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AIS诊断标准,并在发病4.5小时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采用简单随机分配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一般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一般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一般组的基础上应用综合护理。对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1)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一般组,且两组间数据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实验组并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一般组,且两组间数据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应用综合护理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患者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小肠疾病进行鉴别诊断,通过分析患者的影像学特征,评价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60例小肠疾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采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其进行鉴别诊断,结合病理诊断结果,分析各种小肠疾病的影像学特征。结果:60例患者中,阳性率为76.67%(46/60),其中小肠憩室、小肠息肉、小肠血管畸形、克罗恩病、腺瘤、小肠间质瘤、腺癌、嗜酸性胃肠炎分别为13例、12例、7例、5例、3例、3例、2例和1例。结论:对小肠疾病患者实施鉴别诊断的过程中应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能够对小肠病变进行定性和分析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指导意见,建议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硫化氢(H2S)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大鼠磷脂酰肌醇3 -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IRI组、H2S供体硫氢化钠(NaHS)干预组(IRI+NaHS组),每组10只。采用无损伤血管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SMA)60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建立大鼠肠IRI模型;Sham组仅分离SMA后关腹。恢复SMA血流前10 min,IRI+NaHS组经尾静脉注入100 μmol/kg NaHS后以1.07 mmol·kg-1·h-1的速度维持输注至再灌注120 min;Sham组和IRI组则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实验结束后取下腔静脉血,采用敏感硫电极法测定血浆H2S浓度。取血后处死大鼠取回肠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进行Chiu评分;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Akt(p-Akt)、Akt、PI3K、活化的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9(caspase-9)、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IRI组肠黏膜组织结构紊乱、水肿,绒毛断裂、脱落,病理评分明显升高(分:4.21±0.15比0.15±0.03,P<0.01),血浆H2S水平明显降低(μmol/L:26.72±3.17比38.34±5.24,P<0.01),回肠组织p-Akt、PI3K、caspase-9、mTOR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Akt/GAPDH:2.67±0.12比0.24±0.05,PI3K/GAPDH:1.42±0.07比0.57±0.08,caspase-9/GAPDH:4.23±0.61比0.13±0.02,mTOR/GAPDH:2.17±0.23比0.23±0.02,均P<0.01)。与IRI组比较,IRI+NaHS组肠黏膜病理改变减轻,病理评分明显下降(分:1.56±0.02比4.21±0.15,P<0.01),血浆H2S水平明显升高(μmol/L:32.36±2.45比26.72±3.17,P<0.01),回肠组织p-Akt、PI3K蛋白表达进一步升高(p-Akt/GAPDH:5.12±0.08比2.67±0.12,PI3K/GAPDH:3.14±0.05比1.42±0.07,均P<0.01),而caspase-9、mTOR蛋白表达明显降低(caspase-9/GAPDH:2.12±0.24比4.23±0.61,mTOR/GAPDH:1.37±0.28比2.17±0.23,均P<0.01)。结论H2S通过上调PI3K/Akt信号通路表达,下调caspase-9、mTOR表达,从而减轻IRI大鼠肠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小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中采用多模态MR小肠口服造影法与CT小肠造影的价值。方法择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接收的疑似小肠病变患者49例,所有患者均择期接受手术治疗,术前分别予以患者多模态MR小肠口服造影法与CT小肠造影检查,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观察两种诊断方式的价值。结果49例疑似小肠病变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36例为小肠肿瘤性病变,包括间质瘤11例,小肠腺癌14例,淋巴瘤9例,脂肪瘤2例;病灶位置主要包括18例空肠,12例回肠,6例十二指肠。MR检查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度与CT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检查小肠肿瘤性病变采用多模态MR小肠口服造影法和CT小肠造影均有较高应用价值,前者创伤更小,在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中更为适用。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86岁,因“阵发性腹部绞痛1d”于2016年4月6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d午饭后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疼痛,为阵发性绞痛,无腰背部放射痛;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随后出现5~6次水样泻,便后腹痛无缓解,至我院急诊,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11.1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77.5%,红细胞计数(RBC)3.64*1012/L,血红蛋白(HB)114g/L,血小板计数(PLT)136.0*109/L。血清电解质、心肌梗死3项、血清淀粉酶、葡萄糖皆正常值。心电图(ECG):窦性心动过速,短阵室性心动过速,ST-T改变。腹部超声:肝弥漫性病变伴肝内多发异常回声、门脉或胆道系统感染可能、胆囊切除术后。腹部平片:中上腹部局部肠管轻度扩张、积气伴小气液平。
简介:摘要对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3例患者(粘连性肠梗阻2例,炎性缩窄性肠梗阻1例)应用气腹CT容积再现技术进行腹膜腔三维成像的诊疗经过进行分析。明确腹膜腔三维成像检查的原理及方法,其原样展现腹膜腔形态,直观显示梗阻扩张肠襻的部位、范围及形态,精准确认引发梗阻的腹腔粘连和肠腔狭窄的检视效能,具有静态剖腹探查或腹腔镜检查的实用性,促进了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的精准诊断,为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的梗阻机制判定、手术决策和精准实施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小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的护理方法。方法:从我院随机挑选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小肠梗阻患者,并分为常规组(n=30)和研究组(n=30),常规组采用基础护理,研究组采用综合护理。对两组患者腹痛腹胀消失时间、排气排粪恢复时间、日均减压引流量、气液平均消失时间、护理满意率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患者腹痛腹胀消失时间为(73.20±7.96)h、排气排粪恢复时间为(76.40±10.36)h、日均减压引流量为(725.60±136.40)ml、气液平均消失时间为(7.60±2.10)d,均要好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6.67%,常规组护理满意率为80.00%,常规组患者护理满意率要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急性小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具有较高护理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急性小肠梗阻是腹部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常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小肠发生扭转或闭塞,从而影响了肠内容物通过,并继发了一系列腹部症状。急性小肠梗阻治疗措施的关键原则的早期进行胃肠减压,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可以有效深入至梗阻肠管部位将阻塞的肠内容物吸出,从而减轻肠内压力,减少胃肠部水肿,有利于阻塞肠管恢复正常。本文对急性小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的护理方法进行综述,为临床上规范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的护理流程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