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

赵丽娟

赵丽娟哈尔滨市呼兰区康金第二小学150518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2-2982(2019)04-123-02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学科。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的内容注重趣味性和实践性,也就是说既要让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又要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观察、实验、想象和逻辑思维等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只有根据科学观念、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做到一举多得,把科学概念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科学这一学科的教学目的。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将本能的好奇心发展为对科学的探究兴趣,通过创设情境,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尽快进入探究奥秘的境界,同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好习惯,而且还会更好地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自主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如教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当学生经过学习、实验,发现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向上的浮力作用后,就自然而然的会想到: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呢?由于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了问题,顿时就产生了探求的心理,形成了进一步学习的内动力,激起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要创设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氛围,教师就要特别注意放下架子,热爱学生,坚持教学民主,使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与教师、同学、书本不同的看法,不怕想错、说错、做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探究各种自然奥秘时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如教学《电磁铁》一课时,教师从问题入手创设氛围,开始上课时教师问:“冬天下雪路滑,如果两车接近刹车刹不住,就会发生车祸,谁能想办法使两辆车在就要相撞时被一种强大的力量排开,而避免车祸呢?”有个学生说:“把所有车头都安装上一块大大的磁铁,让磁铁的北极或南极统一,就是都对着前方,遇险时由于同极相斥,这样就能把两辆就要相撞的车推开,而避免车祸了。”这时一个学生立即反驳道:“不行!车有大有小,车的速度有快有慢,磁铁的磁性大小又不能随之改变,没有足够的排斥力,也不一定能避免车祸呀?”另一个学生也反驳说:“不行!车头有块磁铁,那就会见铁就吸,车开到有铁的地方不就一下子都吸上去了吗?还怎么行车呀?”教师这时要给予肯定,随之因势利导:“有没有这样的材料,既能产生足够的排斥力,又能克服磁铁性质的不足之处,充当‘汽车防撞器’的主要材料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电磁铁,看看它是否具有这样的性质呢?”这时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接着就会立刻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思考、实践及创造的活动中去。

二、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多给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打破老式的教学上一言堂的老框框,不要一切问题都由教师提出,而要引导学生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思,有思才有新,因此,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勤于思考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善始善终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最终让学生学会通过探究解决问题。

另外,我在教学中发现,在一堂课上,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要适当组织小组讨论式学习,这样,可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活动时间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讨论中,自主参与积极性高,互相帮助,认真纠错,既有个体的发现,又有集体的探索,更有不同观点的争论,这样,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他们的自我表现和主动参与的欲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学生有了探究兴趣和机会,并不意味着探究就能百分之百地获得成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以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探究的方法可分为观察与实验的方法、记录和整理的方法、归纳推理的逻辑方法等,对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或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通过精讲巧问或演示,教给学生探究方法,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帮助,如在探究“露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时,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层层递进的思考:1、露是什么样的物体?2、露多发生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天气?3、夏季晴朗无风的早晨与中午、下午的天气相比有什么特点?4、露是从天空中降下来的吗?为什么?是从物体中渗出来的吗?为什么?5、你推想露是由什么变成的?这里,教师不需要讲更多的话,而是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参与活动,讨论、思考、动手实践。这样,使学生对平日里司空见惯的这一自然现象,按照科学的探究方法进行一番联想、推测、整理比较、分析判断,初步推想出“露可能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然后,通过模拟实验再进一步探究,验证推想,最终证明了“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这些物体上形成的。”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又让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们从实践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三、渗透和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达尔文有一句话:“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渗透和指导学习方法。

小学科学的学习方法,既包括有序观察、勤于思考、质疑问题、整理复习、独立作业等一般的学习方法,又包括学习科学的特殊方法,如实验操作、考察调查、演绎推想、模拟现象成因等。

(一)教师在课堂示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方法,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规范进行,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实验作风。

(二)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使学生逐步领悟和掌握学习方法。

如教学《果实的共同特征》一课,我首先出示苹果和梨,观察他们的外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通过观察找不到相同点。这时我让学生横切开他们,继续观察:他们的内部有什么?有几部分构成?学生通过观察会说出:苹果和梨的内部有种子,由果皮和种子构成。接着我又让学生观察黄瓜、甜椒、花生等果实的构造:他们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它们也有果皮和种子。这时我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比较:这些果实有什么相同点?最后概括出果实的共同特征。通过观察、比较、概括等学习自己的思维过程,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适时指导和总结,使学生自觉动手,用科学的方法学习。

如在教学《哺乳动物》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们从猫、金鱼、牛、狮子、鸽子、青蛙、猴7种动物中,拿几种动物的外形比较相似,有什么共同特征?接着让学生比较猫、牛、猴、狮子在繁殖、喂养后代方面有什么共同特征。再告诉学生猫、牛、猴、狮子是同一类动物,叫做“哺乳动物”。最后指导学生分别把这4种动物在外形、繁殖、喂养后代方面的共同特征综合起来,然后用归纳的方法推广到所有的哺乳动物,并告诉学生这种方法叫做“推想”。到学习下一课《鸟》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自己用推想的方法,根据鹰、家燕、喜鹊、大雁、啄木鸟的共同特征,推想所有鸟的共同特征,使学生学会自觉的用“推想”这种方法解决类似问题。另外,还可以举办“科学学习方法交流会”、“看谁的学习方法好”等活动,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然,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宽松和谐的探究氛围,提供并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实践。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就能促进学生对事物的因果联系的认识与理解,有助于他们以后形成重要的科学观念、思想和观察、实验、想象及逻辑思维等各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