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对比传统手术与腹腔手术对于胆结石的摘除效果。方法 选取136例胆结石患者,时间2020年1月-2021年12月,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行传统手术治疗,研究组行腹腔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情况,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下床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肾功能不全、上腹部不适、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腹腔感染合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腔手术治疗胆结石患者,较传统手术比较,临床摘除效果更为显著,患者住院时间、下床时间等指标均更短,患者术后恢复速度更快,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胆结石 腹腔镜手术 传统手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化护理干预对肠下高频电摘除结肠息肉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72例样本均收录于我院接收的需接受肠下高频电摘除进行治疗的结肠息肉患者,收录时间为2021.2——2022.2之间;随机性的将样本总量划分为两个组别,并给予不同围术期干预,采用分组对照理论探讨两种干预措施的应用价值;分别为对照组(36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6例,强化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评分更低,生活质量更优,组间相较显示(P<0.05)。观察组患者对干预措施的满意度更高,组间相较显示(P<0.05)。结论:给予行肠下高频电摘除进行治疗的结肠息肉患者围术期强化护理干预,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结肠息肉 行肠镜下高频电摘除 强化护理干预 生活质量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下胆囊摘除术围手术期舒适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1月在我院接受腹腔下胆囊摘除术治疗的40例胆囊疾病患者,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采取围手术期舒适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指标明显更优,术后并发症更少,护理总有效率更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腹腔下胆囊摘除术围手术期为患者提供舒适护理可以显著改善手术指标,对患者术后恢复有利,促使治疗高效推进,帮助患者尽快出院回归到正常生活当中。

  • 标签: 腹腔镜下胆囊摘除术 围手术期 舒适护理 并发症 胆囊疾病
  • 简介:摘要为了探讨帽状息肉病的临床、特征,并评价其内下切除治疗效果,对2017年6月—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或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结直肠息肉切除治疗,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帽状息肉病的14例病例(共56枚息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男8例,女6例;年龄14岁~74岁,其中<60岁7例,≥60岁7例;7例(50.0%)伴消化道症状;息肉多发4例,单发10例(71.4%);息肉位于直肠42枚(75.0%),乙状结肠13枚(23.2%),横结肠1枚;山田分型Ⅰ型44枚(78.6%),Ⅱ型3枚,Ⅲ型5枚,Ⅳ型4枚;下息肉表面可见明显白色帽状覆盖物41枚(73.2%)、明显充血发红23枚,其中两者均可见8枚;2例行ESD治疗、12例行EMR治疗,均完全切除,均未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7例伴消化道症状者术后临床症状均获得缓解;11例(78.6%)随访期间完成肠复查,均未见息肉复发。由此可见,帽状息肉病无性别、年龄发病差异,息肉多单发,直肠及乙状结肠多见,形态以山田Ⅰ型为主,表面多有白色帽状覆盖物,患者可无明显消化道症状,下切除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肠息肉 帽状息肉病 临床特征 内镜特征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注射针技术在消化诊疗操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消化诊疗的消化道出血患者一共有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对患者采取常规技术,观察组对患者采取注射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临床治疗以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止血注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消化诊疗操作当中采取注射针,可以使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减少,使治疗成功率进一步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内镜注射针技术 消化内镜 诊疗操作
  • 简介:摘要目的加强专职人员选择与岗位培训、强化专职人员工作责任心、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延长使用寿命减耗增效合理利用资源。方法加强专职人员选拔和理论培训强化实际操作演练。结果有效提高了专职人员工作责任心及技术操作水平。加强维护保养、有效延长了使用寿命。以养代修减少了维修费用,利用有限医疗设备创造了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 标签: 内镜专职人员选择 岗位培训与管理 延长内镜使用寿命 医疗资源效益最大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超声表现及下治疗效果。方法纳入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下治疗的27例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超声表现、病理特征及下治疗效果。结果27例患者的病变下表现为黏膜下隆起,超声检查示病变长径(0.69±0.44)cm(0.32~2.00 cm),来源于黏膜下层14例(51.9%)、黏膜肌层8例(29.6%)、黏膜层5例(18.5%),诊断准确率92.0%。行内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6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21例,ESD术后出血发生率4.8%。术后病理为G1级20例(74.1%),G2级6例(22.2%),G3级伴淋巴管癌栓1例(3.7%)。术后随访3~36个月总生存率96.3%,对于局限于黏膜下层以内、无脉管浸润的G1、G2级神经内分泌瘤患者,EMR术后复发率较ESD高(33.3%比0,P=0.042);EMR与ESD术后出血、穿孔并发症及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可用于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术前诊断,对2 cm以内、黏膜下层以内、无脉管浸润的G1、G2级胃肠神经内分泌瘤ESD治疗复发率低于EMR。

  • 标签: 神经内分泌瘤 腔内超声检查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疾病的表现和下治疗效果情况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接诊的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人49例作为本次课题观察对象,对于所选49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人全部通过组织标本活检或是手术切除流体病理检查获得明确诊断属于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结果:49例病人中肿瘤处于低位直肠段20例,中段15例,下段14例,其中25例病人接受超声检查,显示19例病人在超声检查下诊断属于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2例病人诊断属于间质瘤,3例病人诊断属于脂肪瘤,1例病人诊断属于平滑肌瘤。19例病人接受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17例病人接受下粘膜切除术进行治疗,10例病人接受经粘膜下隧道肿物剥离术进行治疗,1例病人接受电凝电切术进行治疗,2例由于不同原因没有通过上述治疗。结论: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人中大部分属于男性人群,普遍出现在中低位直肠段,超声技术的成熟运用可以帮助准确判断疾病的病变性质和组织学起源,但是具有一定误诊率,最终需要将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对于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人开展经治疗效果理想,治疗方法安全,可以提供完整病理学资料,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 内镜下治疗 内镜表现
  • 简介:摘要2016年1月—2020年12月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行内下治疗的阑尾腔息肉病例共6例,息肉直径0.3~1.3 cm。6例阑尾腔息肉均顺利完成下治疗,其中3例行内黏膜切除术整块切除、1例行内黏膜切除术分片切除、1例行内黏膜下剥离术切除、1例予活检钳冷钳除。6例术后均未出现出血、穿孔、感染和急性阑尾炎等并发症。3例术后复查创面愈合良好、无复发,其余3例暂未复查结肠。以上结果初步证实,阑尾腔息肉行内下治疗安全和有效。

  • 标签: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阑尾息肉
  • 简介:摘要胃壁副脾病例临床罕见,本文回顾了一例胃壁副脾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胃镜、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患者顺利行内黏膜下挖除术(ESE),根据术中标本所见以及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确诊为副脾。本例提醒临床医生,对于既往有脾脏手术或创伤史的患者,如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超声下表现与脾脏相似,则需考虑副脾可能,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 标签: 肿瘤 副脾 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脑血肿患者采取神经微创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依据课题需求选择100例手术患者,均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取神经微创手术,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神经微创手术,可以改善传统手术治疗方法的不足,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神经微创手术对于提升血肿清除率,促进神经缺损恢复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整体疗效优于微创穿刺术,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神经内镜 微创手术 脑内血肿
  • 简介:摘要目的对采用髓核摘除单侧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进行总结,探讨单侧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采用髓核摘除单侧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10例患者。结果经2年随访,患者原有腰腿痛全部缓解,1月后恢复下地行走。术后6月复查腰椎动力位片融合节段椎间隙形变角度小于5°,可见有骨痂形成,符合临床腰椎融合标准。结论采用髓核摘除单侧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微创,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该技术适合于基层医院使用。

  • 标签: 单侧内固定 腰椎退行性疾病 锁扣原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鼻息肉摘除与鼻筛窦切除术联合用于鼻息肉临床治疗的效果加以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鼻息肉患者78例,将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鼻息肉摘除术,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行鼻筛窦切除术,对2组患者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6个月后的复发率加以对比。结果本研究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4%与74.4%,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2=8.573);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与17.9%,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x2=5.014);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术后6个月复发率分别为2.6%与15.4%,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2=3.924)。结论将鼻筛窦切除术与鼻息肉摘除术联合应用于鼻息肉的治疗可有效提升该疾病的临床治愈率,降低复发率且不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故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鼻息肉 鼻息肉摘除 鼻内筛窦切除术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对鼻息肉患者采用鼻息肉摘除术及鼻息肉摘除并鼻筛窦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4例鼻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32例,B组患者运用鼻息肉摘除术进行治疗,A组患者运用鼻息肉摘除并鼻筛窦切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A组患者治愈率明显优于B组患者治愈率(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鼻息肉患者采用鼻息肉摘除并鼻筛窦切除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增强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鼻息肉摘除术 鼻息肉 鼻息肉摘除并鼻内筛窦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胆道术后并发胆漏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腹腔胆道术后并发胆漏行内治疗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胆漏患者行内治疗后痊愈。住院7~35d,平均14.0±3.5d,均治愈出院。结论十二指肠乳头和周围结构异常、乳头微结石嵌顿是腹腔胆道术后并发胆漏的重要因素;是治疗腹腔胆道术后并发胆漏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十二指肠乳头异常 胆道术后胆漏 内镜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航引导下鼻经蝶筛入路摘除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的影像学表现为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并行导航引导下鼻经蝶筛入路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摘除术(附视频)的12例(12只眼)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例,女性9例,年龄32~59岁。分析患者术前、术后视功能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3例术前视功能无损伤患者,术后视功能仍然正常。其余9例患者术前均有视功能损伤,其中3例术后视功能完全恢复正常,2例视功能较术前有所改善,4例术后视功能无变化。12例患者中3例患者无并发症发生,9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的眼球内转轻度受限伴复视症状,均在术后1个月内完全恢复正常。结论导航引导下鼻经蝶筛入路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摘除术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中华眼科杂志,2021,57:837-843)

  • 标签: 眶肿瘤 血管瘤,海绵状 内窥镜检查 鼻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计算机辅助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鼻在鼻腔疾病中的广泛应用已及护理效果。方法对300例鼻腔疾病的患者都使用鼻手术进行治疗,做好术前的健康教育及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的护理,充分调动手术患者的积极配合和手术后有序的治疗。结果通过对患者的全程的精心护理,使300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无感染,无出血,康复出院,使满意度达到94%。结论鼻腔疾患发病率高,形式多样化,特别鼻窦炎、鼻息肉较为多见。此类疾病范围小,部位特殊,使用鼻手术效果比较好,但也要求护理人员在新的治疗技术方面,护理娴熟,心理护理深入,责任心强。通过对300例手术患者的前后护理,使他们康复出院,治疗效果及护理质量得到较高的满意率。

  • 标签: 内镜手术 心理护理 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消化器械的研发和操作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下肠道疾病的诊断更加容易,特别是以往需外科手术治疗的诸多肠道疾病可通过微创技术得到有效治疗。本文就消化在小肠和结直肠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

  • 标签: 内镜微创治疗 肠道疾病 疾病诊断 消化内镜 操作技术 内镜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