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建立和评价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分别用组织块法、2种改良酶消组织块法培养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GF),用形态学、免疫荧光鉴定细胞来源。通过活细胞观察,MTT比色实验研究细胞体外生物特性。比较3种培养方法培养HGF效果。结果:细胞抗波形丝蛋白染色阳性,抗角蛋白染色阴性,符合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组织块法、改良酶消组织块法(翻瓶法)、改良酶消组织块法(盖玻片法)细胞培养成功率分别为26.7%、54%、60%。组织块法和2种改良酶消组织块法间成功率差异显著性(P〈0.01),2种改良酶消组织块法间成功率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本实验建立细胞系为人牙龈成纤维细胞。2种改良酶消化组织块法可显著提高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成功率。

  • 标签: 牙龈 成纤维细胞 细胞培养 生物学特性
  • 简介:目的:研究中药丹参和骨碎补在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对其牙周组织改建作用。方法:选取72只SPF级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丹参、骨碎补和对照,每组24只,建立大鼠正畸牙齿移动实验模型,丹参每日灌服6g/kg丹参水煎剂,骨碎补每日灌服6g/kg骨碎补水煎剂,对照每日灌服3ml生理盐水,每隔7d加力1次。三动物于正畸加力7、14、21、28d分批次处死,每次6只;剥离头颅骨,测量牙齿移动距离及牙槽骨密度,同时制作上颌第磨牙区牙周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观察牙周组织改建情况,并进行统计。结果:丹参、骨碎补牙齿移动距离均大于对照,差异统计意义(P〈0.05),丹参和骨碎补之间差异统计意义(P〉0.05);光镜下观察三破骨细胞数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变平缓趋势,丹参和骨碎补较对照增加更为显著P〈0.05),丹参和骨碎补之间差异统计意义(P〉0.05);三牙槽骨密度都呈现降低趋势,丹参和骨碎补较对照降低缓慢(P〈0.05),丹参和骨碎补之间差异统计意义(P〉0.05)。结论:灌服丹参和骨碎补水煎液可促进大鼠牙周膜内破骨细胞生成并维持牙槽骨密度,有利于大鼠正畸牙齿移动。

  • 标签: 丹参 骨碎补 正畸 牙齿移动 牙周组织 改建
  • 简介:目的:探讨快速扩弓与包绕牙合垫式口内固位装置结合上颌前牵引矫治效果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选择23例骨性Ⅲ类上颌后缩患者,分为快速扩弓结合上颌前牵引(13例)和包绕牙合垫结合上颌前牵引(10例)。对患者治疗前及前牵引后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并进行配对t检验;对患者治疗前、前牵引后差值变化进行间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患者矫治后均出现SNA增大、ANB减小、下颌骨长度增加、Y-axis、MP/FH、MP/SN、PP/MP、U1-SN增大、前下面高、前面高、后面高增加。这些指标的变化差异统计意义。快速扩弓患者前颅底长、上颌骨长度(Ptm-A)明显增加,下切牙明显舌倾。包绕牙合垫患者后颅底长明显增加,面角明显减小,前面高明显增加。间对比:S?Ba、NPg-FH变化差异统计意义(P〈0.05),其余测量值变化差异统计意义(P〉0.05)。结论使用快速扩弓与包绕牙合垫加上颌前牵引矫治骨性Ⅲ类上颌后缩患者在临床上是确实可行,可取得满意疗效。

  • 标签: 快速扩弓 前方牵引 上颌后缩
  • 简介:目的采用单光子发射型(single-photoEmissionCT,SPECT)CT/CT同机融合骨显像技术对成人骨性下颌偏斜患者与正常人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生长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选取成人骨性下颌偏斜患者20例和正常成人志愿者15例,进行SPECT/CT同机融合骨扫描检查,以分析比较下颌偏斜患者与正常人侧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骨血流和骨代谢差异性.结果成人骨性下颌偏斜患者下颌骨不同部位骨血流和骨代谢存在特定性差异,正常人下颌骨不同部位骨血流和骨代谢存在特定性差异;正常人下颌骨不同部位左右侧放射性计数值比值均接近于1,对称性较好;与正常对照相比,骨性下颌偏斜患者放射性强度均为对侧高于偏斜侧;髁状突差异最大(P<0.01),其次为下颌角(P<0.01),下颌升支中份差异最小(P<0.05);不同部位差异均有统计意义.结论SPECT/CT同机融合骨显像在精确解剖定位基础上,能更加准确显示颞下颌关节功能变化.

  • 标签: 下颌偏斜 颞下颌关节 髁状突 单光子发射型CT/CT
  • 简介:目的:探讨WWP2、第十号染色体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磷酸酶基因(PTEN)和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S6K)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差异表达及相关性,以期为其早期防治及生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免疫化检测12例正常口腔黏膜、20例白斑及54例OSCC组织中WWP2、PTEN和p70S6K蛋白表达和相关性,并分析其与OS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关系。实验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KruskalWallistest、χ2检验和Fisher′s精确检验,WWP2、PTEN和p70S6K表达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WWP2、PTEN和p70S6K在正常对照、口腔白斑及OSCC强表达率分别为33.33%、40%和68.52%;91.67%、85%和48.15%以及25%、45%和75.93%,与其他相比,以上三种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WWP2与PTEN之间呈负相关(r=-0.236,P=0.028)。PTEN与p70S6K之间呈负相关(r=-0.301,P=0.005)。WWP2与p70S6K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315,P=0.003)。OSCC组织中WWP2与OSCC临床分期有相关性,p70S6K与OSCC分化程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结论WWP2、PTEN和p70S6K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各阶段组织中差异表达,提示可能在OSCC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口腔肿瘤 鳞状细胞 口腔白斑 WWP2 第十号染色体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酶基因 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
  • 简介:目的:运用群组研究方法.评估100名牙周基础治疗和长期支持治疗牙周病患者20年后其固定局部义齿修复疗效和并发症。材料和方法:将经过积极治疗(包括牙周手术、牙髓治疗和修复治疗)患者纳入牙周支持治疗项目,并要求患者每3~6个月复诊次。对所有患者临床数据进行记录:初次就诊记作TO期.完成修复治疗后次牙周支持治疗记作T1期,T1期之后20年内最后次进行牙周支持治疗记作T2期。运用多变量分析方法观察各种临床因素对于20年随访中修复基牙(PA)脱落危险性影响。结果:最终样本包括100名患者。在T1期,全部948颗修复基牙均与实验中原始样本相同。在经历20年随访后.有854颗修复基牙(901%)仍可行使功能.而另外41位患者(41%)94颗修复基牙(99%)在牙周支持治疗过程中脱落:其中98%失牙经历过牙髓治疗。牙根纵裂(48%)是失牙主要原因.而牙周炎症进展则占失牙原因31%。此外.年龄(P=0.002)、全13菌斑指数(P〈0.0001)、全13出血指数(P=00002)和副功能运动(P=0.0083)均可增加修复基牙脱落可能性。在临床相关因素中.牙髓治疗(P=0.0082)、截根术(P〈00001)、多根牙(P=0.0005)和修复相关副功能运动(P〈0.0001)均可增加修复基牙脱落风险性。结论:依从性佳患者20年牙周支持治疗后.其固定修复治疗有很高成功率。

  • 标签: 固定修复 随访调查 治疗效果 牙周病 患者 牙周支持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患者检出细菌分布和耐药情况,为临床抗菌药物选用和多重耐药菌目标监测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颌面外科感染患者检出菌株,对检出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各年份间耐药率差异性应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统计意义。结果共检出病原菌689株,革兰阳性菌占31.8%(219/689),革兰阴性菌占68.2%(470/689)。检出总量排名前3位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草绿色链球菌,检出量分别为96、67和51株。3个年份所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二代、三代耐药率低于10%,对限制级抗菌药物美洛培南(χ2=2.675,P=0.229)、氨曲南(χ2=0.469,P=0.791)耐药率低于8%。3个年份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分别为90.0%、66.7%、95.2%,均高于60%(χ2=7.212,P=0.024)。2012、2013年所分离阴沟肠杆菌对四环素类、磺胺类、部分头孢菌素类耐药率超过20%。结论2012—2014年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检出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数量最多,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阴沟肠杆菌耐药情况最为严重。应着重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控制,重点监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阴沟肠杆菌耐药情况。

  • 标签: 颌面外科 耐药 细菌 监测 抗菌药物
  • 简介:目的评价金沉积、金合金和镍铬合金3种不同基底烤瓷冠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04年5月至2006年5月在辽宁省妇幼保健院口腔科进行烤瓷冠修复患者35例(120颗牙),根据患者要求分别制作镍铬合金基底、金合金基底、金沉积基底烤瓷冠,每种基底烤瓷冠40颗牙。观察比较戴冠2年后3烤瓷冠在颜色、边缘密合度、牙龈染色等方面的情况。结果金合金基底、金沉积基底烤瓷冠在颜色、冠边缘密合度及颈缘染色均优于镍铬合金基底烤瓷冠,差异统计意义(P<0.05)。结论金合金基底和金沉积基底烤瓷冠临床效果好。

  • 标签: 烤瓷冠 金沉积 金合金 镍铬合金
  • 简介:目的:分析颌面颈多间隙感染老年患者临床特征,运用多变量统计模型确定严重并发症及总住院时间预后独立影响因子。方法:对家三级甲等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285例诊断为颌面颈多间隙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和成年。研究内容包括资料、临床指标(全身系统性疾病、病因、症状发作到入院治疗时间、受累间隙数量和分布)、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结果(切口数量、住院天数和并发症)。采用SAS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和χ^2检验分析。结果:颈部多间隙感染是预测严重并发症独立影响因子(oddsratio,OR=2.45);并存病(OR=2.10)、非牙源性感染源(OR=1.89)、白细胞总数〉12.0×10^9/L(OR=3.57)、切开引流前C反应蛋白〉150mg/L(OR=2.18)、同时需要外科与全身治疗(OR=4.66)是预测总住院时间独立影响因子。结论:多因素预后分析可有效揭示颌面颈多间隙感染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上治疗老年颌面颈多间隙感染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 标签: 颌面颈部 多间隙感染 老年 多因素分析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唇腭裂患者AF-BF距和AXB角。方法选取20例替牙期及30例恒牙期唇腭裂患者拍摄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测量其AF-BF距及AXB角与北京市同龄、同性别正常儿童、青少年AF-BF距及AXB角值进行比较。结果替牙期和恒牙期唇腭裂患者AF-BF距及AXB角值无性别差异P〉0.05)。新疆地区替牙期和恒牙期唇腭裂患者AF-BF距小于北京市正常儿童、青少年(P〈0.05),而AXB角值差异统计意义(P〉0.05)。结论AF-BF距可以作为评价唇腭裂患者上下颌骨间矢状关系指标之,但最好进行综合分析

  • 标签: X线头影测量 唇腭裂 口腔正畸 矢状关系 AF—BF距 AXB角
  • 简介:目的:比较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和单侧下颌骨髁突增生CT表现特点。方法:对2005—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11例和单侧下颌骨髁突增生8例患者CT影像学资料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病变髁突大小、病变范围以及病变周围软硬组织改变。结果:11例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病例CT显示肿瘤与病变髁突无明显分界(8/11)或与患侧髁突有蒂相连(3/11);肿瘤骨皮质及骨髓腔均与患侧髁突相续,瘤体表面均有特征性薄层软骨帽覆盖,瘤体外周密度通常高于中心;瘤体周围均有薄层软组织包绕。患侧颞骨关节面表面均有明显矿化,且因受瘤体压迫改建而较对侧平坦,患侧关节上、下腔间隙较对侧明显变窄;肿瘤生长方向不尽相同。8例单侧下颌骨髁突增生病例CT显示髁突颈部和(或)下颌支延长,髁突形状改变;增生髁突外周骨皮质均有不同程度骨化,硬化层厚度较对侧大;骨髓腔密度较不均匀。结论:CT检查能有效提供病变髁突及其周围软硬组织情况,为鉴别诊断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和单侧下颌骨髁突增生提供良好依据。

  • 标签: 髁突 骨软骨瘤 增生 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颌骨畸形
  • 简介:目的:比较人牙周膜干细胞(humanPeriodontalligamentstemcells,hPDLSCs)和牙髓干细胞(humanDentalpulpstemcells,hDPSCs)表型及生长特性,为深入研究这种细胞生物学特性提供依据。方法:组织块法培养获得原代人牙周膜细胞和牙髓细胞,采用有限稀释法分别对者克隆化培养、分离纯化得到hPDLSCs和hDPSCs,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活性并绘制者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分析比较种细胞集落形成率(colonyformationratio,CFR)。结果:hPDLSCs和hDPSCs镜下形态相似,生长曲线均呈"S"形,牙周膜细胞中STRO-1表达hPDLSCs阳性率为15.88±0.48%,牙髓细胞中STRO-1表达hDPSCs阳性率为11.86±0.43%,者无显著差异种干细胞均阳性表达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表面标志物STRO-1、CD29、CD44、CD90、CD73和血管内皮标志物CD105,其中STRO-1、CD29、CD90、CD73、CD105及CD166百分率达90%以上,阴性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34和CD45。hDPSCs集落形成率(4.31±0.08%)显著高于hPDLSCs集落形成率(2.68±0.06%)(P〈0.05)。结论:hPDLSCs和hDPSCs细胞形态相似,均高表达MSCs表面特异性标志物,hDPSCs集落形成率显著高于hPDLSCs,说明hDPSC自我更新能力较hPDLSCs强,可为深入研究这种干细胞提供实验依据。

  • 标签: 人牙周膜干细胞 人牙髓干细胞 表型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树脂与陈旧性树脂间微拉伸强度差异。方法:制备可乐丽菲露AP-X树脂样本30例,浸泡于37℃蒸馏水1个月,表面金刚砂车针研磨后随机分为3:A涂布粘结剂后与可乐丽菲露AP-X新鲜树脂粘结;B涂布粘结剂后与3MZ250新鲜树脂粘结;C涂布粘结剂后与登士柏TPH新鲜树脂粘结。制备试件后,在万能材料试验机上测定材料间微拉伸强度。结果:B微拉伸强度最大,C次之,A最小,3间有显著差异。结论:陈旧性树脂缺损修复可以不要求使用同种树脂,使临床应用简洁化。

  • 标签: 陈旧性树脂 微拉伸强度
  • 简介:目的:观察和比较不同手术切口对拔除低位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术后效果影响。方法:选择18~30未萌出双侧低位水平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患者35例,随机选取患者侧磨牙列,采用信封切口手术方案(A),另侧采用角形切口(B)。采用同种拔牙方法拔除阻生下颌第三磨牙。观察患者术后第2天反应(局部肿胀、疼痛和术后开口受限)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手术后第2天,B术后重度肿胀发生率显著高于AP〈0.05)。术后开口受限程度及术后疼痛发生率A与B比较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手术切口设计与术后肿胀程度相关,信封切口术后肿胀发生程度较轻。

  • 标签: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 低位阻生 信封切口 角形切口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冲洗方式对种根管内常用消毒药物清除效果。方法:将90颗单根管前磨牙去除冠部,形成13mm标准根长,在根尖部建立标准人工沟,分别放置三联抗生素糊剂和氢氧化钙制剂,封药2周。使用常规针筒冲洗、声波根管冲洗器和超声治疗仪,配合10mL1%NaOCl溶液进行根管冲洗。体视显微镜放大后对人工沟内药物残余量进行评分,统计分析各组冲洗效果。结果:三种冲洗方式均未能完全去除根管内消毒药物。声波冲洗器和超声治疗仪对三联抗生素糊剂清除效果无明显区别(P>0.05),但均显著优于针筒冲洗(P<0.01);超声冲洗对氢氧化钙制剂冲洗效果明显优于针筒冲洗(P<0.01),声波冲洗器对氢氧化钙制剂冲洗效果与其他种方式无明显区别(P>0.05);同种冲洗方式对种不同药物冲洗效果间无统计差异(P>0.05)。结论:所有冲洗方式均不能完全去除根管内消毒药物,使用声波根管冲洗器和超声治疗仪可提高清除根管消毒药物效果。

  • 标签: 根管冲洗 药物残余 氢氧化钙 三联抗生素糊剂
  • 简介:目的:探讨微波和水浴处理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双甲基丙烯酸复合树脂临时冠材料细胞毒性影响。方法:种材料分别制备直径10mm厚2mm圆柱体18个,每种材料分3,每组6个试件,分别为微波、水浴、对照。对照不进行处理;微波在500W微波条件下处理3min;水浴在55°C水中恒温浸泡30min。获取试件浸提液后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细胞毒性。结果: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细胞相对增殖率:微波(78.4%±4.3%)和水浴(54.4%±4.3%)均大于对照(47.6%±3.6%),结果有统计差异,各组间比较也有统计差异P〈0.05)。双甲基丙烯酸复合树脂材料细胞相对增殖率:三比较统计差异P〉0.05),细胞毒性分级皆为1级。结论:微波和水浴处理可有效降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临时冠材料细胞毒性,对双甲基丙烯酸复合树脂临时冠材料无明显作用。

  • 标签: 临时冠 微波 水浴 细胞毒性
  • 简介:目的:比较常温下脱脂牛奶与汉克斯平衡盐溶液(Hank′sbalancedsaltsolution,HBSS)保存脱位牙对再植牙牙根愈合过程影响。方法:48只6周龄SPF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抽取3只为空白对照,直接处死取材拍摄根尖X线片,标本切片组织学观察;余45只随机分为3,将上颌第磨牙脱位后分别采用HBSS、脱脂牛奶浸泡或干燥室温保存,30min后植回牙槽窝,术后1、3、7、14、21d处死大鼠,拍摄根尖X线片进行图像分析,标本切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再植后各时间点牛奶与HBSS近中根阴影面积无统计差异,皆小于干燥P<0.01);牛奶根尖组织炎症反应较轻,根吸收少,根周修复类型与HBSS基本相同。结论:脱脂牛奶与HBSS在常温下均为良好脱位牙体外保存液,可在普通人群中作为再植牙保存液推广使用。

  • 标签: 牙再植 保存液 根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