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栖霞市庄园中学265300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课堂上没有学习兴趣,就不会有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更难以达成任何教学目标。应该重视语文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只有怀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用心去体验,也才会获得独特体验。本文尝试在培养学生语文兴趣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新思维创造参与机会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开发学习智力、提高学习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千方百计地在这方面做足功夫。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一谈相关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设计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以此来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我”的父母正说着“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时,于勒真的出现在船头上,菲利普夫妇、姐姐、姐夫、“我”会怎样想或怎样说?假设小说结尾情节反转,于勒西装革履地重新出现在大家面前,每个人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结果,学生脑洞大开,爸爸激动得发抖,妈妈激动得晕倒,一分钟前还要毁婚的二姐夫立刻讨好起二姐来,就连瞧不起叔叔的船长都差点惊掉了下巴……总之,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让老师也不得不佩服。
二、引导联想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感悟,提高学生创造性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职责重点在于“引路”,引领学生到“感受、体验、赏析、领悟”的道路上来。在理解文本意义的基础上,利用联想和想象,生成新的意义或塑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将阅读与学习与生活相联系,创造性地理解文本,感悟生活。
总之,创新离不开想象,只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在感悟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启发想象,浮现画面,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美的感受,使他们始终乐学、爱学、好学,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求异思维。
三、缔造表演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相对对其他学科,语文教学更具有形象性、情境性和情趣性。教师若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就会被课堂中的氛围所感染,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实许多课文内容可以打造课本剧,通过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收获学习的快乐。
四、传授学习方法,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
在教学中适当地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章可循,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给他们提供展示个性发展的机会。如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猜疑、猜谜等形式引入新课,都会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
当然,并不是每种能力的培养都是老师先传授方法,也有一些学习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出来。如品析语言,老师给出例句之后,让学生先品读,然后总结出可以从修辞、从用词、从描写、从含义、从写法等多个角度进行品味,这样一来,每每面对这类问题的时候,学生自然就会找到最合适的角度完成解答,生成较高的阅读鉴赏能力。
五、教师察言观色,擅用激励赏识式教学
随着教育的创新发展,赏识教育逐渐被教师认可和接受。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将赏识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运用得当,使每一个学生到受益。那么如何实施赏识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发现学生闪光点,这是赏识教育的前提
我们不能以成人的价值观去衡量学生的发现和创造,也不能用世俗的标准去看待学生的优点和特长。也许上课发言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件小事,但是对于胆小、内向的学生就是一个闪光点;也许一元钱对许多人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于一个家境困难的学生来说,捐出一元钱就是爱心在闪光……教师需要去发现、去赏识、去激励。
2.理解学生的心灵,这是赏识教育的动力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理解是爱的别名,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心理部分。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包括两层意思:
(1)理解学生的心灵,不能千篇一律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理解学生的每一个举动,把握学生心中的渴望。当学生在经过动脑、动手解决难题之后,热情是高涨的,他们更渴望老师的表扬。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透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把握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变化,通过表扬激励性的语言,实现赏识教育,这样会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语文课堂学习是一个充满灵气的活动空间,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大胆质疑,合理想象,使其自主、积极、创造性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