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9 个结果
  • 简介:“晚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定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将这些变化概括为中国“近代”的发生。如何理解这些变化,特别是如何理解这些变化与现时代的关系,实际上正是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获得某种自我意识的来源。阳明学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它一方面是这个时代的精神表达,另一方面也尝试提供了一套解决这个时代所面临问题的方案,包括“如何塑造一种新的主体状态和伦理生活”、“如何编成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与政治形态”的思考。

  • 标签: 中国近代哲学 阳明学 近代性 学术思想 晚明 明代
  • 简介:在2014年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经中央批准,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邓小平文集(一九四九——一九七四年)》。这部文集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科技、教育、军事、民族、统战、党建等各个方面。其中,有关'三反五反'、西藏和新疆工作、人民代表选举、整风反右、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国民经济调整和三线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外交和祖国统一,以及禁毒、救灾、就业、司法、邮电、交通、能源、环保、卫生、体育、工会工作等方面的文稿,大多为第一次发表。集中反映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外交和祖国统一、执政党建设、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等重要思想的思考。总之,《文集》是从理论的高度对新中国成立后二十多年来一系列重大实践的记录和评判,不仅展示了邓小平在不同阶段,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作出的重要贡献,也从多个方面展示了我们党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历的艰辛曲折。

  • 标签: 邓小平 《邓小平文集》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简介:圣保罗已经成为当代欧美激进左翼思想家阐释和争论的焦点之一。法国著名哲学家巴迪欧把圣保罗看作是一位普遍主义的宗教政治家。他认为,把基督复活视为真理—事件,从而产生了忠于该事件的新话语和新主体,并因此打破了基督教发展的特殊和狭隘而使之成为普遍的世界宗教。圣保罗的当代意义在于他以真理—事件—主体模式昭示了普遍政治的新模式,这对于当代谋求左翼事业的复兴具有示范性。

  • 标签: 巴迪欧 圣保罗 律法 普遍性 政治
  • 简介: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崛起作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同时也对中国崛起中遭遇的矛盾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面对中国继续崛起所面临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等结构矛盾,新自由主义开出了全面私有化和自由化的药方,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中国发展提供了良好引导。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含的一系列特点,使其成为分析中国崛起的良好理论框架。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新自由主义 中国崛起 社会主义
  • 简介:<正>1898年5月,出生于波兰的罗莎·卢森堡从田园牧歌式的瑞士流放地前往德帝国繁华的工业化城市柏林。她参加了德国社会民主运动,领导该运动的德国社会民主党(SPD)是那时最强大的社会主义政党。罗莎·卢森堡既支持该政党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最终目标而奋斗,也支持为实现无产阶级短期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目标而斗争。罗莎·卢森堡是个身高不超过1米5的小个子,(1898年)她28岁,看起来像一个女大学生。但她是19世纪末极少数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的女性,毕业于瑞士的苏黎

  • 标签: 罗莎·卢森堡 德国社会民主党 田园牧歌式 工业化城市 党的领袖 政治目标
  • 简介:在《认知考古学》一书中,福柯提出要建立自己的新史学观。在他看来,传统的进步史观的本质实际上是由意识进步论和理性目的论建构起来的,这种主观思维中生成的完形模式总是想造成平滑和同质的历史主体,并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由起源到终结的发展过程。而新史学的历史研究则是要从根本上拒绝传统历史研究中的"线性图式",它不再制造任何类型的历史总体性,而恰恰是要分析这些非连续的不同系列中的东西是如何被建构成连续总体的。

  • 标签: 福柯 《认知考古学》 新史学 非连续性 目的论 起源
  • 简介:朗基诺的文章《重新认识证据和不完全决定性》成功地展示了建立在证据相关上的对不完全决定性的解释(UER)的重要,而这种解释要求我们在理解科学客观时引入对科学实践中的社会维度的考虑。这篇文章的基本进路是正确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方面,建立在经验等值上的对不充分的传统解释(UEE),并不一定要为科学实在论进行辩护。另一方面,朗基诺对社会维度的理解似乎过于狭隘,也过于乐观。

  • 标签: 海伦·朗基诺 不完全决定性 经验等值性 证据相关性 科学实践中的社会性维度
  • 简介: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是宗教心理学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但它是否能够直接在中国应用,是否有不适合之处是一个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即在于探讨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本文选取在中国社会具有相当重要的佛教徒来作为基督徒的参照。通过问卷的形式,本研究发现,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思想在佛教徒中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不适用。亚伯拉罕系宗教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在非基督教文化中不适用;基督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并不一定是其他宗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奥尔波特的“外在取向”并没有穷尽所有的可能;宗教取向二分理论成立的前提——“有真正的信徒和非真正的信徒两种类型,且二者之间能够明确分开”——可能在佛教中不适用;部分佛教徒的行为并非源自宗教,而是源自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因此对于这一部分信徒,宗教不能用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宗教也不是他们行为的原因。

  • 标签: 奥尔波特 内在取向 外在取向 IE量表
  • 简介:<正>今年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契100周年诞辰,也是冯契逝世20周年。冯契的一生,是献身中国的哲学发展事业的一生,他构建的"智慧说"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出现的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中央党校的许全兴教授将之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突破"。目前,这个体系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了对这个体系的评价,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刘明诗博士的著作《冯契与

  • 标签: 冯契 明诗 哲学创新 许全兴 中央党校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