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山西省阳泉市黑热病患者流行特征、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提高对黑热病的认知。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8、2019年山西省阳泉市17例黑热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分析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诊断和首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等。结果17例患者均来自山西省阳泉市,其中男性15例、女性2例。临床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17例)、贫血(13例)、脾肿大(16例)。血常规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计数下降(14例)、贫血(13例)、血小板计数降低(10例)。14例患者进行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检测阳性率为100.00%(14/14)。9例患者进行骨髓穿刺涂片检查,利杜小体阳性7例。17例患者均采用葡萄糖酸锑钠(简称锑剂)10 d疗法,治愈率为88.24%(15/17),复发率为11.76%(2/17)。结论黑热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对疑诊患者应早期进行血清学联合骨髓穿刺涂片检查。锑剂仍是治疗黑热病有效、较安全的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山西省人间布鲁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情况,为制订防治措施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收集山西省2008-2017年"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布病监测数据,分析发病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结果2008-2017年山西省共报告布病病例54 84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37/10万,年发病率波动在8.34/10万~23.53/10万,共报告1例死亡病例(2015年)。2014年报告发病率最高,为23.53/10万;2017年报告发病率最低,为8.34/10万。布病发病主要分布在晋北地区,大同市报告病例最多,为13 998例,占25.52%;朔州市的报告发病率最高,为49.68/10万。每年各月均有发病,发病高峰集中在3-7月份,占60.11%(32 966/54 845)。40~64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占64.73%(35 502/54 845)。农民病例数最多,占82.97%(45 504/54 845)。结论山西省布病整体疫情较以往有所控制,局部地区疫情活跃,疫情波及范围和人群均有扩散。应深入开展对重点发病人群布病防护知识的宣传,提升高危人群的自我防护意识。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针对山西省某三甲综合医院进行灾害脆弱性分析,明确医院面对的主要突发灾难,及存在的应对突发灾害的薄弱点,提升医院的危机应对能力,并据此不断更新完善医院的突发灾难应急预案和开展应急演练,持续改进医院应急管理能力。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获得数据,Kaiser模型的风险评估矩阵对4 大类40项危险灾难的发生风险进行评估。结果 该医院相对风险值排名前10位的灾害危险灾难依次为:流行病暴发(45.14%)、强降雨(41.6%)、地震(38.48%)、信息泄露(32.56%)、污水处理系统故障(31.95%)、供暖故障(31.49%)、交通瘫痪(31.05%)、药品供应短缺(30.15%)、天然气故障(29.93%)、医用气体故障(29.2%)。结论 明确目前医院最需要重视及应对的灾害风险灾难,实施分类施策。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山西临汾县级医护人员基础生命支持认知及培训现状,为制定针对性培训策略和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山西临汾12所县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科室和医护人员的一般特征、既往基础生命支持培训考核及认知现状。结果共纳入839名医护人员,756人(90.1%)完成调查,医生183名(24.2%),护士573名(75.8%)。多数人员在环境安全、应急反应系统启动、足够按压、气道管理和电除颤上认知不足。结论临汾县级医护人员基础生命支持认知现状不容乐观,需构建适用性的精准化培训课程和复训考核体系以提升认知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山西省不同水碘地区成人甲状腺疾病患病情况,探讨碘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方法2016年5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择山西省文水县高车村和马西村分别作为高碘和低碘地区调查点,太原市西温庄村作为适碘地区调查点,对18 ~ 65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尿碘含量测定、甲状腺超声检查、甲状腺功能以及自身抗体测定。结果共调查898人,其中高碘地区288例,低碘地区324例,适碘地区286例。高碘、低碘和适碘地区各采集尿样288、324和286份,尿碘中位数(417.8、126.6和216.5 μg/L)地区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288.61,P < 0.05)。经年龄和性别标化后,低碘、适碘和高碘地区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检出率分别为0.27%、1.06%和1.43%;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亚临床甲亢)检出率分别为0.57%、0.31%和0.30%;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检出率分别为1.45%、1.15%和1.85%;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亚临床甲减)检出率分别为19.34%、28.50%和32.76%;甲状腺结节检出率分别为20.51%、20.17%和33.78%;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阳性率分别为18.13%、19.41%和11.99%;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阳性率分别为9.25%、12.04%和8.9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高碘地区甲状腺结节检出率高于适碘地区(OR = 0.488 5,95%置信区间为0.327 2 ~ 0.729 2,P < 0.05)。结论山西省不同水碘地区甲状腺结节的患病情况不同,高碘地区检出率高于其他地区。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山西省交城县学龄儿童近视状况,分析其流行特征,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为构建当地的近视综合防控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于2019年3月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交城县3所小学、3所中学在校学生(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级)进行视力和屈光度检查。通过卡方趋势检验,比较不同年龄段学龄儿童近视发展趋势。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了3 927名学龄儿童,年龄6~14(10.3±0.6)岁,男女比例为1.13:1。视力不良总检出率为76.24%,近视总检出率为80.14%。随着年龄增长,12~14岁中、高度近视检出率逐渐升高(χ2for trend=294.84,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是近视的危险因素,对于9~11岁和12~14岁学生,家庭作业超过2 h是学生发生近视的危险因素。户外活动超过2 h、睡眠时间充足、每年至少2次及以上的眼健康检查是近视的保护因素。结论:山西省交城县学龄儿童视力不良率及近视患病率处于全国较高水平,应尽早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干预,构建近视综合防控体系,培养全民近视防控意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山西省某大型煤矿企业煤尘危害分级及肺功能损害的状况。方法于2019年1~6月,选择山西省某大型煤矿企业接触煤尘的51个生产岗位及598名生产工人作为研究对象。采集煤尘(呼尘)样品并检测,计算煤尘的危害分级指数,将接触煤尘(呼尘)的作业岗位划分为相对无害组、轻度、中度和重度危害组。各组工人测定第1秒内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值,并以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煤尘(呼尘)危害等级与肺功能之间关系。结果研究对象中岗位中共有13个岗位环境煤尘(呼尘)浓度超标(25.5%),肺功能异常者共168名(34.78%)。与相对无害组比较,轻度、中度和重度危害煤尘作业人员的肺功能异常构成比均较高(P<0.05),轻度、中度、重度危害煤尘作业人员的FEV1、FVC、FEV1/FVC值均较低(P<0.05)。煤尘(呼尘)等级与FEV1、FVC、FEV1/FVC值呈负相关(P<0.01)。结论要关注相对无害和轻度危害煤尘岗位的监督管理。FVC可能是接触煤尘敏感的肺功能指标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5—2019年山西省3岁以下儿童传染病流行状况,掌握其分布规律和流行趋势,探讨对传染病的防控措施。方法利用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山西省2015—2019年3岁以下儿童传染病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发病特征。结果2015—2019年山西省3岁以下儿童传染病累计报告发病病例数114 374例,年均发病率1 988.46/10万,高于全人群发病率(χ2=106.499,P<0.01);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年度间报告发病率呈总体下降趋势(χ2趋势=55.157,P<0.01)。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为手足口病(60 934例)、其他感染性腹泻病(40 020例)、流行性感冒(4 738例)、水痘(3 517例)和细菌性痢疾(2 790例)。男性年均发病率为2 223.57/10万,明显高于女性的1 732.46/10万(χ2=62.598,P<0.01)。累计报告发病数最高的是1~<2岁组(53 145例,占46.47%),年均发病率为2 627.18/10万。山西省各市发病率最高的为阳泉市,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 045.47/10万。结论2015—2019年山西省3岁以下儿童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其仍然是传染病发病的高危群体。手足口病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是主要的传染病类型,应加强对3岁以下儿童传染病流行高发季节的监测报告和预防控制工作。
简介:目的探索流动人口呼吸道传染病相关健康行为与技能的干预方法。方法在山西省大同市选择建筑工地、餐饮业、宾馆住宿业、娱乐业和集贸市场等5类场所,开展以社会支持为主导的健康行为干预,在干预前后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比较干预前后行为和技能的差异。结果干预后,47.20%的调查对象基本掌握洗手技能,高于干预前的0.40%(χ2=452.89,P〈0.01);调查对象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的比例为62.27%,高于干预前的55.73%(χ2=6.62,P〈0.01);调查对象养成健康咳嗽行为的比例为55.20%,高于干预前的36.80%(χ2=51.11,P〈0.01);调查对象养成健康吐痰行为的比例为94.27%,高于干预前的67.73%(χ2=171.54,P〈0.01)。结论以社会支持为主导的行为干预方法可以对流动人群的行为改变产生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