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9 个结果
  • 简介:  1990年第二期的《文学自由谈》曾发表一篇文章,标题是《被遗忘的土地》,说的是广西文坛寂寞萧条的状况.的确,在中国当代前3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广西文学乏善可陈,屈指可数的几个有着全国知名度的作家作品,大概就是小说家陆地、诗人韦其麟和戏剧《刘三姐》,1979年,广西作家李栋、王云高合写的《彩云归》获得当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大概就是1985年前广西文坛所取得的最为显赫的业绩了.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仅有的这几个作家作品,无不与壮族有关.陆地、韦其麟、王云高是壮族作家,陆地的代表作《美丽的南方》写壮族地区的土地改革生活题材,韦其麟的《百鸟衣》是对壮族民间传说的再创作,《刘三姐》的人物故事同样来自壮族民间传说.  ……

  • 标签: 全面突围 小说创作 崛起年代
  • 简介:先锋小说被称为变革八十年代中国文学历程的文学思潮,从小说形式的角度看,它在当时的文学评论界受到了评论家们的高度评价,但似乎先锋小说的被冷落也比其它文学思潮来得更快。给予先锋小说高度评价者来自于对文本操作的形式变革的厚爱,称先锋小说为伪现代派者也来自于对小说文本的形式变革的不满。先锋派作者对符号的崇拜和符号帝国的精心构筑达到了沉醉痴迷的程度,符号帝国所构设的世界放逐了世界的所有意义,这场匆匆上阵的文学革命和这场革命所进行的意义放逐似乎一开始就注定它必然走向致命的结局。随着社会

  • 标签: 先锋小说 中国文学 八十年代 文学思潮 形式变革 范式
  • 简介:研究元小说的语言功能特征,需要结合它的代表性作家作品,从例证的分析中探讨这类小说创作模式在叙事上的变异与变革。元小说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上,用小说套小说,使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甚至错位。在小说与批评的关系上,用小说创作反省自身,讨论、评论文学创作及小说的意义,使故事情节与评价议论交替进行;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形式上,追求语言的表达策略,而将一切小说文本和对象客体都视为虚构的世界。

  • 标签: 角色变换 文本交替 语言构筑
  • 简介:中西文化和内在精神的差异带来了相应的艺术形式和审美类型的差异。作为历史悠久且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之一——戏剧,分别代表着中西方各自深层的文化品格和审美理想。在大众文化日益兴起的当下情境中,戏剧尤其是中国传统戏剧经历数百年的传承还保有着独特的艺术样式和审美品格。戏剧作为中西艺术分析的一个文本参照和范式比较的切入点,对这种艺术类型进行认真细致的考量和比照,从而分析出中西艺术潜在的差异。对于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提供更多的理论佐证。本文以中西戏剧艺术的具体文本为参照,从实际的戏剧作品青春版《牡丹亭》和音乐剧《猫》入手,对显在的艺术内容和形式进行尝试性分析,进而得出些中西艺术内在的深层次差异,从而使我们深化对中西艺术理念的理解,作为窥见以人为审美主体的中西文化创作者在审美精神上的差异。

  • 标签: 中国戏曲 西方戏剧 《牡丹亭》 《猫》 艺术审美精神比较
  • 简介:在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发展与华文报纸副刊紧密相联。在某种意义上,马华文坛即报坛,华文报纸文艺副刊对马华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华人聚居地凡有华文媒体的地方,当华文新文学萌芽时,其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园地与载体,就是当地的华文报刊。直到现在,许多海外华文文学作品,最初仍是在华文报刊的副刊或专栏上发稿的。

  • 标签: 文艺副刊 文学批评 专栏 新生代 华文文学 南洋
  • 简介:<正>当今传媒时代,人人事事都讲究打个广告什么的。君不见,连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几乎都变成了全国各地的旅游广告大比拼。但说实话,虽然它们见缝插针,争分夺秒,字字千金,却没几句能入耳入心的,声光电画——再配上动漫也是白搭。比起古

  • 标签: 旅游广告 声光电 《滕王阁序》 大匠运斤 红旗报捷 人比黄花瘦
  • 简介: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学术史研究总成为学界的热点和亮点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外国文学界也陆续出现阶段性、个案性的学术史研究著作:如陈众议主编的《当代中国外国文学研究(1949-2009)》、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主编的《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陈建华的《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叶隽的《德语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等,然而能系统全面地总结、反思、预测中国外国文学学术史的著作尚未出现。针对这一现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12卷)应运而生了。

  • 标签: 外国文学研究 当代中国 学术历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可能性 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