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药学中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医院药学中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李敏

李敏(河南省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472500)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6-0179-02

【摘要】目的分析医院药学中合理用药的重要性。方法抽取168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不良反应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甚至是危及生命。结论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减少药品的不良反应,才能保证人们用药的安全有效。

【关键词】医院药学合理用药药物不良反应

近年来,与飞速发展的临床医疗及护理相比,医院药学的发展有所滞后,有相当多医院无临床药师,无法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造成药品不良反应多发,甚至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这就要求发展医院药学,在临床药师指导下合理用药,减少药品的不良反应,做到安全、有效、经济的药学保健及服务。

1临床资料

抽取的168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中:住院病例112例,门诊病例43例,其他病例13例;男性患者91例,女性患者77例;18岁以下者34例,18~30岁24例,31~40岁16例,41~50岁22例,51~60岁32例,60岁及以上者40例;注射剂131例,片剂、胶囊、颗粒剂32例,其他剂型5例;静脉给药130例,口服给药32例,外用给药6例,其中由于不合理用药(滥用、误用、药物配伍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59例。

2结果分析

不合理用药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最多的为抗微生物类药,居前五位的的药物为: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青霉素。而不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会引起更多更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使病人在身体上和经济上受到双重伤害。

药物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3讨论

3.1医院药学:是药师将药学专业的知识、理论、技术、方法、仪器和专业的思维、判断能力,应用在药物治疗的各个环节,为医师、护师及患者提供帮助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医院药学不仅要保证药品的及时供应,而且要把药学的研究成果、管理、政策法规等相关方面科学联系应用到临床,还要监督保证患者能够科学合理的用药,防治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使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

3.2合理用药:是指根据疾病的种类、患者的状况和药理学理论选择最佳的药物及其制剂,并且制定或调整给药的方案,采用能够达到有效、安全、经济地防治和治愈疾病的措施,按合理的时间间隔完成正确的疗程,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1]。合理用药的含义包括[2]:合理配置、有效利用有限的药物资源和使消费者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使用药物。

3.3合理用药的重要性:药物既有治疗作用又有不良反应:用药合理能够治疗疾病,用药不合理会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指出,全球有1/3患者的死亡原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不合理用药。据统计,我国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每年可达250万,每年约有19万住院病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约有108万聋哑儿童是由于用药不合理造成的。在美国,医院制定用药目录及医生用药时要先经过全国抽样调查药物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治疗费用及效用、生命质量等。

3.4合理用药的要求[3.4]:(1)病因明确,诊断正确,确定适应症符合医学原理用药;(2)结合病史及用药史选择适当的药品;(3)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及自身状况制定给药方法、时间、剂量及疗程;(4)通过对药物的药理作用、药动力学特点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的分析预料其不良反应,定期复查追踪。

3.5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按规定剂量正常应用药品的过程中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而非所期望的、与药品应用有因果关系的有害反应,主要有: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后遗反应、特异性反应、药物的依赖性、致突变及致畸作用等。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1)药品因素:药物本身多种作用中的某一种作用可能会引起副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的某些组织器官会有不良药理作用;药品的质量;药物的剂量等。(2)患者的原因:性别、年龄、个体差异。(3)其他因素: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不合理的用药;长期用药;合并用药;减药或停药。

总之,药物在医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否合理用药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合理用药不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只有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合理用药,才能保证人们用药的安全有效,促进身体健康。

参考资料

[1]谢惠民.《合理用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孙利华.《药物经济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

[3]王力红,张京利,石海鸥.《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多环节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4):227~229.

[4]杨久丽,叶蕾,牟燕.《老年患者用药分析》[J].中国药业,200615(20):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