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临床对肿瘤性发热患者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临床意义以及安全性。方法随机抽选于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8例肿瘤性发热患者,根据病床单双号分为两组。研究组(n=29)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对照组(n=29)应用西医治疗。评价及对比两组的疗效、药物副作用性、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药物副作用性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的复发性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对肿瘤性发热患者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可缩短退热时长,改善临床症状,且复发性较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简介: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老年肺源性呼吸困难的针对性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 抽选我院 2014年 4月~ 2017年 10月收治的 70例老年肺源性呼吸困难患者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予以针对性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中,显效 21例,有效 1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 94.3%, 35例患者及家属均对护理表示满意,即护理满意度为 100%;对照组中,显效 13例,有效 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 65.7%, 24例患者及家属对护理表示满意,护理满意度为 68.6%。可见观察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老年肺源性呼吸困难的治疗效果,减轻呼吸困难,保持呼吸道通畅,缓解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症状,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讨论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患者,综合护理措施的运用价值。方法本次实验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前来我院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将患者划分为两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采用综合护理方式,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产生概率仅为12.5%,较对照组(34.38%)更高,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达到100%,较对照组(68.75%)更高,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护理人员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方式,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同时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健康教育提高细菌性阴道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效果。方法:研究进行的时候选择了 30例细菌性阴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人数均为 15人。病例选取时间为 2018年 3月至 2019年 4月期间。其中对照组单纯使用阴道冲洗上药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疾病复发几率。结果:观察组的总依从度为 93.33%,对照组的总依从度为 86.67%,观察组患者的依从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另外,观察组的疾病复发率与对照组相比也要明显降低,差异显著。结论:健康教育提高细菌性阴道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效果明显,值得进一步研究发展。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18年 3月~ 2019年 3月我院收治的 50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 n=20)和观察组( n=30)。对照组患儿者采用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地塞米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纤维蛋白原含量( FIB)、凝血酶原时间( 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24 h尿蛋白、尿红细胞水平情况,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 P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 FIB、 APTT、 24 h尿蛋白、尿红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對照组和观察组患儿的 FIB分别是( 2.9±0.3) g/L与( 2.0±0.2) g/L、 24 h尿蛋白分别是( 0.14±0.03) g与( 0.10±0.02) g、尿红细胞水平分别是( 1.9±0.4) ×107个与( 1.1±0.5) ×107个,均低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治疗前的 FIB[( 3.6±0.2) g/L,( 3.7±0.3) g/L]、 24 h尿蛋白 [( 0.18±0.05) g,( 0.19±0.06) g]、尿红细胞水平 [( 4.8±0.4) ×107个,( 4.7±0.5) ×107个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的 APTT分别是( 26.0±1.8) s与( 28.9±2.1) s,均高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治疗前的 APTT[( 24.0±2.2) s,( 23.9±2.0) s],且观察组患儿治疗后 FIB、 24 h尿蛋白、尿红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 APTT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96.7%)高于对照组( 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地塞米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凝血功能和 24 h尿蛋白、尿红细胞水平改善明显,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地塞米松;丙种球蛋白;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凝血功能; 24 h尿蛋白;尿红细胞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化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择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在2018年6-12月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2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疾病的认知度及治疗依从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及治疗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加强疾病相关知识宣教,有效促进了患者的遵医行为,更好地配合治疗,减少透析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得到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临床对肿瘤性发热患者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临床意义以及安全性。方法随机抽选于 2017年 11月 -2018年 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58例肿瘤性发热患者,根据病床单双号分为两组。研究组( n=29)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对照组( n=29)应用西医治疗。评价及对比两组的疗效、药物副作用性、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的疗效高于对照组( 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药物副作用性明显降低( P<0.05);研究组的复发性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临床对肿瘤性发热患者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可缩短退热时长,改善临床症状,且复发性较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行超声介入治疗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100例2015年2月-2016年2月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组,常规抗结核和穿刺胸腔输液治疗组采取常规抗结核和穿刺胸腔输液治疗,常规治疗联合超声介入治疗组则采取常规治疗联合超声介入治疗。比较效果。结果常规治疗联合超声介入治疗组疾病疗效、体温恢复到正常范围的时间、胸水吸收的时间、住院的时间、生存质量评分相比较常规抗结核和穿刺胸腔输液治疗组更好,P<0.05。常规治疗联合超声介入治疗组并发症少于常规抗结核和穿刺胸腔输液治疗组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并发症发生率,P<0.05。结论常规治疗联合超声介入治疗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效果确切,可有效促使胸水吸收和改善症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效果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高浓度静脉补钾治疗低钾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方法:集我院于 2015 年 2 月 1~2016 年 6 月收治的 低钾血症患者100 例 , 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 50 例, 给予对照组患者低浓度补钾治疗,给予实验组患者高浓度补钾治疗, 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钾指标,观察两组患者补钾所需时间以及补液量,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 治疗前 血钾水平及 治疗后 血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 补钾所需时间、补液量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采用高浓度补钾 可使患者血钾浓度迅速恢复正常水平,不 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药学干预对老年住院患者用药复杂性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对 65岁以上的老年住院患者进行 1项干预前后的对照研究,干预组由临床药师主导药学干预过程,采用药物治疗方案复杂性指数、 Beers标准 2015分别评估老年患者在入院和出院时长期用药方案的用药复杂程度和潜在不适当用药,并向临床医师提出简化用药方案的建议。比较 2组患者在药学干预前后 MRCI评分、 PIMs发生率、药品不良事件 (adversedrugevents, ADEs)发生率、用药依从性和患者对药学服务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未干预组和干预组患者住院后的 MRCI与入院时相比均有明显增加 (P<0.01或 P<0.05),但干预组入院至出院时 MRCI评分的平均增加幅度明显小于未干预组 [(5.4±5.9)分 vs(2.3±5.6)分, P<0.01];与未干预组相比,干预组出院时的 PIMs发生率由入院时的 57.0%下降至 42.9%(P<0.01);药学干预使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药学服务满意度显著提高, ADEs发生率显著降低 (P<0.01),但对平均住院天数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对老年住院患者实施一项以用药方案的简化为主要内容的药学干预,有效降低了住院对 MRC和 PIMs的影响,提高了老年患者用药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合理性。
简介:摘要目的对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PCIV)与偏头痛性眩晕(MV)两组病例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其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从2015年1月——2017年12月的患有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疾病的患者52例,患有偏头痛性眩晕疾病的患者48例,分为两组疾病进行临床观察,同时主要采取后循环缺血(PCI)的高危因素检查、眼动检查和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及头颅MRI等检查方法,分析其各自的特征体现。结果52例PCIV患者,血压异常21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9例;血管超声异常23例;突然起身眼前发黑或头晕8例;高刺激ABR异常17例;5例头颅MRI异常(腔隙梗死)。48例MV患者,运动病41例,运动敏感17例,畏光或(和)畏声25例,偏头痛31例,眼动异常13例,MRI异常3例,高刺激ABR异常36例。结论通过对PCIV和MV两组患者的症状分析,可见M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比PCI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小,PCI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血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动脉硬化等;而M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运动病、运动敏感、发作时畏光或(和)畏声。头颅MRI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高刺激ABR不能作为PCIV与MV的鉴别点,但对与其他类型眩晕的鉴别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