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古代医籍中便秘证治的经典组方,归纳其中高频药物,总结出古代便秘的主要治疗方法,为现代便秘的治疗提供思考。方法:以《中华医典》为基础,运用关键词检索法得到常用组方,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建立《中医古籍便秘方药数据库》,并用SPSS Statistic 23.0软件进行用药规律分析。结果:得到常用药物类型九种,总结古代医家对便秘的主要治疗方法八种。结论:治疗便秘应因证治法,因证选方,注重药物协同治疗。

  • 标签: 便秘 经典方剂 用药规律 高频药物 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中医传承和发展不仅对我国的医学体系完善和医学水平提升有积极的意义,对世界医疗整体进步也有显著的影响,所以做好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工作有重要的价值。在中医传承和发展实践中,中医经典著作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基于科学的学习态度对中医经典著作中的内容进行批判性学习,这对于继承和发扬先进中医内容,摒弃中医的糟粕有重要的价值。简言之,文章对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和传承进行分析与讨论,旨在为中医经典著作学习实践提供思路和方法。

  • 标签: 中医经典著作 学习 传承
  • 简介:摘要培养中医临床经典思维及应用能力是提高中医学生临床胜任力的关键。目前临床能够熟练运用经典理论与方药的学生较少,因此形成有效提升中医经典思维和实践运用能力的中医经典教学模式和方法成为提高学生胜任力的强助力。中医经典教学改革在明确以中医经典临床思维的应用转化为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比例、开展"经典晨读"等途径,增加技能性知识和价值观的引导,夯实记忆性知识的精熟度;同时采取"对分课堂"为核心的渐进式三阶段教学法。结果发现学生的中医经典识记和应用能力获得明显提高,临床胜任力达到一定的提升,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 标签: 胜任力 中医经典 教学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典型阑尾杯状细胞腺癌(GCA)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诊断的2例阑尾GCA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均以阑尾炎症状、体征为主。光学显微镜下肿瘤由胞质富含黏液的杯状细胞和神经内分泌样细胞呈巢团状或微腺样排列组成。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杯状细胞表达癌胚抗原、CK20、CK7 (1例不表达);神经内分泌细胞表达Syn、CD56、CgA。肿瘤细胞MLH1、MSH2、MSH6、PMS2蛋白均阳性,Ki-67阳性指数为1%和10%,β-catenin胞核、p53均阴性。1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到TP53基因缺失。2例均行单纯阑尾切除术,随诊13和17个月无复发。结论阑尾GCA诊断依赖典型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TP53缺失对阑尾GCA发生、发展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 标签: 腺癌 类癌瘤 诊断,鉴别 免疫表型分型
  • 简介:【摘要】中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现今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医文化,中医的文化知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医可以说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代表之一,也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瑰宝。中医治疗多种多样,多以中药、针灸、拔罐、推拿、按摩加食疗等方式使患者消除病痛,直至康复。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作为四大医学著作之一,更具有中医文化的代表性。《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中医文化的经典书籍,它不仅仅是一部中医经典书籍,更是一部经典巨作,其书包含着天文、哲学、政治等多方面的知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医疗实践相融合的结晶。本文探讨让中医“活”在当下,通过《黄帝内经》谈起,以中医结合现今临床治疗经验,来研究验证中医经典理论的价值。通过中医经典理念,进行临床理论的创新,为广大患者制定出更合理的治疗方案,通过临床实验及临床实践,研究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及新药的研制,使疗效得到进一步突破。

  • 标签: 中医经典 《黄帝内经》 中医文化
  • 简介:摘要:黄水病为六基症之一,并且在临床上多见。在治疗时疗时以燥黄水,平衡三根七素,调节体素为原则的同时应遵循清希拉热、改善胆囊清浊物分泌功能的原则,辩证给予蒙药后疗效更加显著。

  • 标签: 黄水病 蒙医药 经典学术思想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经典Wnt通路在食管癌细胞放射抵抗中的作用,探讨经典Wnt通路介导食管癌细胞放射抵抗的机制,为临床上增强食管癌放射敏感性提供重要的分子靶点。方法应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人食管癌细胞EC9706、ECA109、KYSE70、KYSE150的放射敏感性。通过蛋白质印迹和RT-PCR检测照射后经典Wnt通路的活化情况。通过添加经典Wnt通路激活剂(AZD2858)和抑制剂(XAV-939)综合评价经典Wnt通路对食管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照射后细胞DNA双链断裂(DSB)的产生、修复和DNA双链断裂修复蛋白焦点的形成。结果4种食管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由高到低分别为EC9706、ECA109、KYSE70、KYSE150细胞。KYSE150细胞照射后细胞核内β联蛋白增加,c-Myc基因转录上调(均P<0.05);而EC9706细胞照射后细胞核内β联蛋白、c-Myc基因转录与照射前相近(均P>0.05)。EC9706细胞经AZD2858处理后放射抗性增加(P<0.05),而KYSE150细胞经XAV-939处理后放射抗性降低(P<0.05)。AZD2858使EC9706细胞DNA双链断裂修复加快(P<0.05),而XAV-939使KYSE150细胞DNA双链断裂修复减慢(P<0.05);XAV-939通过抑制同源重组修复相关蛋白(BRCA1和RAD51),而不是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相关蛋白(Ku80和XRCC4)降低DNA双链断裂修复能力。结论经典Wnt通路通过调控照射后DNA双链断裂的同源重组修复参与对食管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调控,抑制经典Wnt通路可以克服食管癌细胞的放射抵抗,增强放射对食管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 标签: 经典Wnt通路 放射抵抗 DNA双链断裂 DNA损伤修复 食管癌细胞系
  • 简介:摘要外科手术是胃癌治疗的核心。然而,沿袭百余年的传统开腹手术,因其存在"巨创"的缺陷,制约了胃癌外科的发展。因此,如何科学发展腹腔镜微创外科,是近30年国际胃癌外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焦点,更是中国这一胃癌高发国家的时代命题。中国胃癌外科同道们围绕关键问题展开了历经近30年的系统性研究,贡献了胃癌微创解剖学新理论、胃癌微创外科新技术和进展期胃癌微创外科新证据,完成了胃癌微创外科关键技术体系的创新,推动了胃癌外科范式变革。本文简要评述,谨此纪念中国腹腔镜外科30年,向胃癌微创外科的中国力量致敬。

  • 标签: 胃肿瘤 微创外科 腹腔镜手术
  • 简介:摘要患儿 男,7日龄,因“少食、少哭、少动7 d”于2020年12月就诊于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以严重肌张力低下、强直-失张力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示血浆甘氨酸水平升高,脑电图示爆发抑制,头颅磁共振示胼胝体细小。经全外显子组基因检测证实该患儿GLDC基因存在 c.395C>A(p.S132X)及c.2182G>A(p.G728R)复合杂合变异,诊断为经典型非酮症性高甘氨酸血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1-羟化酶缺乏症(21-OHD)女童CYP21A2基因型与其男性化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加深对21-OHD女童男性化程度的认识,指导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方法纳入2010年8月至2019年3月武汉儿童医院收治的23例染色体性别为46,XX的经典型21-OHD初诊患儿。将纳入女童的外生殖器男性化程度进行Prader分级,记录患儿的17-羟孕酮、雄烯二酮、睾酮、硫酸脱氢表雄酮水平与基因型。将基因变异进行分组[Null组(酶活性完全受损)、A组(保留正常酶活性的1%)、B组(保留正常酶活性的2%)、C组(保留正常酶活性的20%~60%)]。观察不同Prader分级基因变异与对应的各基因分组的相关性。结果23例女童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外生殖器男性化。Prader分级与基因变异类型呈正相关(rs=0.695,P<0.001)。基因A组、Null组与女童外阴Prader Ⅳ级的匹配性高达77.8%,外阴Prader Ⅱ级和Prader Ⅲ级的女童中有80%基因分类为B组。Prader Ⅳ级组女童初诊的睾酮水平显著高于Prader Ⅱ级组[4.6(4.0,15.0) μg/L比0.63(0.40,1.39)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17,P<0.05)。结论经典型21-OHD女童外生殖器男性化程度与基因变异导致的酶活性缺乏程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可为携带CYP21A2基因的父母双方在产前诊断、遗传咨询和个体化诊疗提供重要价值。

  • 标签: 经典型21-羟化酶缺乏症 CYP21A2 Prader分级 女性男性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患者指标情况后进行分析,探究PD-1抑制剂联合化疗对复发难治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疾病治疗时的应用和疗效影响。方法:采取随机的方式将本院8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患者单一PD-1抑制剂治疗,观察组给予患者PD-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结果:患者治疗后短期疗效反应,观察组好于对照组(P<0.05)。Treg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中,观察组CD279、CD152、CD28平均荧光强度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发难治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疾病临床治疗中,验证了PD-1抑制剂结合化疗治疗效果效果显著,有较强的研究价值。

  • 标签: PD-1抑制剂结合化疗 复发难治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 短期疗效 Treg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miR-205-5p/E2F1信号轴在脑胶质瘤U251、U87细胞放射耐受中的调控机制。方法利用X射线逐步递增递间歇诱导方法照射U251、U87细胞,建立放射耐受的U251/TR、U87/TR细胞。对两种细胞进行形态学、细胞运动、侵袭及增殖能力分析。通过荧光素酶基因检测系统及点突变技术分析E2F1基因对U251/TR、U87/TR细胞的调控机制。结果放射耐受的U251/TR、U87/TR细胞分别比251、U87细胞的增殖活力增强,运动、侵袭能力增强,X射线照射下细胞凋亡下降。miR-205-5p mimics转染能够下调U251/TR细胞E2F1因子表达,抑制细胞增殖、侵袭及运动,增加放射敏感性。miR-205-5p mimics转染协同E2F1下调是通过抑制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发挥抑制肿瘤作用,并降低细胞耐受。结论逐步递增递间歇诱导方法能较好地建立U251/TR、U87/TR细胞。miR-205-5p/E2F1信号轴通过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抑癌作用,可以作为提高胶质瘤放射敏感性的治疗靶点。

  • 标签: E2F1转录因子 miR-205-5p基因 放射敏感性 脑胶质瘤细胞系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caspase-4、caspase-5、gasdermin D(GSDMD)、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样受体蛋白质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泛连接蛋白质1(Pannexin-1)及P2X7在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和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患者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研究探讨细胞焦亡非经典途径蛋白质在DM和P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DM患者13例,PM患者9例及因单纯骨科创伤行清创术的无其他伴随疾病的志愿者20例。采用HE染色检测各组肌肉组织的病理改变,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肌肉组织中caspase-4、caspase-5、GSDMD、NLRP3、Pannexin-1和P2X7的表达水平。结果(1)HE染色显示对照组肌肉组织肌纤维形态结构基本正常,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及萎缩、变性、坏死;DM组和PM组肌纤维大小不一、粗细不等,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可见不同程度的萎缩、变性、坏死;DM组和PM组患者肌肉组织HE染色病理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aspase-4、caspase-5、GSDMD、NLRP3、Pannexin-1及P2X7在DM组和PM组肌肉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3)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DM组和PM组肌肉组织HE染色病理学评分和caspase-4、caspase-5、GSDMD、NLRP3、Pannexin-1以及P2X7的免疫组化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caspase-4、caspase-5的免疫组化评分与GSDMD和Pannexin-1的免疫组化评分均成正相关(P<0.05); GSDMD与NLRP3的免疫组化评分均成正相关(P<0.05);Pannexin-1与P2X7的免疫组化评分均成正相关(P<0.05)。结论细胞焦亡非经典途径蛋白质可能参与了DM和PM的发病过程,并且可能是通过促进炎症反应来参与其发病,提示在DM和PM的免疫发病机制中非经典途径的细胞焦亡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 标签: 皮肌炎 多发性肌炎 细胞焦亡 Caspase-4 Caspase-5 GSDMD NLRP3 Pannexin-1 P2X7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成脂分化功能机制,检测经典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的表达差异。方法从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4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和4例非股骨头坏死患者的骨髓液中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设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应用噻唑蓝(MTT)法、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Caspase7活性细胞凋亡检测及活细胞和死细胞试验评估激素对BM-MS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取第3代细胞成骨诱导后进行茜素红染色及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检测激素对BMSCs成骨成脂分化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的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组MTT法BMSCs增殖能力低于对照组(0.7±0.2比1.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spase 3/7活性细胞凋亡检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组BMSCs凋亡高于对照组(1.3±0.2比1.0,P<0.05)。活细胞试验,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组BMSCs活细胞数少于对照组(414.3±26.3比600.0±79.3,P<0.01)。死细胞试验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组BMSCs死细胞数多于对照组(139.3±23.0比25.7±6.8,P<0.01)。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实验组红染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成脂诱导后行油红O染色,实验组红染脂滴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Western blot检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关键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蛋白表达升高(1.35±0.23);Runt相关基因2(RUNX2)、Wnt5a/b、β-Catenin蛋白表达降低,分别为0.58±0.11、0.69±0.22、0.66±0.11。实时定量PCR检测BMP2、RUNX2、Collagen Ⅰ mRNA表达降低,分别为0.73±0.16、0.57±0.17、0.48±0.26;PPARG mRNA表达升高(1.48±0.32,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是由于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被抑制导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及成骨成脂分化平衡紊乱。

  • 标签: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成脂分化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5岁以下急性腹泻婴幼儿中经典人星状病毒(human astrovirus,HAstV)的流行病学特点,了解经典HAstV在婴幼儿腹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诊就诊的1 010例急性腹泻婴幼儿(年龄≤5岁)的粪便标本1 010份,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或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粪便标本中的经典HAstV、A组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和腺病毒,通过基因测序和进化树分析确定HAstV的型别和亚型。结果5年经典HAstV的总检出率为2.7%(27/1 010)。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检出率分别为6.9%(10/144)、3.5%(5/144)、2.1%(3/144)、1.5%(4/265)、1.6%(5/313)。HAstV感染腹泻患儿的年龄段集中在0~36月龄,占96.3%(26/27)。除2016年外,其他年份检出的经典HAstV集中在秋冬季。检出的27例经典HAstV感染腹泻患儿的基因型均为HAstV-1型,亚型分别为HAstV-1a和HAstV-1b,以HAstV-1a亚型(63.0%,17/27)为主。腹泻患儿中经典HAstV的感染以单独感染为主,占77.8%(21/27);混合感染以HAstV与A组轮状病毒(3例)和腺病毒(2例)的两两混合感染为主,还有1例混合感染为HAstV、A组轮状病毒和腺病毒的同时感染。结论HAstV感染主要集中在0~36月龄婴幼儿。经典HAstV流行基因型别单一,但亚型处于动态变化中,需长期连续监测经典HAstV在腹泻婴幼儿中的流行情况及其基因型别,以防暴发性腹泻的发生。

  • 标签: 腹泻 基因型 门诊病人 经典人星状病毒 急性腹泻 婴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