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知觉学习法治疗小儿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2

视知觉学习法治疗小儿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临床观察

张强

(常州第三人民医院江苏常州213001)

【摘要】目的:观察视知觉学习法治疗小儿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临床状况。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102例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为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配戴眼镜,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视知觉学习法。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眼球的调节功能。结果:观察组调节幅度为14.93±1.23D,调节灵敏度为6.57±1.12次/min,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调节滞后量为1.36±0.32D、屈光度为5.84±1.23D,调节滞后量、屈光度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5.6%、74.5%,观察组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知觉学习法可以充分发挥眼球的调节功能,纠正屈光不正性弱视,并且其治疗效果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视知觉学习法;屈光不正性弱势;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8-0109-02

弱视是一种视觉发育异常疾病,通常由视觉敏感区的异常视觉经验引起,该病多发于儿童阶段,不仅影响其单眼或双眼的视力,而且还降低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质量[1]。屈光不正性弱视是弱视中的主要类型,占弱视总数的53.2%,屈光不正性弱视主要表现为调节功能不足,包括调节水平低、调节滞后量大、调节幅度小等[2]。传统治疗弱视的方法主要有掩盖、视刺激疗法、精细作业等,但临床疗效不足[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依托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搭建的视知觉学习法已成为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主要方法,本研究目的是探讨视知觉学习法治疗小儿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临床状况,以补充和完善相关研究,促进其临床应用和推广。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102例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为51例。观察组:男30例,女21例,年龄3~6岁,平均年龄在(4.23±1.13)岁。病程20~96周,平均病程(60.22±20.53)周。对照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3~5岁,平均年龄(3.56±0.43)岁。病程23~98周,平均病程(62.33±21.36)周。两组病程比较有差异,但两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使用12g?L-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滴双眼,2次/d,连用4天后验光,3周后复查确定矫正视力,以配戴眼镜。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视知觉学习法,训练内容包括轮廓识别、人脸识别、位置噪声识别、视觉注意等。患儿及家长登录我院视知觉学习服务器进行个人训练,技术人员在后台监控患儿学习情况,并对训练结果保存分析以确定下阶段训练计划。训练时间为2h,1次/d,80次为1疗程,治疗4个疗程。两组治疗周期为1年。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调节功能。采用综合验光仪检测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调节滞后性、屈光度。(2)比较两组疗效。参照全国斜弱视组的评价标准,无效:治疗后视力退步、不变或仅提高1行;进步:视力增长≥2行;基本治愈:矫正视力提高至0.9及以上;总有效率=基本治愈率+进步率。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x-±s)表示,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眼球调节功能比较

观察组调节幅度为14.93±1.23D,调节灵敏度为6.57±1.12次/min,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调节滞后量为1.36±0.32D、屈光度为5.84±1.23D,调节滞后量、屈光度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眼球调节功能比较(x-±s)

3.讨论

弱视是一种神经系统发育疾病,但患者眼部无明显病变,该病主要表现为双眼视功能的损伤和空间视功能的衰退,伴随有斜视和行觉剥夺[4]。屈光不正性弱视是弱视中的重要类型,是指由于眼睛的屈光异常导致远处物体无法成像于视网膜上,视功能处于废用状态而引起的弱视[5]。屈光不正性弱视一般为双侧性,以远视和散光为多见,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并且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6]。视知觉学习法是神经系统学习过程的一种,依赖于训练,由强化的感觉经验引起的基本知觉任务上表现的改变,该方法对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有较好效果。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调节滞后量、屈光度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5.6%、74.5%,观察组大于对照组。由此可知,视知觉学习法可以有效发挥眼球的调节作用。调节作用是眼球重要功能之一,光线入眼后可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清晰的物象。若成像位于视网膜前或后,则不能形成清晰的物象,但如果增加此眼的屈光力,则又可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这就被称为眼睛的调节作用。视知觉学习法可以训练眼睛的屈光力,从而充分发挥眼睛的调节作用,达到治疗效果。

综上,视知觉学习法可有效提高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降低调节滞后性及屈光度,从而提高其疗效。

【参考文献】

[1]范恩越,吕佳,穆珊珊等.屈光不正性儿童弱视的阶段性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4,10(2):19-21.

[2]崔燕辉,吴倩,李程等.屈光手术治疗儿童单眼高度近视性弱视的初步报告[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4,5(1):12-16.

[3]郝淑琳,张萍,胡晓艳等.儿童弱视集中治疗与分散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4,25(2):38-40.

[4]杨斌,王铮,林小铭等.LASIK治疗小儿屈光参差性弱视初步报告[J].中国实用眼科,2001,19(9):686-688.

[5]肇龙,晏晓明.屈光矫正治疗儿童轻度屈光不正性弱视临床效果评价[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3,12(3):220-221.

[6]金守梅,冯运红,谢静等.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5,15(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