而在最后齐奏结束,呈现中国人所喜爱的“合尾”音乐思维。
简介:传统秧歌往往与佛教、道教和各种民间信仰仪式活动有较密切的联系,体现出较明显的岁时节日及季节性、民俗性、自发性等特征。20世纪50—80年代,由于受到极端政治思潮的影响,该类民俗活动曾经出现了明显的断层。近三十年来,在以城镇化和旅游文化为代表的经济现代化潮流影响下,秧歌经历了种种艺术化、世俗化和通俗化的发展变异过程,从而展示出风格各异,五味杂陈的生存现状,从中隐现了因社会重组、族群离异而导致的传统流失、人才断档等发展危机。对此,有必要启动应用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途径,走出单纯研究、观望的状态,最终实现“我”与“他者”之间的参与性文化“互动”。
简介:本文以作者饰演的艾培雷的音乐形象为主要切入点,从音乐的创作与表演角度,简要分析《苍原》这部歌剧音乐所体现出的戏剧性、开放性、史诗性这三大美学特征。歌剧是“音乐的戏剧,戏剧的音乐”,因此,戏剧性是音乐发展必须遵循的路径,音乐发展必须按照戏剧的走向“寻迹而动”;开放性体现在歌剧音乐创作和表演风格上,表现为对多种民族音乐的“泛性融会”;史诗性,不但体现在一度创作中,更表现为二度创作中呈现出的粗犷、大线条,又不陷入脸谱化模式的表演基调。笔者期盼用自己的舞台实践经验和长期积累的理论知识,总结这部歌剧音乐的美学特征,旨在为中国歌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