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食道钡剂造影在食道癌非手术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食道癌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为食道癌非手术治疗(化疗、放疗或综合治疗)后患者,并在治疗前后均进行食道钡剂道造影,分析食道钡剂造影在非手术治疗食道癌的效果评估价值。结果:非手术治疗后,食道钡剂造影显示,病灶长度均有不同程度缩短,粘膜皱襞破坏与充盈缺损均有不同程度变化,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评估非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88%。结论:在食道癌非手术治疗效果评估中,食道钡剂造影的应用价值很大,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评估准确性,为进一步实施治疗方案奠定基础,从而更利于促进患者病情改善,提高食道癌非手术治疗的有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除TNM分期外的临床病理因素,包括术前肿瘤体积、长度及最大直径对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预后的影响,并以列线图(nomogram)的方式评价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病理变量预测总生存率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在扬州大学附属泰兴人民医院胸外科接受食管癌根治术的296例患者,根据术前肿瘤体积、长度及最大直径的最佳临界值进行分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行log-rank检验,应用Cox模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临床变量与生存预后的关系,最终纳入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病理参数建立列线图模型,并通过校准曲线图、一致性指数(C-index)和决策曲线图进一步验证该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经X-tile分析确定术前肿瘤体积的最佳临界值为32 cm3和72 cm3,肿瘤体积<32 cm3(n=94)、32~72 cm3(n=118)和>72 cm3(n=84)的3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4.0%、68.1%,98.3%、42.4%、24.6%和94.1%、25.0%、7.1%(χ2=86.639,P<0.001);肿瘤长度的最佳临界值为3.0 cm和5.0 cm,肿瘤长度<3.0 cm(n=62)、3.0~5.0 cm(n=146)和>5.0 cm(n=88)的3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9.5%、87.1%、69.4%,98.6%、47.9%、30.1%和94.3%、29.6%、13.6%(χ2=53.607,P<0.001);肿瘤最大直径的最佳临界值为2.5 cm和3.5 cm,肿瘤最大直径<2.5 cm(n=51)、2.5~3.5 cm(n=121)和>3.5 cm(n=124)的3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9.5%、84.3%、74.5%,98.3%、57.0%、36.4%和96.0%、29.0%、13.7%(χ2=62.109,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位置、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TNM分期、辅助治疗、术前肿瘤体积、长度及最大直径均与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总生存期(OS)密切相关(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程度(HR=0.514,95%CI为0.366~0.723,P=0.019)、TNM分期(HR=1.757,95%CI为1.267~2.612,P=0.015)、辅助治疗(HR=0.669,95%CI为0.503~0.889,P=0.006)和术前肿瘤体积(将<32 cm3设为哑变量,32~72 cm3:HR=3.689,95%CI为2.415~5.637,P<0.001;>72 cm3:HR=5.720,95%CI为3.606~9.075,P<0.001)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多变量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病理参数而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OS的C-index为0.722(95%CI为0.687~0.757),明显高于第7版AJCC TNM分期的C-index(0.633,95%CI为0.595~0.671)。另外,校准曲线图表明列线图模型预测5年OS率和实际观察值之间存在高度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也表明,列线图模型预测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的生存预后比TNM分期模型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潜能。结论纳入术前肿瘤体积的列线图在预测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生存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右胸腹两切口食管癌根治术中二野淋巴结清扫的应用效果。方法对胸段食管癌患者72例,采用经右侧第五肋间前外侧切口+上腹正中切口行食管-胃右胸顶吻合术,观察二野淋巴结清扫的效果。结果72例患者无手术死亡及吻合口漏,围手术期一过性房颤4例,胸胃排空障碍1例,胃食管反流6例,吻合口轻度狭窄2例,上切缘癌残留1例,肺不张2例,肺部感染5例,声音嘶哑1例,乳糜胸2例。检出淋巴结1296枚,淋巴结阳性率为12.5%(162/1296),淋巴结转移率为73.61%(53/72)。随访1年,生存率91%(66/72)。结论经右侧胸腹二切口行胸段食管癌根治术,术野暴露充分,更便于肿瘤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残端阳性率低,术后并发症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及上胸段食管癌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颈及上胸段食管癌患者60例分组研究,接受同步加量调强放疗处理作为观察组,接受常规放疗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高达90.00%,对照组则为70.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随访1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食管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肺炎、气管炎、骨髓抑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及上胸段食管癌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相比常规放疗而言,可以更好地改善疗效,减少复发,提高生存率,且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基于4DCT呼气末时相、18F-FDG PET-CT及T2加权(T2W) MRI所勾画胸段食管癌大体肿瘤体积(GTV)、位置及长度差异,探讨食管癌原发肿瘤GTV勾画时PET-CT与MRI图像结合的必要性。方法26例拟行同步放化疗的胸段食管癌患者序贯完成增强3DCT、增强4DCT、PET-CT、增强MRI胸部定位扫描,基于3DCT图像形变配准。分别基于3DCT、4DCT的呼气末时相、PET-CT SUV 2.5、T2W-MRI和DWI图像勾画GTV获得GTVCT、GTV50%、GTVPET2.5、GTVMRI和GTVDWI。结果GTVPET2.5大于GTV50%(P<0.001)和GTVMRI (P=0.008),而GTVMRI与GTV50%接近(P=0.439)。GTVMRI与GTV50%、GTVCT的适形指数(CI)大于GTVPET2.5与GTV50%、GTVCT的(P=0.004、P=0.039),GTVMRI与GTVPET2.5的CI明显小于GTVMRI、GTVPET2.5与GTV50%、GTVCT的(P=0.000~0.021)。镜检长度与GTVPET、GTVDWI长度相近(P>0.05),且GTVPET2.5与GTVDWI长度接近(P=0.072)。结论基于PET-CT SUV2.5与呼吸门控状态下T2W-MRI所勾画食管癌GTV和空间位置差异明显,PET-CT与MRI结合进行食管癌靶区勾画的必要性尚需探讨,但MRI-DWI可以代替PET-CT帮助基于CT图像勾画GTV时上下界的确定。
简介:摘要目的对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治疗中上段食道癌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对2010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中上段食道癌患者12例的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左胸切口手术,观察组采用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的存活率等各项指标好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存活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的50.00%,治疗1年和3年后的存活率分别为50.00%、33.33%,高于对照组的33.33%、16.3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治疗中上段食道癌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在中上段食管癌患者的治疗中探讨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的应用及效果。方法:从我院治疗的中山段食道癌患者中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患者作为分析对象,从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期间治疗的患者中选择60例,将患者采用平均分配的原则,分到不同护理方法的小组中,使用传统开胸术治疗的30例患者视为参照组,使用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的30例患者视为研究组。对两组治疗后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记录,深入了解治疗后患者的手术指标和淋巴结清扫情况。结果:治疗后统计所有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指标与参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淋巴结数量清除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存在明显的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上段食道癌的治疗中,采用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进行治疗,与传统开胸术治疗相比效果明显,有利于促进手术切除率,同时对患者术后存活率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淋巴结转移区域数目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扬州大学附属泰兴人民医院胸外科接受食管癌根治术的15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76例患者术后无辅助治疗、77例患者术后接受辅助放疗或放化疗,根据美国胸科协会淋巴结分组标准和患者术后病理淋巴结转移区域数目将患者分为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组(n=68)、寡区域淋巴结转移组(1~2个淋巴结区域转移,n=54)和多区域淋巴结转移组(≥3个淋巴结区域转移,n=31)。采用Kaplan-Meier法估算生存率并进行log-rank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淋巴结转移区域数目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53例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为37.0个月,1、3、5年OS率分别为97.4%、51.0%和30.7%。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组患者中位OS为46.0个月,1、3、5年OS率分别为97.1%、58.8%、39.7%;寡区域淋巴结转移组患者中位OS为39.0个月,1、3、5年OS率分别为94.4%、55.6%、35.2%;多区域淋巴结转移组患者中位OS为26.0个月,1、3、5年OS率分别为98.1%、25.8%、3.2%,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257,P<0.001)。在76例术后无辅助治疗的患者中,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1、3、5年OS率分别为94.7%、50.0%、34.2%,寡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分别为90.9%、36.4%、9.1%,多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分别为97.4%、18.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01,P=0.017)。在77例术后辅助治疗的患者中,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1、3、5年OS率分别为97.7%、66.7%、46.7%,寡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分别为96.9%、68.8%、53.1%,多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分别为93.3%、26.7%、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083,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HR=1.534,95%CI为1.041~2.260,P=0.030)、T分期(HR=1.757,95%CI为1.197~2.579,P=0.004)、N分期(HR=1.548,95%CI为1.043~2.297,P=0.030)、TNM分期(HR=1.392,95%CI为1.114~2.459,P=0.015)、辅助治疗(HR=0.545,95%CI为0.370~0.803,P=0.002)、淋巴结转移区域数目(多区域淋巴结转移与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相比:HR=0.385,95%CI为0.238~0.624,P<0.001;多区域淋巴结转移与寡区域淋巴结转移相比:HR=0.442,95%CI为0.269~0.726,P=0.001)均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患者的OS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HR=1.699,95%CI为1.143~2.525,P=0.009)、辅助治疗(HR=0.577,95%CI为0.386~0.864,P=0.008)、淋巴结转移区域数目(多区域淋巴结转移与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相比:HR=0.553,95%CI为0.411~0.996,P=0.011;多区域淋巴结转移与寡区域淋巴结转移相比:HR=0.550,95%CI为0.328~0.924,P=0.024)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区域数目(AUC为0.648,95%CI为0.560~0.735,P=0.004)在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根治术患者的OS方面优于淋巴结转移数目(AUC为0.595,95%CI为0.497~0.694,P=0.061)。结论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病理淋巴结转移区域数目在预测生存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辅助治疗能显著提高寡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