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运动疗法联合针刺、推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疗效分析

/ 4

颈椎运动疗法联合针刺、推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疗效分析

凌雁

凌雁

(山东省运动康复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2)

【摘要】目的:研究颈椎运动疗法结合针刺、推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短期和长期效果。方法:87例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6周常规针刺、推拿治疗,其中前三周每周进行三次针刺、推拿治疗,后三周每周进行两次针刺、推拿治疗,治疗组患者同时进行每周三次的颈椎运动疗法,对照组同时接受每周三次的磁热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6周后以及随访半年后分别采用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颈部后伸肌群相对肌力来评价其颈部功能障碍程度、疼痛程度和颈部后伸肌群肌肉力量。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在功能障碍、疼痛、颈部后伸肌群肌肉力量方面具有更显著的改善(P<0.01),这种疗效在随访半年后仍然得到维持(P<0.0l)。结论:颈椎运动疗法联合针刺、推拿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的疼痛缓解、功能恢复具有更好的短期和较好的长期疗效。

【关键词】慢性非特异性颈痛;颈椎运动疗法;针刺治疗;推拿治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1-0255-02

EvaluationofExerciseTherapywithElectroacupunctureandMassageTherapyintheTreatmentofChronicNon-specificNeckPain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shortandlongtermcurativeeffectsofexercisetherapywithelectroacupunctureandmassagetherapyinthetreatmentofchronicnon-specificneckpain.Methods:87pationswithchronicnon-specificneckpainwererandomlyassignedtoexercisegroup(n=44)andcontrolgroup(n=43).Pationsintheexercisegrouphadundergoneaspecificexercisetherapyfor6weeks.Pationsinthecontrolgroupweregiventhemalmagnetictherapy6weeks.Bothgroupsweregivenelectroacupunctureandmassagetherapy.Disability,subjectivepainandthemusclestrengthofneckextensormuscleweremeasuredatbaseline,6-weekand6-monthfollow-up.Results:At6-week,theexercisegrouphadasignificantlybetterimprovementindisabilityscore(P<0.01),painscore(P<0.01)andthemusclestrengthofneckextensormuscle(P<0.01).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thetwogroupsmaintainedat6-monthfollow-up.Conclusion:Exercisetherapywithelectroacupunctureandmassagetherapyiseffectiveinreducingpainandimprovingfunctionalstatusandcervicalstabilityinpationswithchronicnon-specificneck.

【Keywords】Chronicnon-specificneck;exercisetherapy;electroacupuncture;massage;curativeeffects

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是以患者非特异性头痛、头晕、肩颈部和上肢近端疼痛等综合症状为表现的一类疾病。病情迁延,常反复发作,30%至50%的患者病程在12个月以上,女性多于男性。X线、CT、磁共振检查无特异性阳性发现,也无特异性病理变化如创伤、感染、肿瘤以及先天性疾病等。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发病率呈现上升和低龄化的趋势,尤其在女性人群中更为显著。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方法很多,如药物(口服、局部注射)、推拿、针灸、手法治疗、物理因子治疗等,但以上治疗方法都以取得短期疗效为主。近五年来关于运动治疗在慢性颈痛患者治疗康复中的作用的研究逐渐深入,其在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治疗康复中积极作用被广泛认可,但将其与我国传统中医治疗手段相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疗效研究的报道较少。我们把颈椎运动疗法和我国传统的针刺、推拿治疗相结合,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与采用针刺、推拿、磁热治疗的常规治疗方法相比较,旨在观察颈椎运动疗法联合我国针刺、推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是否在疼痛缓解、功能恢复方面具有更好的短期和长期疗效。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1.1入选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2005年制定的《亚健康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患者年龄在18-55岁,患者自诉有颈部疼痛不适、僵硬、活动受限症状持续半年以上,疼痛在颈前屈时明显,无颈椎外伤史、手术史、发热及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无严重潜在疾患;查体无四肢皮肤感觉减退、肌力减弱、生理反射消失等神经根受累表现;X线片颈椎无异常或呈退行性改变如颈椎前凸减少、消失或呈后凸,但未见脊柱骨折、先天畸形和椎体破坏;颈椎MRI检查排除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脊柱肿瘤、结核、椎管狭窄以及椎间盘炎症;患者近半年内未接受颈痛相关的物理和药物治疗。

1.1.2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5月一2014年7月期间在我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就诊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颈痛且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6例,对照组46例。最终完成全部治疗和随访的治疗组44例,对照组43例,合计87例。治疗组中男16例,女28例;年龄(34.84±8.10)岁;病程6个月~16年;后伸肌群相对肌力平均值为(0.795±0.319)N/kg。对照组男17例,女26例;年龄(35.56±7.87)岁;病程6个月~18年,后伸肌群相对肌力平均值为(0.813±0.267)N/kg。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和相对肌力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6周常规针刺、推拿治疗,其中前三周每周进行三次针刺、推拿治疗,后三周每周进行两次针刺、推拿治疗,治疗组患者同时进行每周三次的颈椎运动疗法,对照组同时接受每周三次的磁热治疗。

1.2.1针刺:取穴:取夹脊穴、阿是穴、风池和大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加以电针仪,选用疏密波,留针20-30分钟。

1.2.2推拿:

1.2.2.1颈部揉法:患者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身后,一只手固定患者头部,分三条线向下操作。第一线,一只手手指指腹置于第一颈椎旁开0.5寸处,揉至第二胸椎旁开0.5寸处,每一点揉8次,往返5次,病变节段加3次;第二线在棘突旁开0.5-1.5寸处,揉至膀胱经肺俞穴;第三线在棘突旁开1.5-3寸处,揉至肩胛骨内上角。

1.2.2.2颈部揉捏:患者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身后,一只手固定患者头部,另一只手拇指和四指分开,置于颈椎棘突旁开1.5寸和3寸处进行揉捏,自上而下揉捏到颈肩交界处,往返8次。揉捏时动作幅度不超过皮肤的弹性范围。

1.2.2.3颈部弹拨:患者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身后,一只手固定患者头部,另一只手手指对棘突旁开0.5寸、1.5寸、3寸位置的肌束进行横向拨动,操作顺序同“揉法”,往返3次.拨动时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1.2.2.4肩部揉法:对大椎至斜方肌、大椎沿肩胛上角至四边孔均采用揉法,往返5次。

1.2.2.5肩部提弹:患者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身后,双手拇指和四指分开,以肩井穴为中心,将斜方肌提起,放下时弹斜方肌3次。

1.2.3颈椎运动疗法

1.2.3.1促进颈深部肌肉组织募集的训练

①颈深层屈肌的运动训练:将血压计压力带设置在20mmhg,放置在上颈段(枕骨部以下),患者仰卧在其表面,从脊柱的中立位,病人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弯曲脊柱做颈椎屈曲控制运动,就像说“是”,保持该动作6-10秒,每日3组,每组10次。一旦患者可以在仰卧位以最小表面颈屈肌的激活做颅颈的屈曲(点头),则用更低节段的颈椎做颅颈屈曲。如果患者无法维持颅颈屈曲而出现头部前突,则退回上一训练阶段重新开始。

②颈深层伸肌的运动训练:患者交替进行一下两组训练:

患者在仰卧位,慢慢地、轻柔地同时有保证不屈曲颅颈地将枕部置于一个小枕头、卷起的毛巾或部分充气沙滩球上,保持10秒,每日3组,每组10次。

患者坐位,用一条弹力带绕过颈椎,然后病人慢慢伸展颈部,给颈伸肌施加一个持续的等大的低阻力的对抗,保持该动作6-10秒,每日3组,每组10次。训练中患者保持中立位。

1.2.3.2提高颈部肌肉耐力和力量的运动训练:

患者取站立位,身体放松,先后将一只手掌心置于前额、同侧头颞部、脑后,颈椎缓慢前屈(前额)、侧屈(颞部)、旋转(颞部)、后伸(脑后),手对向用力,保持该动作6-10秒,缓慢回到中立位。每个方向每日3组,每组10次。

1.2.3.3增加颈和/或胸上段的活动度的运动训练:

①患者取站立位,在治疗师的帮助下做颈部后伸、前屈、侧屈、左右斜前屈、旋转牵伸训练,在疼痛能承受的最大位置保持动作6-10秒,然后缓慢回正立位,在反方向做一次为一次训练,每个方向每日3组,每组10次。

②患者坐位,向后移动头部,同时保持视线水平做颈椎的回缩运动保持10秒,然后缓慢回正立位,每日3组,每组10次。

1.2.3.4磁热疗法:患者仰卧,将磁疗垫放置在颈枕部和肩背部,温度设定于30℃,每次治疗20分钟,每周治疗三次。

1.3评定方法

采用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来评定患者颈部功能障碍程度、疼痛程度。采用tergumed脊柱功能测试评估系统来测定患者的颈部后伸肌群肌肉力量。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6周后以及随访半年后分别进行以上评定。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观察指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采用χ2比较两组在性别、病程的差异。两组患者的NDI分值、VAS分值和颈部后伸肌群肌力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周后以及随访半年后NDI评分分值见表1,VAS评分值见表2,治疗前、治疗6周后以及随访半年后颈部后伸肌群肌力见表3。治疗6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以及颈部疼痛都有显著改善(P<0.01),颈部后伸肌群相对肌力都有显著提高(P<0.01),但治疗组的改善程度要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半年后,治疗组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以及颈部疼痛程度仍有显著改善(P<0.01),颈部后伸肌群相对肌力仍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但对照组患者的功能障碍、颈部疼痛程度以及颈部后伸肌群相对肌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注:组内与治疗前比①P<0.01;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②P<0.01;治疗组随访半年后与治疗前比③P<0.01;对照组随访半年后与治疗前比④P>0.05。

3讨论

新近研究认为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发病的内在原因主要与患者自身在颈部存在功能缺陷有关,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可能在肌肉募集[1]、肌肉力量和耐力[2]、颈和/或胸上段的活动度[3]、复位能力[4.5]、姿势稳定性[6]和眼球运动控制[7]等方面存在缺陷,当患者在生活、工作中使颈椎长期处于高负荷屈曲状态,容易导致肌肉损伤,从而出现慢性颈痛。

此外有研究还发现虽然对于很多患者而言通过休息、治疗颈痛症状可以好转,但是颈部肌肉缺陷却可能持续或迅速发展[8]。80%的颈椎的机械稳定性依靠颈部肌肉组织来提供、维持[9],因此颈部肌肉损伤和存在缺陷的后果是深远的。很多研究表明颈椎深浅层肌肉的力量减低和功能缺陷与颈痛的发生有很强的联系。颈深层肌肉主要由Ⅰ型肌纤维构成,对维护椎体间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10],颈浅层肌肉含有较多的Ⅱ型肌纤维,其在控制颈椎运动的速度、幅度、方向器重要作用。两者协同保证了颈椎完成运动。本研究采取的运动疗法中既包括了针对颈深层肌肉的训练又包涵了浅层肌肉力量和耐力的训练,同时还兼顾两者的协同训练和颈椎活动度的训练,从而控制和改善颈部肌肉缺陷,增强颈椎稳定性,提高颈椎运动能力,既可获得缓解疼痛的短期收益,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得长期效益。

我国的传统医学认为慢性非特异性颈痛多因外邪侵袭肌肉、气血不通、经络闭阻所致,因此通过针灸、推拿可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复位、放松肌肉,从而缓解疼痛不适,有利于重建颈椎稳定性。

因此本研究将运动疗法与针灸、推拿治疗相结合以期达到更好的短期和长期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以及颈部疼痛都有显著改善,颈部后伸肌群相对肌力都有显著提高,但治疗组的改善程度要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半年后,治疗组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颈部疼痛程度、颈部后伸肌群相对肌力仍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而对照组患者的功能障碍、颈部疼痛程度以及颈部后伸肌群相对肌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表明颈椎运动疗法联合针刺、推拿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的疼痛缓解、功能恢复具有更好的短期和较好的长期疗效。

今后我们还将通过对患者颈部肌肉运动性能/功能障碍进行精确的量化测试,明确患者颈部肌肉性能特点、肌肉存在的问题或缺陷以及差异性,并据此为颈痛患者制定更加个体化的有针对性的复合型治疗训练模式以达到更好的治疗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ChuiTTW,LawEYH,ChuiTHF.Performanceofthecraniocervicalflexiontestinsubjectswithandwithoutchronicneckpain.JOrthopSportsPhysTher.2005;35(9):567-571

[2]O’LearyS,JullG,KimM,VicenzinoB.Craniocervicalflexormuscleimpairmentatmaximal,moderate,andlowloadsisafeatureofneckpain.ManTher.2007;12:34-39

[3]ChildsJD,ClelandJA,ElliottJM,etal.Neckpain: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slinkedtothe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Functioning,Disability,andHealthfromtheOrthopedicSectionoftheAmericanPhysicalTherapyAssociation.JOrthopSportsPhysTher.2008;38:A1-A34

[4]SjolanderP,MichaelsonP,JaricS,DjupsjobackaM.Sensorimotordisturbancesinchronicneckpain:rangeofmotion,peakvelocity,smoothnessofmovement,andrepositioningacuity.ManTher.2008;13:122-131

[5]KristjanssonE,Dall’AlbaP,JullG.Astudyoffivecervicocephalicrelocationtestsinthreedifferentsubjectgroups.ClinRehabil.2003;17:768-774

[6]MichaelsonP,MichaelsonM,JaricS,etal.Verticalpostureandheadstabilityinpatientswithchronicneck.JRehabilMed.2003;35:229-235

[7]TreleavenJ,JullG,LowChoyN.Smoothpursuitnecktorsiontestinwhiplashassociateddisorders:relationshiptoself-reportsofneckpainanddisability,dizzinessandanxiety.JRehabilMed.2005;37:219-223

[8]SterlingM,JullG,VicenzinoB,etal.Developmentofmotorsystemdysfunctionfollowingwhiplashinjury.Pain.2003;103:65-73

[9]PanjabiMM,CholewickiJ,NibuK,GrauerJ,BabatLB,DvorakJ.Criticalloadofthehumancervicalspine:aninvitroexperimentalstudy.ClinBiomech(Bristol,Avon).1998;13:11-17

[10]JullGA,O’LearySP,FallaDL,Clinicalassessmentofthedeepcervicalflexormuscle:thecraniocervicalflexiontest.JManipulativePhysiolTher,2008,31:52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