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三疑三探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8-18
/ 1

初探三疑三探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徐建峰

徐建峰浙江省兰溪市下陈中心小学321100

摘要: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由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等几个环节组成,教学中将疑问与探究充分结合,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本文结合课堂实践谈了谈三疑三探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三疑三探教学效果阅读感悟提升境界

新课改实施以来,广大同行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摸索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比如后茶馆式、五段式、三疑三探式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了三疑三探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最先由河南省西峡县提出,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全国范围内有很多的学校都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所谓三疑三探就是教学分三步走:第一步设疑自探,学生自学、初读,浅层次地理解课文;第二步是解疑合探,学生分小组对自探过程中没有弄明白的问题进行讨论,互相帮助解决疑难问题;第三步质疑再探,是教师在学生学习之后进一步激发学生质疑,升华本节课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实施后,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都较为理想。

一、新课伊始的“设疑自探”

比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我这样开始新课:“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优美的散文《桂林山水》。你们认为要真正学好一篇散文,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把自己读懂的、体会到的内容及时批注在旁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分组讨论。学生认真地默读课文后,进行小组交流,由一个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认真聆听,有不同意见可以发表,也可以做适当的补充。学生自主质疑,又自主解疑。

3.进一步提问。通过小组讨论,确定2—3个问题,进行全班交流,比比哪个组设计的问题具有班级共享的价值。

交流中有一位同学提出:写景的散文要怎样才能将静的景物写活?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多同学的响应,同学们纷纷讨论怎么样写景才能把景物写活,由阅读教学引发了写作方法的大讨论。学生对这样经典例文的示范作用感同身受,对日后的作文教学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过程中的“解疑合探”

还以《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为例,鼓励学生根据文章的题目确定本文的写作重点,学生很容易就确定写的是桂林的山和水。以多种朗读的形式感受桂林的“山”美,怎么能读出山的美?如果给这段文字配上音乐,你希望是一种什么风格的音乐?说一说: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这些问题可以由学生自己和小组内的同学共同探讨,互相听读,在满怀激情的朗读中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在此基础上,领会桂林的水是如何美,感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境界美。我将桂林的水转变成了一首现代诗,边读边看桂林山水的风光图,帮助学生领会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景色、游客撑着竹筏畅游桂林山水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情境美,获得美的熏陶,之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中的“质疑再探”

这是在学生已经进一步感悟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环节。学生在设疑、自探、解疑、合探几个环节后,对文章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可以说基本掌握了文本的内容,这里需要的是提升、升华,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升华学生的情感领悟,放飞学生的思绪,发散学生的思维。老师这时上阵了,从导演变为演员了:你们感受到桂林山水美不胜收了吧?你们也想赞美一下桂林山水吗?那就请同学们发表几句感言,也可以引用名言或诗句。这一步是提升阶段,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对桂林山水的美的感受表达了出来。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如身临其境一般;让学生有所感悟,感受到文字后面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更是在组织表达情感的语言中探究到了文本之美。

最后是对教学的拓展和延伸。这一步的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放飞思绪、放飞心灵的平台,拓宽学生的视野,打开学生的心胸,用文字的美感染学生的心灵,用文章的意境美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实施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以来,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发生了诸多变化。语文教学中因有了“设疑”,让课堂多了自主学习的童心飞扬;因有了“自探”,让学生的思维有了发散的空间;因有了“解疑”,使得更多的童心获得了成就感,提升了学习的信心;因有了“合探”,实现了同学间的沟通,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因为有了“质疑再探”,让我们多了一面反思课堂教学的镜子;“拓展运用”让施教的平台更加开阔……三疑三探教学法让小学语文的教学田地“春色满园”。

参考文献

[1]胡英反思探究型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J].魅力中国,2010,(13)。

[2]路国伟对小学语文教学“低耗高效”问题的几点思考[J].企业家天地,2007,(03)。

[3]魏诗芳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模式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16)。

[4]李红莲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探析[J].发展,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