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历史课的读书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谈初中历史课的读书教学

罗晓敏

〔摘要〕阅读就是读书,有人把它称之为“学习之母”,“智慧之源”。尤其是在21世纪,在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只有那些学会了学习的人才会生存和发展!而学习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阅读。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其他能力如比较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都是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的,学生没有阅读能力就好像鸟儿失去了翅膀,不能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是我们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读书教学初中历史方法初中历史教材是融知识性、教育性为一体的人文教材。教材在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用易懂平实的语言、生动的图文、详实的史料等使学生了解人类走过的曲折的、光辉的历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情感态度。新课程改革以来,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如小组合作学习、“先学后教”的教学思路、和谐教学理念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所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也对以上新的模式进行了积极尝试。在我看来,不管哪一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课堂改革的关键。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点,避免教师的“一言堂”和“强硬灌输”的落伍现象,在融合以上先进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什么我们学生理解问题不全面、不深入?为什么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差?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书读得少,读得浅,对于课文知识不能系统地把握和深入地理解。试想想,如果我们仅仅要求学生死记几个名词,生背几个问题,没有感悟,没有共鸣,这样的学习有什么意义?我们也听到有的学生这样抱怨:历史课不就是死记硬背吗?太枯燥了,没有什么意思。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不经意的读书过程中,学生理解知识、把握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教学成绩也明显提高。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该如何养成学生阅读的好习惯,培养学习历史知识的多方面能力呢?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具体做法。

第一步:略读。略读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就是提纲挈领地把握课文基本内容、主要思路和线索。一般情况下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教师要向学生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简单介绍本节课的基本问题,这就为学生的略读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基本要求。然后我们可提示学生带着这些基本问题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略读课文。实际上教材的每一章节内容就像一课树,教师应该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出发,首先让学生把握树的主干,然后再去研究、补充它的枝叶部分,进而掌握所有知识内容。这也是第一步一定要略读的原因。当然,学生在略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要默读,就是无声地读。只用眼睛看、用大脑想,速度比出声读快得多。其次是在读时要手、脑并用,要做出相应的读书标注,以巩固阅读效果。另外是要扩大“视野”,即增大眼睛的扫视范围,由原来的一字一词地看书,变为一句一行地看书。最后,略读时抓住关键问题善于上下文联系、联想。历史事件的发生总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等,学生在第一步的阅读过程中就应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去把握。

第二步:精读。第一步略读完毕后,一般情况下教师需要做的应该是检查学生阅读结果,师生共同解决课文的基本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外,必要的针对性的精讲点拨至关重要。精讲点拨的目的应该是释疑、挖掘、拓宽,帮助学生透过课文的表象深入接触问题的实质,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在这一环节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布置学生有针对性的对课文内容进行精读。精读的特点是“纤屑不遗”。也就是说,对阅读材料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精读的对象应该是课文的重要段落和内涵较、深经得起推敲的部分,一般指的是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在精读以前,教师一定要做好阅读前的指导工作,要求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课文内容,边读边思考,认真推敲,解决课文疑难。

第三步:品读。近日,随着《易中天品三国》一书的热销,品读历史也成为一种受人们推崇的学习方法。品读这一环节应该是在学生对于基本知识、重点难点全面把握的基础上,以启发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态度为目的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打开历史课本,一个个生动的历史人物、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的场景告诉给现在的我们要懂得庄严、荣光、忏悔……更多的是留给今天的人们更多的关于现在和将来的思考。所以初中历史课特别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使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悟。所谓品读,打个比方就要像真正的茶客品茶一样仔细品味,反复揣摩其中的意味,领略其中的细节的奥妙。我认为品读历史一定要让自己身入历史情境,与历史零距离接触。还记得电影电视里描绘老私塾先生摇头晃脑诵读古书时的情景,那种陶醉、那种享受让人忍俊不禁。老先生的这种读书至深至切的境界也正是今天的学生应该要学习和达到的。

没有投入,文字只能是空洞的符号,没有融入,历史只能是无味的矿泉水,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品读的重要。品出意味,我们才能够体会毛泽东、华盛顿、林肯等人的伟人情怀;读出境界,我们才能够更深切地理解战争的残酷,今天和平的珍贵……学会品读,学生才能够真正被历史所打动,才能动其情,启其行,历史的真正教育内涵才能够真正落实,我们的教学目标才能够全面达成。

作者单位:贵州省湄潭县黄家坝中学

来源期刊

教育研究

相关关键词

〔〕读书教学 初中历史 方法初中历史教材是融知识性 教育性为一体的人文教材。教材在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 用易懂平实的语言 生动的图文 详实的史料等使学生了解人类走过的曲折的 光辉的历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情感态度。新课程改革以来, 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如小组合作学习 &ldquo 先学后教&rdquo 的教学思路 和谐教学理念等, 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所实践, 并取得显著成效。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也对以上新的模式进行了积极尝试。在我看来, 不管哪一种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 应该是课堂改革的关键。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点,避免教师的&ldquo 一言堂&rdquo 和&ldquo 强硬灌输&rdquo 的落伍现象, 在融合以上先进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 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为什么我们学生理解问题不全面 不深入?为什么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差?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书读得少, 读得浅, 对于课文知识不能系统地把握和深入地理解。试想想, 如果我们仅仅要求学生死记几个名词,生背几个问题, 没有感悟, 没有共鸣, 这样的学习有什么意义?我们也听到有的学生这样抱怨 历史课不就是死记硬背吗? 太枯燥了, 没有什么意思。 几年来, 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在不经意的读书过程中, 学生理解知识 把握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 教学成绩也明显提高。那么, 在历史教学中该如何养成学生阅读的好习惯, 培养学习历史知识的多方面能力呢?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一些具体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