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急性小肠缺血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意义。作者回顾性分析11例急性小肠缺血病例的治及不同转归,结果表明,正确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急性小肠缺血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多层螺旋CT对于急性小肠缺血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 标签: 急性小肠缺血 诊断 治疗 螺旋CT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8岁,因"胃癌术后20d,腹痛腹胀3d加重伴呕吐半天"急诊入院(2014-07-30)。患者20d前因确诊为胃癌在我院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病理提示胃体小弯侧溃疡型腺癌ⅠA期;患者术后第17天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痛,呈阵发性绞痛,自行缓解未就诊。

  • 标签: 胃肿瘤 手术后并发症 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肠动脉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到2008年收治的小肠缺血性疾病患者27例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结论非手术治疗、及时手术和加强术后监护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 标签: 小肠 动脉 缺血 外科手术
  • 简介:成人急性小肠扭转是小肠以其系膜为轴心的不正常旋转形成的闭袢性肠梗阻,临床多表现为急腹症。引起症状的原因有肠管本身的狭窄和其供应血管的绞窄。该病临床少见,我院45年来收治64例,总结如下。

  • 标签: 急性小肠扭转 成人 X线诊断 治疗 外科手术 病例分析
  • 简介:摘要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是指由于小肠供血中断而引起的急腹症,如未及时治疗将迅速进展为肠坏死,从而危及生命。AMI常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病,而随着增强CT的普及,诊出率越来越高。不同类型的AMI有各自的特点,鉴别各类型AMI有利于治疗的选择。早期血运重建对AMI的预后至关重要,血管腔内治疗及开放手术治疗应个体化选择。

  • 标签: 急性肠系膜缺血 发病率 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观察脂多糖(LPS)处理对于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方法实验分为3组:LPS组(腹腔注射LPS100μg/只)、缺血再灌注(I/R)组(肠系膜上动脉夹闭30min后恢复血供)以及LPS+I/R组(肠系膜上动脉夹闭30min后恢复血供,并立即给予腹腔注射LPS100μg/只),于再灌注后各时间点,获取全小肠,留取病理组织,并分离黏膜固有层细胞,提取总R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FIT.PCR检测各炎性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I/R组、LPS组比较,I/R+LPS组小鼠小肠黏膜固有层各主要细胞炎性因子呈现提前上调表达趋势,病理结果证实再灌注后48h,I/R+LPS组较之L/R组和LPS组小肠损伤显著加重。再灌注后48h结果显示,与I/R组比较,LPS组IL-17AmRNA水平无显著变化[(6.20±0.32)与(5.79±0.30),t=3.117,P〉0.05];而LPS+I/R组与其余两组相比,IL-17A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14.22±0.5)与(6.20±0.32),t=59.047,P〈0.05],[(14.22±0.5)与(5.79±0.30),t=134.754,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肠缺血后外源性LPS可加速并加重再灌注损伤,这可能与IL-17A表达上调,促进相关免疫细胞浸润有关。

  • 标签: 脂多糖类 小肠 再灌注损伤 白细胞介素17 动物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观察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治疗急性小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225例确诊为急性小肠梗阻的患者并随机分为试验组113例和对照组112例。试验组采取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手术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6.46%较对照组的79.47%高,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肠瘘、肺内感染和肠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53%较对照组的16.97%低,5年复发率为2.65%较对照组的18.75%低,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治疗急性小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小肠梗阻 导管小肠内排列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小肠憩室急性穿孔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外科2002年12月到2011年3月收治的45例小儿小肠憩室急性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1例行保守治疗(4天后行剖腹探查),44例行手术治疗。治愈45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0例次。结论小儿小肠憩室急性穿孔容易误诊漏诊,手术并发症多。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应严格掌握保守治疗的指征,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 标签: 小儿 憩室穿孔 腹膜炎
  • 简介: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GF)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R)后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hospho-MAPK)表达的影响。方法:夹闭大鼠肠系膜上动脉根部45min之后放松血管夹形成再灌注,同时经颈静脉分别注入EGF100μg/Kg或生理盐水,分别于伤后2、6、12和24h检测血浆D-乳酸浓度,取水肠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磷酸化p44/42MAPK、SAPK和p38的表达,设置对照组和单纯缺血组。结果:EGF显著降低D-乳酸水平升高的幅度(P<0.05),明显改善I/R引起的病理损害,使p44/42MAPK和p38的表达增强和提前,前减弱SAPK的表达。结论:肠道I/R激活磷酸化MAPK系统,EGF通过调节MAPK的表达参与细胞的应激反应和增殖与分化。

  • 标签: EGF 大鼠 小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 MAPK系统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 T2-mapping定量成像对监测和评估兔小肠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AMI)肠壁损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将36只新西兰雄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18)和对照组(n=18)。实验组行外科手术结扎第2~5支肠系膜动脉弧形血管网以及相应肠管两端供血血管,随后分别于6个时间点(1 h、2 h、3 h、4 h、5 h、6 h)进行MR T2-mapping成像,每个时间点3只。扫描完成后分别对3只兔施行安乐死,取出肠系膜动脉弧形血管网第3分支所供应的肠管病理标本,评估小肠肠壁缺血损伤的严重程度和病理特征变化。对照组进行假手术,开腹不做结扎处理。各个时间点实验组与对照组定量数值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各时间点T2值的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用高斯拟合模型对T2值与缺血时间点进行拟合,显示小肠缺血肠壁的演变规律,并用病理组织学进行相关验证。T2值与缺血时间点间的拟合方程为f(x)=145×exp{-[(x-3.475)/4.297]2},拟合系数R2=0.79。结果实验组6个时间点的T2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T23h与T21h、T22h、T25h、T26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缺血时间的进展,T2值先升高后降低,前3 h病理表现以水肿炎细胞浸润为主,影像上缺血近3 h时的T23h值达到峰值(151.50±2.90)ms;缺血4 h时肠壁损伤到达肌层,此时出血面积大大增加,T24h值降为(142.50±4.30)ms,此后T2值持续降低。结论MRI T2-mapping定量成像有助于定量评估AMI小肠肠壁损伤,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具有一定的优势,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T2-mapping 定量技术 磁共振成像 急性肠系膜缺血 新西兰兔模型 小肠肠壁损伤
  • 简介:目前,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这一“金标准”。尽管对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某些病理特征已达成共识,但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诊断排斥反应的标准。移植肠内的免疫指标变化可反应早期排斥反应过程,监测移植肠内免疫指标的变化可直接反映排斥反应的免疫损伤过程对诊断和预测早期排斥反应的发生是一个更直接的方法。本文对小肠移植急性排斥过程中移植肠内免疫指标监测作一综述。

  • 标签: 小肠移植 急性排斥反应 诊断 免疫指标 早期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症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急性肠系膜缺血症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结论对症治疗是治疗急性肠系膜缺血症的关键。

  • 标签: 急性肠系膜缺血症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缺血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7月本科室收治的21例急性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栓性闭塞16例,其中中心型9例,周围型2例,混合型5例,合并SMA硬化斑块7例;孤立性SMA夹层5例。结果中心型9例:5例行取栓,其中2例行小肠部分切除;导管溶栓4例,溶栓后支架置入3例,死亡1例,因小肠系膜缘出血行小肠部分切除1例。混合型5例:行剖腹探查肠切除3例,死亡1例,术后发生短肠综合征1例;2例行导管溶栓,其中1例死于心肌梗死,另1例辅以支架置入。周围型2例:药物溶栓1例,导管溶栓、碎栓1例,均成功。孤立性SMA夹层支架治疗3例,保守治疗成功2例。结论SMA主干夹层病变首选保守治疗,如果症状不缓解,应积极治疗,以腔内治疗为主;急性缺血SMA主干栓塞,首选手术取栓;有时短段主干血栓形成或栓塞,也可以采用导管溶栓,必要时辅以支架。

  • 标签: 急性肠缺血 肠系膜上动脉 夹层 栓塞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疑难小肠出血部位的术中定位方法。方法对16例术前检查、术中探查不能确定出血部位的小肠出血患者,行分段肠道灌洗后内镜检查。结果13例发现出血部位,3例未能确定。结论术中灌洗内镜检查有助于术中出血部位的准确定位,操作简便,直观有效。

  • 标签: 小肠出血 术中灌洗 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急性小肠梗阻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对比。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94例急性小肠梗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n=47)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参照组(n=47)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对比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手术相关指标以及并发症。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7%,与参照组的100%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对比参照组更快更短,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2.13%<17.02%),组间比较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急性小肠梗阻均可获得良好效果,但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且术后并发症较少,比传统开腹手术更具优势。

  • 标签: 不同手术方式 腹腔镜 传统开腹手术 急性小肠梗阻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粘连小肠梗阻手术的松解时机。 方法 选取 2014 年 2 月至 2016 年 2 月期间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 100 例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00 例患者中, 2 例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中毒性休克于术后 3d 死亡,余下 98 例患者已治愈。对 100 例患者进行为期 1 ~ 3 年随访,仅有 3 例患者病情复发,且 3 例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病情痊愈。 结论 在非手术治疗时应对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病情进行动态观察,并以影像学检查资料为依据,准确把握手术治疗时间,若患者病情反复发作或长时间未得到缓解,则尽快为其开展手术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AHNE)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3例AHNE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以18~34岁青壮年居多,占72%。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及腹腔穿刺。均经手术治疗,根据小肠病变的大小、范围、病理改变,分别选择不同的术式,40例治愈。死亡3例。结论AHNE一旦确定诊断,或无法与其他外科急腹症相鉴别者应急诊手术治疗。

  • 标签: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 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