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材料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中应把握的原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情景材料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中应把握的原则

赵明轩

赵明轩

摘要:情景材料作为立足学生现实生活,又着眼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可信、可感,又极具说服力的教学情景载体。它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的重要意义与实践参与性的不可替代性是不言而喻的。好的情景材料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具有可信可感的说服力与感染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情景材料;原则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指出: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生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僵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从教师空洞、抽象、乏味的说教中解脱出来,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体验、感悟、探究来发现知识,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驾驭知识的能力。

情景材料作为立足学生现实生活,又着眼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可信、可感,又极具说服力的教学情景载体。它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的重要意义与实践参与性的不可替代性是不言而喻的。好的情景材料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具有可信可感的说服力与感染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初中思想品德课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情景材料的选用应注意把握好哪些原则呢?笔者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性质和设计理念,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反思,提出了情景材料的选用必须坚持的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源于其所处的社会、家庭、学校环境与生活。如何有效地发掘这一丰富的学生学习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效率,就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俗话说得好:“羊毛出在羊身上”。既然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在传授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就不能脱离生活,而去进行传道士式的抽象说教。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中,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生活是真实的,只有来自于生活实际,情景材料才会可信可感、才会有说服力,学生才能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知、去判断、去探究新知。可以说,真实性是情景材料选用的前提与依据。而杜撰编造的情景材料,不但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脱钩,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更严重的是,学生知情后,会失信于学生,破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二、方向性原则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根本性质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方向及基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情景材料的选用上,必须坚持思想品德课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性质,以此来引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认识该课程的基本任务,吃透选择情景材料的标准。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比如在设计“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教材选用了“谈起今天的美好生活,小青一家有说不完的话”这一情景材料。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小青一家的对话,启发学生思考小青一家从过上好生活的主要原因,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民心所向,也是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上述案例的成功,就在于情景材料所蕴含的正确的方向性。

三、时政性原则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决定了时政性在该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选用情景材料时,必须对材料的时政性给予足够的关注。只有这样,教师所选的材料才能紧扣时代的脉搏,抓住社会的热点与焦点问题,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解决学生面对社会存在的困惑与问题,才能使学生将社会生活与知识,知识与社会生活有机的联系起来,有力促成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形成。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关注民主、关注未来的意识,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与树立。如在设计“艰苦创业,与时俱进”这一教学时,我们既要让学生知道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要让学生懂得,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的今天,一些人开始自满,一味追求物质的高享受,甚至是物质浪费的不良倾向,一时间,生活上攀比,工作上懈怠之风盛行。那么,如何教育学生树立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实现美丽的中国梦?教师一方面要列举历史上实干兴邦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更要结合学生所处的这个伟大时代,让学生体会到,艰苦奋斗是复兴中华的时代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每个人的光荣使命。为此,我们可选用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央主要领导带头践行中央提出的“八项纪律要求”,出行不封路、不扰民、接待廉洁从简,反对奢侈浪费的情景材料。让学生体验、感悟,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美丽的中国梦,艰苦奋斗精神必须大力倡导和发扬,必须与时俱进。

四、人本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立人”,教师角色的职能是“促进人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真实的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尊重学生,体现青少年文化的特点,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需求,善于利用具有青少年文化特点的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将学生思想品德的学习与学生自主发展相吻合。因此,教师在情景材料的选用上必须体现人本性原则。比如在设计“弘扬民族精神”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可选用三月五日“学雷锋活动日”中学生参与活动的情景材料,让学生说出自己参加活动所受到的教育,得到的启发,进而引导学生认识雷锋助人为乐、不求回报、从小事做起的一生,体现了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也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光大。从而使学生受到了美好心灵的陶冶,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与学生的自主发展相融合。

五、实践性原则

新版义教《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因为思想品德本质上不是一套知识体系,必须做到知行统一。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学生将思想行动付诸行动,并且自觉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就决定了思想品德课程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必须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也就决定了该课程在情景材料的选用时,必须注重实践性。让学生通过对实践活动的参、体验、感受、了解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明确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如在设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我们可让学生对自己家乡或生活区域内的河流污染情况在课前进行社会调查,找出造成河流污染的原因,污染的状况,造成的危害,提出预防河流污染的方法,然后在课内分组交流讨论,从而得出: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直接关系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一结论。

六、主体性原则

德育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可以说是教学理念认识上的一大转折,这种认识不但明确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它确立了学生成为道德学习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自觉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摆正自己与学生的位置,正确对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促进,共同学习,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兼顾学生个体差异。在引导中追求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提高、自我成长的价值。为此,教师在情景材料的选用上,必须与学生的“主体”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参与性,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山县鸳鸯初级中学

邮政编码:74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