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粘膜剥离切割术治疗高反应性鼻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22
/ 1

孙越峰 孙永慈

  高反应性鼻病的治疗是临床上一个棘手的难题。1988年以来,我们对32例此类患者施以鼻中隔粘膜剥离切割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对象和方法
  一、临床资料:32例患者均有严重的常年打喷嚏和流清水涕病史。按打分参考标准[1],诊断为重度15例,中度17例。男24例,女8例。年龄17~53岁,平均35岁。病程1.3~18年。所有病例经药物、脱敏等治疗效果不佳。合并有鼻息肉2例,鼻中隔偏曲13例。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22例,鼻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细胞阳性17例。
  二、手术方法:患者取坐位,常规鼻腔粘膜表面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于鼻中隔左侧皮肤与粘膜交界处作“L”形切口,在粘骨膜下分离左侧鼻中隔粘膜,向后剥离至中隔后端,向下剥离至鼻腔底,向上尽量剥离。再距粘膜切口稍后处约1~2 mm切开鼻中隔软骨,分离对侧粘骨膜,范围同左侧。于鼻丘下缘水平的中隔粘膜上作一横切口,其后作一纵切口,长约1~1.5 cm。注意所有切口勿相连,左右侧两中隔粘膜切口亦不在同一部位以防穿孔。合并有鼻息肉者先行鼻息肉切除术,有鼻中隔偏曲者同时行粘膜下矫正术。术后双鼻腔凡士林纱条填塞压迫止血24~48小时。

结  果
  全部病例随访1~3年,以病情较术前改善2级为显效,改善1级为有效。则术后4个月内29例临床症状消失(显效,占90.6%),无效3例(9.4%)。4~6个月后20例有不同程度复发,但临床症状明显较术前改善,连续多次喷嚏及持续流清涕现象消失,疾病变得可预防易控制,按疗效评定标准属有效。无1例出现鼻中隔穿孔、嗅觉减退和鼻腔粘连等并发症。

讨  论
  高反应性鼻病是指鼻粘膜对某些刺激因子的反应过强并超出正常的生理状态而引起的鼻病。临床上可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为过敏性鼻炎和血管运动性鼻炎。前者的外科治疗效果是肯定的,约在80~100%[2],近年来又有报道行筛前神经电灼、冷冻和切断术等,其有效率为86%[3]。我组采用鼻中隔粘膜剥离切割术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6%。说明此方法是一种有效可行的疗法。
  现有研究表明,鼻腔粘膜血管张力、腺体分泌主要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调控。副交感神经来源于翼管神经和筛前神经,后者进入鼻腔后又分为鼻内侧支和鼻外侧支。鼻内侧支主要分布于鼻中隔前部,而鼻浆液腺高密度区亦主要分布于鼻中隔前部[4];鼻粘膜感觉最灵敏的部位位于鼻腔前部,喷嚏的发生往往源于该部位所受的异常刺激。筛前神经既参与喷嚏反射,又对鼻腔腺体的分泌活动产生重要影响[3]。所以,如对鼻中隔筛前神经内侧支加以破坏,不仅可使鼻腔前部敏感性降低,且可使鼻腔液腺分泌活性明显减弱[5]。本组病例即应用了这一原理,通过鼻中隔粘膜的剥离和切割,破坏了鼻中隔前部筛前神经内侧支,从而达到治愈和改善症状的目的。
  我们体会,本方法主要适用于连续性喷嚏且伴有大量清水涕患者,对于鼻塞为主的患者可加用下鼻甲治疗,如下鼻甲切除、激光烧灼等手术方法。总之,本法简单安全,疗效较好,可作为治疗高反应性鼻病的一种选择方案。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 321000

参 考 文 献

1 王天铎,樊 忠.实用耳鼻咽喉科学.济南:山东医科技术出版社,1996.339.
2 耿宛平,雷 迅,杜鸿勋.经鼻腔翼管神经绞榨电灼术的远期疗效观察.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3,7:20.
3 董 震,卜国铉,孙树岩.鼻内筛前神经电灼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1,26:358.
4 孙树岩,董 震,卜国铉.鼻腔粘膜腺体分布及其意义.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1,26:96.
5 董 震,孙树岩,卜国铉.筛前神经封闭抑制鼻腔腺体分泌活性的意义.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0,25:4.

本文来自: 医学论文(yxlw.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yxlw.org/html/lc/zhiliao/20091008/23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