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青年卢卡奇早期是从事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应该说是在属于文学艺术内的形而上学之内来思考问题的。青年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这部著作中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历史辩证法”。因此,当卢卡奇转向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时候,不能不带有他在早期文学批评理论当中所形成的浪漫主义倾向。卢卡奇的这种浪漫主义倾向却恰好在某种意义上迎合了马克思哲学的本意。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类的自由解放的生存状态,不能没有这种浪漫主义倾向作为最高的“支撑”。可以说,卢卡奇是第一个把浪漫主义因素引入到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之中的。因此,在他早期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解当中,不能忽视这一点。
简介:摘要:小说《悉达多》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代表作,讲述了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的独特人生经历。他外表英俊,富有智慧,却离开故土和亲人,踏上了精神追求之旅。在旅途中,悉达多不止一次渡过河流。读者陪伴主人公一起探讨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境界。本文将从浪漫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河流意象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深意。
简介:摘要:小说《悉达多》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代表作,讲述了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的独特人生经历。他外表英俊,富有智慧,却离开故土和亲人,踏上了精神追求之旅。在旅途中,悉达多不止一次渡过河流。读者陪伴主人公一起探讨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境界。本文将从浪漫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河流意象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深意。
简介:摘要:中国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源自于近代西方,在包蕴西方人文主义的同时,植根于中国传统艺术土壤。五四以后,浪漫主义在激昂的社会氛围中扎根,在人文精神的滋润中发芽,贯穿于现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
简介:摘要欧洲有两千多年之久的音乐历史,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的不断发展与更替,各个音乐艺术时期都有着不一样的特点与风貌。全文从社会的大背景为出发点,探讨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这两个欧洲音乐历史上的大时期音乐风格发展的内在因素。并以这一过渡时期的代表作曲家为例,分析作品风格及特点的变化。从而得出音乐的学习不能单纯练习技巧,应该在整个历史框架中去解读音乐风格、把握音乐的整体性的结论。
简介:摘要郭沫若话剧是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场上的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而且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以卓越的艺术形式,激情的革命信仰和特殊的文化情感,深刻地表达着特殊的历史时代,人民关于社会、关于现实的思考,情感和愿景,郭沫若话剧使得社会政治和艺术产生改变,使得人民的情感寄托和情感表达形式更加丰富,在它现实的浪漫中,最为鲜亮的就是他的艺术创作。作为浪漫主义文坛的翘楚,郭沫若式的浪漫主义,生动、清晰地表达了自我价值,准确地将自我贯穿在整个文学创作当中。因此,浪漫现实在他的手中变得游刃有余。鉴于此,本文就以《屈原》为例,将郭沫若话剧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做简单分析,以供相关人士参考交流。
简介:林语堂的浪漫主义及其个性观是带有明显的古典主义化的个性观,这是林语堂大力倡导幽默、闲适、性灵的内在的文化观念根源。胡风的马克思主义批评观是以革命的浪漫主义美学信念为基础的,他在这个革命浪漫主义内核里注入了启蒙主义的个性独立解放的理性精神。在林语堂的个性观里没有历史,只有静止的、到处通用的普遍个性。林语堂的艺术个性观是绝对个性观,它不是生活世界的真实的精神反映,而是生活世界去迁就艺术家的个性,这里的个性本质上是作家心灵世界的绝对信念。胡风的浪漫主义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的承担、作家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在胡风看来,林语堂对人生所采取的幽默态度,既是对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否定,也是对社会的否定,最终否定的是人生的意义。在这里,林语堂的浪漫主义已经不仅仅是消极的浪漫主义的问题。而是一种价值的虚无主义。浪漫主义的个性价值已经彻底受到了消解。浪漫主义的这种多元的存在形态无疑构成了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内部格局中最为复杂的理论对话,而胡风《林语堂论》则是这种对话或者说观念分歧的直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