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文学教育尝试
沈培林山东省宁阳实验中学271400
摘要: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记承天寺夜游》,84字的小品文,言短而意蕴丰富,尝试进行个性化文学教育,使整个教学从知识的内化到外显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和谐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文学教育方法
一、品美景
1.激趣导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多情的月色撩动了诗人“解衣欲睡”却辗转未眠的心,让他深夜去寻处境相同、寄居寺庙而“心有灵犀一点通”同样未睡的好友。从来月亮都是古今文人笔下的常客,借此引导学生畅谈有关月亮的古诗文:“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学生积累的咏月古诗文如汩汩流水,如此之丰富,由此学生陶醉在吟月赏月的情境中了,从而使学生更能深刻理解此时此刻苏轼的心情。
2.因势利导。文人墨客或咏月抒怀,或月下绘景,那么“步于中庭”的苏轼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月下美景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运用了什么手法写景?突出了月下美景的什么特点?
“月光如水”,运用了比喻修辞法。“空明”的积水本体应是那播洒清辉的月光;既然无水,那水中交横的“藻荇’也必定是比喻修辞法,本体由“盖竹柏影也”一语道破。
“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先写了水色,可以推见到月色之明;继写水中“藻荇交横”,竹子柏树的影子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见月光之清。此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不在写“月”,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丽侧面衬托了明月朗照之境界。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虚虚实实地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幽静迷人、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写出夜游所见,是全文的亮点增色之笔。
3.引入课外经典。我让学生收集有关描写月景的现当代名篇佳段佳句,在比较中总结描写景物的方法。学生举例《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然后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其实古今写景都一样,常常充分运用联想手法,运用精练的词语修饰景物,运用比喻等修辞法增强生动性,再融入作者的感受,即情景交融,做到这几点一定会妙笔生花!
二、悟真情
1.走近苏轼、知人论世。境由心生,触景生情,苏轼在这样明月朗照、亦真亦幻的月夜又表达了什么情感呢?“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这就要结合苏轼的一生遭遇来揣摩,然后展示苏轼的人生经历。
通过展示苏轼的人生经历,深入了解一个全面完整的苏轼,从而对月夜下苏轼表达的微妙而复杂的感情挖掘得更加深刻: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自我排解的达观、人生的感慨都包含其中,学生能更加理解苏轼在苦闷寂寞中的旷达乐观精神。
2.文学探究:古来圣贤皆寂寞。有人说黄州成就了苏轼,有人说被贬成就了苏轼,李白也说“古来圣贤皆寂寞”,人生失意寂寞对文人有什么影响?
汉代司马迁因受宫刑而著《史记》,唐代张继因落榜失眠而作《枫桥夜泊》,李白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四方流浪而有《将进酒》“古来圣贤皆寂寞”……古人说“君子慎其独也”,罗兰说“寂寞是天才存在的条件”。寂寞的守侯是一种高尚,寂寞中人的认识和感受必定会得到丰富和发展,思想和境界必定会得到升华与洗涤,个性和魅力必定会得到修炼和提高。寂寞的经历促进了文人的创作质量和数量。我们的人生还很长,让我们学会接受寂寞、拥抱挫折、点亮人生!
三、书心语,我手写我心
穿越时空,让学生创作几行小诗或短文与苏轼对话,表达对苏轼的情感,表述自己对人生失意寂寞时的思考。
这篇文章通过对优美月夜的描绘,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他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这足以表现出他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品——悟——写”的文学教育尝试,使学生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深刻体会苏轼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以期达到“向青草更青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