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静脉输液法是门诊病人治疗最为常用的给药方式,我院近5年来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共发生不同程度的输液反应78例,现将有关资料及护理报道如下。

  • 标签: 门诊 输液反应 原因 护理 静脉输液
  • 简介:目的分析引起门诊输液不良反应/事件的各种因素,探讨控制输液不良反应/事件的措施。方法对2003年6月~2008年6月我院门诊输液室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1例不良反应/事件涉及药物56种,抗生素引发者最常见(185例,49.9%),其次为中药注射剂(88例,23.7%);发生不良反应,事件最短时间为5分钟,而10—30分钟有160例(43.1%)发生不适症状,是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重要阶段;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结论门诊输液应建立严格的不良反应监测系统,针对引起不良反应/事件的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控制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输液 不良反应 药学服务
  • 简介: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制度是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而采取的一项举措。《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面向社会公开发布以来,对推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在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认知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用药的品种、剂量、疗程及特殊人群用药,更加积极地开展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工作。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也由此增强了对防范药品安全性隐患的高度责任意识,一些企业不仅注意收集被通报药品的不良反应病例,而且正着手开展药品上市后的安全性评价工作。药品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具有治疗作用的同时,必然存在不良反应。因此,被通报了不良反应的药品并不表明是不合格的药品,也不应与“毒药”、“假药”、“劣药”、“不能使用”相提并论。《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内容属告知性质,旨在提醒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及广大公众注意药品存在的安全性隐患,尽量避免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从而为保障社会公众用药的安全筑起一道有效屏障。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制度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药品生产企业 药品安全性 用药安全
  • 简介:患儿男,6岁.因发热5d,在我院门诊以上呼吸道感染留观.经头孢唑林皮试阴性后,给予头孢唑林2g静滴治疗.留观1d,病情无好转,于次日收住院.患儿平素常用青霉素类药物,未见不良反应.入院时查体:T37.8℃,R24次·min-1,HR108次·min-1,Wt21kg.一般情况好,神志清楚,精神欠佳,无缺氧症.无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咽充血,心肺腹无异常.血常规检查正常.初诊为发热原因待查,可疑为伤寒.分别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100m1+头孢曲松钠1.0g和能量合剂静滴治疗.治疗前未作过敏试验.在静滴头孢曲松钠组药(23滴·min-1)约20min时,患儿诉口苦、鼻塞.继之出现频繁呛咳,颜面发红,睑球结膜明显充血,测T37.6℃,R30次·min-I,P124次·min-1,HP90/60mmHg.考虑为头孢曲松钠过敏,立即停止静滴该组液体,静推地塞米松5mg及口服异丙嗪糖浆7ml治疗.3min后,患儿颜面出现少许风团样皮疹伴痒,进一步证明为药物过敏,经抗过敏治疗0.5h后,上述症状全部消失.

  • 标签: 头孢曲松钠 过敏反应 头孢类抗生素 药物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了解左氧氟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信息.方法:通过检索2000-2002年中国医院知识库的文献,对左氧氟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分析.结果:左氧氟沙星引起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和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结论:左氧氟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与剂量、疗程、给药方式、年龄、性别、合并用药、过敏史等因素相关,临床应用时需注意.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不良反应 安全应用
  • 简介:1例63岁女性,糖尿病史4月,口服格列吡嗪和阿卡波糖治疗,一直无不良反应。后因患单纯疱疹给予泛昔洛韦0.25g,3次/d口服。首次用药2h后即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粪便检查排除肠道感染。停用泛昔洛韦,改用阿昔洛韦0.5g,1次/d静脉滴注,格列吡嗪和阿卡波糖继续服用,同时给予补液及对症治疗,第2天头晕和胃肠反应症状完全消失。继续静脉滴注阿昔洛韦4d,单纯疱疹全部结痂,患者痊愈出院。

  • 标签: 泛昔洛韦 头晕 胃肠反应 不良反应
  • 简介:中药注射剂疗效显著,但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有的症状还比较严重.在查阅文献、总结中药不良反应类型和发生原因并得到警示的基础上,提出了防范措施及今后如何更好地使用和发展中药注射剂的建设性意见.

  • 标签: 中药注射剂 不良反应 防范措施 ADR反应类型 ADR发生率
  • 简介:患者女,55岁,于2000年10月25日晨8时入院,因咳嗽、咳痰6d,加重并喘息9h,门诊以"支气管哮喘",收住内科,既往有"支气管哮喘病史2年,对"青霉素、鱼腥草、磺胺类、维生素K1"等多种药物过敏.查体:T36.7℃,P80次·min-1,R20次·min-4,BP110/70mmHg,高枕卧位,呼吸急促,咽部充血;双肺呼吸音粗糙,布满哮鸣音,HR80次·min-1,心音尚可,节律齐;腹部无异常.

  • 标签: 复方氨基酸 静脉滴注 过敏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1例28岁女性患者,因垂体炎所致中枢性尿崩症给予甲泼尼龙40mg、1次/d静脉注射。2周后改为泼尼松10mg、3次/d口服,硫唑嘌呤50mg、2次/d口服。第4天,患者出现上腹胀、反酸、恶心。给予对症治疗,效果不佳。1周后停用泼尼松。2周后患者出现剧烈上腹痛伴呕吐。胃镜检查示慢性胃炎。遂停用硫唑嘌呤。2d后胃肠道症状明显缓解。1周后胃肠道症状消失,但尿量逐渐增多,再次给予硫唑嘌呤50mg口服。服药后约1h,再次出现相同胃肠道症状,对症治疗后缓解。

  • 标签: 硫唑嘌呤 胃肠道
  • 简介:目的:探讨含果糖制剂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8年1月—2015年7月中山市收集的75例与含果糖制剂相关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75例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中,女性较多(49例,占65.33%),在各年龄段均有分布;首次用药后30min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病例数最多,共52例(占69.33%);联合用药36例,占48.00%;不良反应主要为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以及寒战、发热等全身性损害。结论:临床须充分考虑药品本身因素、患者年龄及性别等机体因素、联合用药及用药时间等用药因素对含果糖制剂致不良反应的影响,严格把握适应证,尽量避免配伍使用,以保证用药安全。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含果糖制剂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对中药引起的过敏反应进行统计分析.方法:收集1999~2001年间国内主要医药期刊报道的中药过敏反应187例,从性别、年龄、发生时间、用药途径、临床表现加以分析,并统计出较易发生过敏反应的前5位药物.结果:中药过敏反应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无关,与用药途径有关,注射用药较易引发过敏反应(109例).过敏反应发生时间最短为用药后3min,最长为停药后7d,多数发生在用药过程中(167例).主要表现为皮肤反应(122例),其次为过敏性休克(26例),过敏性鼻炎(7例),过敏性哮喘(6例),过敏性紫癜(5例),药物热(17例)等.结论:中药不良反应中以过敏反应最为常见,应引起注意并及时预防.

  • 标签: 中药 过敏反应 合理用药 统计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铜陵市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一般情况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2010年1月—2011年6月上报的285例药品不良反应为对象,按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由抗菌药物导致的ADR最多,共149例,占总例数的52.28%;以静脉滴注方式引起的ADR为249例,占总例数的87.37%。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共116例,占总例数的40.70%。结论:不良反应监测对于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或减少ADR发生是很有必要的。

  • 标签: 不良反应 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氨曲南是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大多数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具有较好作用,它在我国使用有10余年,广泛用于各种严重感染。本文对1994-2009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献报道的氨曲南的不良反应进行整理,收集氨曲南导致ADR13例,以过敏反应最为常见,偶见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及造血系统损害。

  • 标签: 氨曲南 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头孢噻肟钠的不良反应.方法:对国内近几年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头孢噻肟钠的变态反应发生率最高,血液系统、肾脏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呼吸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危险性高.结论:加强用药观察和监测,掌握头孢噻肟钠的不良反应,从而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

  • 标签: 头孢噻肟钠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为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根据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常发生的致敏反应,对药物及药物的使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的问题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结论:中药注射剂的致敏反应是可预知的。

  • 标签: 中药注射剂 过敏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通过了解药物的选择应用,认识药物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带来的危害,从而指导人们正确用药,发挥药物最大疗效。

  • 标签: 药物 选择 滥用 危害
  • 简介:目的:探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3年收集到的116例有效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6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40种,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39例,占33.62%);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109例,占93.97%);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菌药物(53例,占45.69%),其次为中药制剂(44例,占37.93%);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80例,占68.97%),其次为全身性损害(以过敏性反应为主)和神经系统损害;新的ADR为18例,占15.52%,以中药注射剂为主(10例);严重的ADR有1例,为抗菌药物引起的剥脱性皮炎。结论: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重视和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 中药注射剂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掌握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14例ADR报表分别从报告人、患者年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患者发生的ADR较多,占57.9%(66例);抗感染用药引起的ADR最多,占68.4%(78例);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引发的ADR最为常见,占92.1%(105例);ADR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最为常见,占47.4%(54例).结论ADR监测工作应常抓不懈,以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ADR) 分析 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