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像话”说起:语文教学实质上是文化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8-18
/ 1

从“不像话”说起:语文教学实质上是文化教育

郑官柱

郑官柱甘肃省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730046

摘要:语文老师就是要通过“复杂化—人文化”过程,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社会意识、历史责任、审美情趣,这应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职业担当和文化使命。另一面,语文又力图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将抽象的形象化、一般的具体化、理论的经验化、机械的生命化,这也正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题材多为我们喜闻乐见的风花雪月的原因,它总是努力将智能的转化为本能的,将心理的转化为生理的,将认知的转化为感知的——而这也正是文化的实质所在。

关键词:语文教学实质文化教育复杂化人文化

现代汉语中有句人们经常脱口而出却又颇为费解的熟语:“不像话”。所谓“不像话”可简单地理解为“不像样”,“话”可理解为“话语”或“公众话语”,它和“不像样”中的“样(子)”一样,表示公众普遍认同的基本范式、样态和基准。

那么,“话”何以能代表社会普遍认同的范式、样态和基准呢?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言说和写作会使我们的思路更清晰、思考更严密、思想更明确。语言文字是我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介和重要的思维工具,因此“话”首先必须遵从人们正常思维的一般逻辑规则和符号的通用规则,不能颠三倒四、前后矛盾、语无伦次,否则“话”就不成其为“话”了。其次,面向公众的“话”,其内容至少在表面上要合乎当下普适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等等,必须“上得了台面”。正如衣裳是人类身体的文明形态一样,“话”可以说是思想出现在社交场合的礼服。即使是假话、谎话、脏话,也力求在形式自圆其说、说得出口,从而避免影响到自身的人格。

“话”作为其所能标示的基本范式、样态和基准,从形式上讲,包括语法规则、逻辑形式、修辞方法等;从话语内容上讲,涉及到社会伦理、生活常识、文化传统、审美情趣、社会禁忌、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等等,以上不一而足的内容如果一言以蔽之的话,可以说称之为“话”的文化基准。当然,不同内容的“话”所标示的文化基准并非处在同一水平上。一般来说,“话”的内容越专业、“话”的对象越广泛,其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的文化基准就越高;书面性的“话”——“文章”的文化基准,要比口头语言的文化基准要高。“话”的内容的广泛丰富,决定了语文教学不可能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学科性知识传授,而只能是一种文化教育,也就是语言文字层面上的文化学习。从“话”的形式的角度来讲,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的思维逻辑化、言说条理化、表现手法艺术化;从“话”的内容角度上讲,就是使其思想观念文明化,生活情趣审美化、认知方法科学化。毫无疑义,语文教师应当把课本内容的深刻理解作为提升学生文化基准的手段,但同时也必须在语言文字层面找准课文的文化基准,因为它是我们接受其话语内容的起点。这里,我们不妨举例说明。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唐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此诗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位古代隐士的形象。要真正理解这首诗的含义,必须落实到“松”“药”“云”的文化含义上:“松”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岁寒三友”,有长寿、高洁的象征意义,“药”这里表示“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云”象征高远、神秘,诗的未句表示隐士道行的高深莫测或医术的出神入化,同时也表现了隐士逃避浮名,不显山露水的超脱和潇洒。如果教师在讲解这首诗时,只讲诗的意境、诗的画意、隐士的高风亮节,实际上就脱离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再如,初中课文《愚公移山》中“愚公”“智叟”的“愚”和“智”所标示的是世俗标准,其与寓言故事中具体情节形成了明显的“反讽”,表现了作者真正的思想倾向和小事须智、大事须愚的深刻哲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中得到有益的教育。

目前,学者们对“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据专业人士统计多达50余种),但总的来说,“文化”与“文”是密不可分的,这里的“文”可以理解为“人文”,所谓“文化”简单地讲也就是“人文化”,“化”的对象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人类社会生活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当然,从词源上讲,“文”的本义指的是“文字”“文章”,但是“文字”“文章”和“人文”“文化”“文明”有着内在的联系,作为人类思想成果的主要载体和传媒工具,其所承载的内容首先是经由文字和文章的传播对社会和历史产生影响的,事实上,一个人的生活、行为受“文”的影响越大,越直接,其文化修养则越高。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就是“文”“化”的形态和结果。语言教学实质上也就是以“文”“化”之的文化教育。

有人戏言道:“数学力求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语文则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此话从一个侧面道出了语文的特点,但“复杂化”在这里不能作为一个贬义词理解,因为这里的“复杂化”实际上就是人文化。饮茶的茶道、插花的花道、外交仪式、社交礼节、婚礼葬礼、传统习俗,就是将人的基本活动“复杂化—人文化”的典型案例,语文老师就是要通过“复杂化—人文化”过程,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社会意识、历史责任、审美情趣,这应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职业担当和文化使命。另一面,语文又力图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将抽象的形象化、一般的具体化、理论的经验化、机械的生命化,这也正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题材多为我们喜闻乐见的风花雪月的原因,它总是努力将智能的转化为本能的,将心理的转化为生理的,将认知的转化为感知的——而这也正是文化的实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