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甲磺酸阿帕替尼与替吉奥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取我院晚期胃癌患者56例,随机分研究组(甲磺酸阿帕替尼)与对照组(替吉奥)各28例,评估两组疾病控制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有效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阿帕替尼组患者腹泻、口腔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高血压、手足综合征不良反应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替吉奥相比,对晚期胃癌患者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且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有别于替吉奥,高血压症状经对症处理后可缓解,患者耐受性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两种断脐时间对第二产程中存在胎儿宫内窘迫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窒息程度及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足月阴道分娩在第二产程中出现胎儿宫内窒息的产妇100例所分娩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新生儿出生后十秒之内断脐(常规断脐),观察组在脐带搏动减弱后断脐(延迟断脐),对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进行对比分析,对比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窒息程度及复苏效果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相对于对照组新生儿,观察组新生儿Apgar1min、5min评分要高,复苏时间要短。结论延迟断脐能够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减轻其窒息程度,提高复苏效果,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宫颈癌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患者术后泌尿生殖道瘘的临床价值,完善预见性护理的方式方法,为日后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护理单元自2015年6月开始对宫颈癌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患者的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改进,即进行预见性护理。本研究对2014年5月—2015年5月改进前的宫颈癌患者69例与2015年6月—2016年6月进行预见性护理的宫颈癌患者71例进行对比,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术后泌尿生殖瘘患者诊疗过程中的作用。结论对宫颈癌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常规同时,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术后泌尿生殖瘘的发生率。同时改进对患者术前术后护理方式,可降低泌尿生殖瘘患者导尿管感染率,提高拔管成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及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西地兰和胺碘酮对急诊危重症患者伴快速心律失常及新功能改善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58例急诊危重症伴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将其按照治疗途径分为两组,各29例。基础组西地兰治疗,观察组胺碘酮治疗。对比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相对比基础组,观察组治疗后的心功能指标更为优异,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5)。结论在急诊危重症伴快速心律失常患者治疗中,应用胺碘酮,不仅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还减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计单独应用血清总PSA(TPSA)这一传统的方法与血清总PSA(TPSA)、游离态PSA/总PSA(F/TPSA)比值(即游离PSA百分率)相结合的方法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价值中的差异。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了245例腺增生症(BPH)(针刺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所有患者均于活检前或术前抽血查血清F-PSA及T-PSA,并计算F/T比值。结果BPH及PCa二者T-PSA平均值分别为(5.4±9.96)ng/ml、(24.9±40.5)ng/ml;二者相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05);F/TPSA平均值分别为0.28±0.12、0.15±0.63,二者相比差别有显著意义(P<0.005)。结论F/TPSA比值结合T-PSA,对判断患者是否患前列腺癌较大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临床肝病诊断中对总胆汁酸与血清总胆固醇检测的价值进行观测与分析。方法从2015年12月到2016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肝病患者中选取200例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年龄在22-75岁之间,其中男患者100例,女患者100例,对患者体内的总胆汁酸和总胆固醇含量及性监测与分析。结果通过对患有不同肝脏疾病的患者总胆汁酸和血清总胆固醇的含量进行比较发现,急性肝病患者血液中的总胆汁酸以及总胆固醇含量明显高于患有慢性肝病的患者,每组数据间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通过检测不同肝病患者体内总胆汁酸与血清总胆固醇含量进行检测,可以简洁的反应患者肝脏损伤的情况充分显现,联合检测总胆汁酸和血清总胆固醇这两项指标,可以促进肝硬化等疾病的准确诊断,并且提高检测的灵敏性,在临床不同种类肝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钳取胃粘膜组织的部位、大小与幽门螺杆菌阳性检出率及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采用胃镜下钳取胃粘膜组织,以HP快速检测试纸检测HP菌,调查幽门螺杆菌的阳性检出率;采取电话随访及病房追踪的方式,调查患者发生胃区不适、胃痛、胃出血等并发症情况。结果Ⅰ组钳取胃窦部小弯侧前壁,距幽门2-3厘米处组织;直径<2毫米。阳性率73.5%,假阳性率为0.6%,并发症发生率为2%。Ⅱ组钳取胃部其他部位黏膜组织;直径>3毫米,阳性率为59%,假阳性率为2%,并发症发生率为6%。结论选择正确的钳取部位、钳取合适的组织大小可提高HP阳性检出率,减少假阳性率的发生,同时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疹疫苗接种率与麻疹发病率的关系。方法根据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法定传染病报告,获得麻疹疫苗接种率与麻疹发病率。然后,采用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根据以往麻疹发病阶段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在麻疹接种前,具有很高的自发性,发病率高。其次,在实施麻疹疫苗接种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使其成为低发状态,并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麻疹疫苗接种率与麻疹发病率呈负相关关系。即麻疹疫苗接种率越高,麻疹发病率则越低。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后,不断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同时,在免疫屏障的支持下,显示即便麻疹控制率不足100%,也能够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病率,最终达到彻底消灭麻疹的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影响我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以及控制率的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2年1月份到2014年12月份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19例,对所选择的患者采取入户访问以及集中调查等方式,统计分析影响高血压患者治疗率以及控制率的因素,此外对患者进行干预治疗率以及控制率。结果经过研究发现我社区内高血压患者的控制率以及治愈率因素包括患者的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年龄、思想观念、地理环境、家庭因素等;对所选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地干预治理之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以及控制率明显得到了提高,治疗率从21.3%上升到71.7%,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从22.0%上升到80.5%,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社区高血压病患者影响治疗率以及控制率的因素并不单一,并且这些影响因素直接影响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以及控制,社区医院通过有针对性地个性化干预护理,显著的提高了社区高血压的治疗率以及控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