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兵法,让意外焕发活力——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应对课堂意外的策略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6
/ 3
何谓课堂意外?即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即表现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
课堂意外经常会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说品德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品德教师就是一位对课堂运筹帷幄的艺术家,不管是预设之中还是意料之外,“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我们作为一名品德教师要始终都能够以其独特的魅力把课堂引入正轨,创造精彩。这不由得让笔者联想到《孙子兵法》中巧妙、智慧的理念和战略。
一、回眸课堂意外
在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中,课堂意外随时都会发生。然而,有些品德老师却十分害怕课堂意外的发生,并且对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不能很好的进行应对、处理,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变得不是很理想。
1.“乱”——束手无策 偏离目标
镜头一:
一个老师在上《我就是我》这一课时,教室里飞进了一只蜜蜂,顿时学生们乱成了一团,老师也乱了阵脚,后来有学生把那只蜜蜂打死了。接着有学生问老师蜜蜂为什么会飞进教室?它是怎样采蜜的?老师让全班学生讨论了这两个问题,讨论完这两个问题后下课时间已经到了。
【剖析】教师面对课堂意外自乱阵脚,没能及时而且有效地调控处理,不能认识到《孙子兵法》中所写的“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这句话的重要性,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没有经过选择、考虑和引导,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又抛给了全班学生,进行讨论,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教学时间并且使教学目标偏离了。
2.“抛”——瞒天过海 浪费资源
镜头二:
曾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学《我帮你,你帮我》这一课时,学生在做“蒙眼插花”这个游戏前,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问题想问,学生们提了很多问题,教师也示意点头,最后,教师依然提出了他备课时准备好的问题。于是,课按教师预设的教案顺利进行下去了。
【剖析】“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根据教学的教学过程和实际需要,及时进行调节,做到善变,紧紧围绕课堂意外做文章,而不是生搬硬套。本例中的教师则没有领悟到“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的意思,既然让学生质疑了,学生也提了很多问题,结果,对于学生所提的问题抛弃在一旁,采用备课时准备好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殊不知学生提的有些问题出乎意料,是宝贵的课堂生成资源,而教师这样“瞒天过海”,让教学重新回到老师的预设中,浪费了许多在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质疑环节纯粹变成了一场做秀。
3.“压”——狂轰滥炸 打击自信
镜头三:
一位教师在教学《中秋节》这一课时,问学生:“中秋节那一天你们家是怎么过的?”一个学生站起来突然说道:“老师,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吗?”老师听了之后马上说道:“这个问题和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没有关系。”又有学生问:“老师,月亮上有玉兔吗?”老师回答道:“这个问题我们下课再讨论。”
【剖析】“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意思是军队作战的后勤保障最好从敌人处得到,则“食敌一钟,当吾二十种。”用它来指导品德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的应对、处理,指的是我们要积极利用好学生这个资源。此例中教师对“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没有很好的把握,教师对于课堂不能顺着自己的预设循规蹈矩地进行下去,显得很不耐烦。对于学生的意外提问,一概采用压制办法“这个问题和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没有关系”、“这个问题我们下课再讨论”……狂轰滥炸,既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长期下去,学生则会变成“沉默的羔羊”。
二、“兵者,诡道也”——应对课堂意外
“兵者,诡道也。”中的诡道,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理解成骗人的伎俩,它应该是一种适时而发、有针对性的策略。运用于课堂,则是根据发生的各种意外,教师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使教学进入有效的轨道,使学生一直处于有效的学习之中。正所谓“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笔者并不认同把学生看成敌人,但在某种意义上,它还是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的,带领一群学习者,排除途中的磕磕绊绊,迂回前行,实现教者有功,学者有得的双赢局面。所以在其中运用一些充溢智慧的教学策略,是能够为课堂带来收获的,让品德课堂中出现的意外焕发活力,成为精彩一刻。
1.“杂于利,而务可信” ——在游离处聚精会神
《孙子兵法》中说“杂于利,而务可信”。意思是在不利的条件下看到有利的一面,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即趋利避害。面对品德课堂中的突发性意外,教师常常面临两难的抉择。处理它,有可能把意外扩大化;不予处理,可影响已经产生,课堂教学陷入了不利的局面。学生的注意力发生偏移,游离在道德文本内容之外,教师可以尝试着寻找两者之间的连接点,考虑分析事件中有利的教学因素,巧妙、智慧地重新汇聚注意力,或作为课堂中的一个小插曲轻轻带过,或作为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无痕,带领学生重回道德文本内容。
如:在教学《失败怕什么》这一课时,我看到突然飞进教室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的蝴蝶时,马上让学生把教室里所有的门和窗都打开,让蝴蝶飞回到大自然中去。再利用刚才发生的事情让学生说说蝴蝶的一生要经过哪几个发育阶段?问题一提出之后,学生们的注意力被转移到了我的问题之上。请学生回答之后,我又接着问道:“蝴蝶在由蛹变成成虫,它破茧而出的过程谁见过?”学生们听了都摇摇头。见状,我说道:“老师曾经听说过有一个小男孩他见到过蝴蝶破茧而出的过程,他觉得蝴蝶破茧而出这个过程是非常的痛苦。于是他用剪刀帮蝴蝶剪开茧,蝴蝶的两只翅膀很快从茧里出来了,可是这只蝴蝶却不会飞来飞去了。这只蝴蝶失去自由飞翔的能力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经过讨论之后得出蝴蝶因为在小男孩的帮助下轻易从茧里出来了,所以才会失去自由飞翔的能力。虽然蝴蝶在破茧而出前会遇到重重困难并且遭受挫折,但是如果它靠自己的能力战胜困难和挫折,经历那个令它十分痛苦的破茧而出的过程,那么它就拥有自由飞翔的能力了。接着,我又问道:“如果在生活中我们也像蝴蝶破茧而出前遇到重重困难并且遭受挫折时,那我们该怎么办?”学生们一致认为我们要不气馁,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

虽然课堂上教室里突然有蝴蝶光临,但是面对课堂意外,教师正是“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把看似与道德文本内容完全脱离的课堂意外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经过巧妙的引导,合理转换,不但迅速地把学生转移的注意力重新引回到教师的教学上,而且让学生明白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重重困难并且遭受挫折时要不气馁,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让学生领悟道理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这个道理的印象。
2.“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在思维定势处豁然开朗
《孙子兵法》中说对战需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指要在对方没有防备处攻击,在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品德教学比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品德课堂中学习时难免陷入思维定势的困惑,人云亦云,这样势必不能很好的感悟道德文本内容。此时教师应该分清形势,运用出其不意的策略,巧妙地破除学生的思维定势。
在执教《春天说了什么》这一课时,让学生填写春天的歌“春天,来啦,柳树,__,冰雪,化啦,小草,__,雷声,响啦,__,叫啦,小河,__,桃花,__,春天,来啦,小朋友去__!”一开始很多学生面露难色,举手的寥寥无几,叫了几个学生回答,他们说的都是相同的内容,而我所希望的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去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好始终没有出现。学生一时竟语言贫乏,课堂也不能如期进行下去。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陷入了思维定势的怪圈。看到此情景,我经过短暂的思考,确定了拦路虎——思维定势,而且没有与它过于较真,拔苗助长。而是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自己创作一幅与之想匹配的插图呢?”于是,转身在黑板上画了棵柳树、一条小河。然后要求学生想象自己看到的春天的景象,回想春天来临时柳树、小草、小河、桃花、小朋友等发生了什么变化,将心中最漂亮的春天画出来。并请学生到黑板上画。此时,学生们变得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要求到黑板上画,等老师确定上黑板画的人员后,其余学生纷纷开始动手画了。等学生画完之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填写春天的歌时,学生们纷纷高举小手。此时,他们的回答精彩而且多样化。教师转向以画为桥梁,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地让学生在画中体验,借画唤起学生的生活联想,借画激发学生想象。这时,“思维定势”也就土崩瓦解,课堂进入了正轨。
3.“死地则战” ——在“奇思怪想”处指导行为
《孙子兵法》提出“死地则战”,意思是在“死地”则殊死奋战,即俗语“置之死地而后生”。 由于受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在品德课堂的生成中也会产生一些错误甚至荒谬的观点。而且我们的学生对新奇的事物非常热衷,当他们在课堂上对一新奇的想法认定之后,任凭你如何拉拽,都无法调转牛头,显得非常“固执”。
在上《让我自己来吧》这堂课的时候,让学生进行“系鞋带比赛”时,我发现有些学生不会系。我教完他们系鞋带后问他们:“系鞋带难不难?”有人说难,也有人说还好。突然有一个学生说道:“其实,学不会也没有关系,我妈妈说了,不会系鞋带就不要买有鞋带的鞋子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学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老师,我妈妈也是这么说的,你看我的鞋子就是没有鞋带的。”我仔细一看,发现在班级中真的有不少的学生穿的鞋子都是没有鞋带的,不是拉链就是粘粘的搭片,原来如此。我发现这个孩子把我今天的教学都打乱了,甚至可能因为他的话而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观念。于是我就临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学会了系鞋带,有什么好处?”学生得出了许多结论:学会了系鞋带,就不用去求别人帮我们系鞋带了,也不会被有些小朋友取笑了……我又说道:“学会了自己系鞋带好处可是很多的哦!所以,你觉得系鞋带不会行吗?”学生齐声回答:“不行。”我继续说道:“对,我们要相信自己,只要我们去学去做,就一定能够学会,是吗?“是!”响亮而充满自信的回答充满了整个教室。
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差异、产生一些错误甚至荒谬的观点后,教师引导他们进行分析、辨别,让他们在充分讨论、相互交流和反思的过程中找到最佳或较优的办法。在感悟观点的错误同时,指导了学生的道德行为。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
4.“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在关键处洞察玄奥
《孙子兵法》中有“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指把遥远的弯路变成直道,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在品德课堂上什么都可能发生。小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有时候他们的表达可能与我们的预设相去太远。这时我们只要能捕获适当的切入口,可以将课堂意外,转化为有用的学习资源。
如:在教学《我会学习》这一课时,我问学生:“你知道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用?你是向谁了解的?”突然有个学生说道:“人也会长尾巴的,我们千万不能长尾巴呀!”听他这么说,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许多学生都嘲笑他。我严肃地说:“大家都别笑了,老师觉得他刚才说的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老师平常经常跟你们说当我们取得进步时,不能翘起尾巴。老师说的这句话中的‘尾巴’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道:“就是骄傲的意思。”我接着说道:“人也会长尾巴的,我们千万不能长尾巴呀!这句话中的‘尾巴’如果我们理解成骄傲的意思,那么这句话就是说对了。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回答道:“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骄傲,要不然就会退步这样一个道理。”我继续说道:“让我们一起记住取得进步时,不能翘起尾巴,要不然就会退步。”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原本费劲的教学,因为这样的学生所制造的契机而变得信手拈来。与此同时,借这个意外事件也达到了思品教育的目的,指导了学生的行为,又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兵者,国之大事”——重视课堂意外
所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出现于孙子兵法第一章第一段,意思是: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探讨研究的。揭示了用兵的重要性。战争,关乎国家的存亡;而课堂意外,关乎课堂的成败。在我们的品德课堂中,如何巧妙、慎重地应对那些不期而遇的课堂意外和战争中如何用兵有着同样的重要性,兵是国之大事,而如何应对课堂意外是学生学习的大事。
不管是品德教师还是其他教师,只要是教师,必定在课堂上遭遇过各种不同的意外。“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课堂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内容发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每个个体所得到的心灵感受都是有区别的,同时还会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课堂意外的产生变得不可避免,是品德课堂甚至是所有课堂的常客。
品德课堂的意外源于学生,源于道德文本内容,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化,它已成为品德课堂上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因为源于学生,所以富有生命;因为源于道德文本内容,所以具有价值。在不期而遇时,是寒暄客套,还是一蹴而就,甚至是交心畅谈,这才是我们应该考虑和思量的。特级教师于永正经常说:课堂是因为学生精彩的回答而精彩。其中即包含教师对课堂意外进行合理应对的要求,教师只有对学生产生的片面的、悖离道德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进行纠正、引导,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对于教师,这决定着是否是一节精彩的课堂;对于学生,这意味着能否在短暂的时间内,道德认知能力得到提高,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正所谓课堂意外者,课之大事,生之大事,成功之道,不可不察也。
品德教学具有开放性,在这样的开放性课堂中,面对不曾预约的课堂意外,教师教学的智慧则显得尤为重要。引入《孙子兵法》,针对的是品德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课堂意外,采取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有的放矢地对品德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进行应对、处理,可以更有效地使课堂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1]《解读中国教育》钟启泉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
[2]《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6
[3]《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
[4]《孙子兵法》孙武
[5]《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教育研究,1999.5
[6]《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衙前农村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