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克氏库克菌(Kocuriakristinae)、粪肠球菌(Streptococcusfaeca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typhimurium)、阪崎肠杆菌(Enterobactersakazakii)和绿脓假单胞菌(Pesudomonaspyocyaneum)为受试菌,采用滤纸片法检测桦褐孔菌(Inonotusobliquus)发酵浸膏各极性部位的抑菌活性。利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确定了桦褐孔菌石油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乙酸乙酯层抑菌单体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发酵浸膏的乙酸乙酯层抑菌活性较强,通过分离纯化,从该层分离得到了苯甲酸,并确定为主要抑菌活性成分。
简介:目的研究久居阿里、天空地区的高原官兵,返回平原到达临潼疗养地经矿泉浴治疗前后血液有形成分的变化。方法选取在5d以内从高原到达临潼的150名官兵,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全身浸浴方法治疗半个月,观察人体血液成分的变化。结果矿泉浴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浓度(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淋巴细胞比值(LY%)、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中值细胞数(MXD%)、淋巴细胞计数(LY)、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压积(HCT)均有改变。结论临潼矿泉浴对疗养期间高原官兵血液有形成分的变化有部分调节作用。高原官兵经矿泉浴疗养,能更快速适应新环境,缩短脱适应时间,促进身体更快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衢州地区尿路结石患者结石成分,对结石进行定性分析,为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1月在我院行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经皮肾镜取石的22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结石标本均采用天津LIIR-20型结石红外光谱自动分析系统分析结石成分,并根据结石成分指导预防复发。结果225例尿路结石患者,男、女比为2.51,20~50岁为高发年龄,上、下尿路结石比例9.21;混合性结石为156例(69.3%),单一型结石69例(30.7%);结石成分草酸钙91.6%(206/225),碳酸磷灰石66.7%(150/225),尿酸5.8%(13/225),胱氨酸0.9%(2/225),二水磷酸氢钙1.8%(4/225),六水磷酸铵镁13.3%(30/225)。上尿路结石含钙比率为96.1%(195/203),高于下尿路结石的81.8%(1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含尿酸结石比率3.9%(8/203),低于下尿路结石22.7%(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路结石成分分析对于了解结石的成因,指导治疗机预防尿路结石的复发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了同时测定淫羊藿药材中主要黄酮类成分(淫羊藿苷,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淫羊藿样品经超声提取,采用HPLC法,乙腈-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0nm;流速1ml/min;柱温25℃;柱型号AgilentZORBAX-XDBC18(4.6mm×250mm,5?m);结果四种黄酮成分的标准曲线在6.5-33.0mg/l(朝藿定A,淫羊藿苷)或6.6-55.0mg/l(朝藿定B,朝藿定C)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加样回收率在97%-10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n=5)测得不同品种淫羊藿中广泛存在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4种主要黄酮成分,其含量有一定差异。结论本方法在淫羊藿药材的质量评价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简介:目的研究天麻多糖对天麻钩藤药对效应成分天麻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天麻钩藤水煎液组和去多糖天麻钩藤水煎液组中的天麻素在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中的含量;色谱柱:AgilentSB-C184.6×250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1.6∶98.4);检测波长:220nm;柱温:30℃;流速:1.0mL/min;进样量:20μL。结果去多糖组中天麻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达峰浓度(Cmax)明显小于天麻钩藤水煎组,而达峰时间(Tmax)比天麻钩藤水煎液组长;天麻钩藤水煎液组中天麻素的半衰期(T1/2)明显比去多糖组长且天麻钩藤水煎组始终维持着较高的药物浓度,说明在去除天麻多糖后,大鼠对天麻钩藤药对中的效应成分天麻素的吸收效率明显降低,且天麻钩藤水煎组的曲线下面积(AUC)明显比去多糖组大。结论天麻多糖对天麻钩藤药对中的效应成分天麻素的吸收具有促进作用。
简介:对酸浆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反复硅胶、葡聚糖凝胶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波谱以及质谱方法鉴定其结构。从中共分离并鉴定了14个化合物,分别为酸浆苦味素P(1),4,7-二去氢新酸浆苦味素B(2),酸浆苦味素D(3),5α-羟基-25,27-二氢-7-去氢-7-脱氧新酸浆苦味素A(4),4,7-二去氢酸浆苦味素B(5),熊果酸(6),汉黄芩素(7),布卢门醇(8),川陈皮素(9),甘草素(10),五味子醇甲(11),5-羟甲基-2-呋喃甲醛(12),5-(羟甲基)-2-(二甲氧基甲基)呋喃(13),1-O-[3—O-2-甲基-5-(2,3,4-三甲基)苯基-2,3-戊二醇1-β-木糖-(1→6),β-D-半乳糖苷(14)。其中,化合物14是一个新的化合物,化合物7-11和13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