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辨证施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浅谈中医辨证施护

吴彩霞

吴彩霞(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口婚育生殖健康服务中心017000)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1-0379-02

【摘要】目的辨证施护是中医辨证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决定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方法以四诊为方法,以八纲为辨证纲领,以脏腑辨证为基础,进行临床辨证实施护理。结果调整阴阳、扶正驱邪。结论改善和消除病人的病理状态和由此引起的躯体症状而达到最终治愈的目的。

【关键词】中医辨证情志饮食服药护理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髓,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它把传统医学的辨证论治引用在护理工作中,其特征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是决定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辨证和施护是护理疾病过程中两个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部分,只有掌握了中医辨证方法,才能正确的指导辨证施护。

一、中医护理的特点

中医整体观念是辨证施护的纲领,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疾病发生发展过程是邪正斗争的过程,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治病就是调整阴阳,扶正驱邪,在诊断治疗护理上形成以四诊为方法,以八纲为辨证纲领,以脏腑辨证为基础,进行临床辨证的理论,在具体治疗施护中,强调辨证求因地、因时施治的一系列治疗护理原则。

二、一般护理

整体观念认为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整体,即人类生息的环境与自然界是遵循着同一变化规律的,启示我们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气候条件的变化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年龄,体征等的特点来确定护理措施,例如:在春夏季节,病人因气候温热、阳气升发,气血趋于肌表、皮肤腠理疏松,故人体易出汗。而在秋冬季节,因气候寒冷,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腠理致密,故人体汗液不易发泄,因此同是一个外感发热的病人,在护理上因气候的不同不尽相同。如春夏季节要防止其出汗过多,因此无论药物或饮食都须避免辛温之品,以防汗出过多,耗伤津液,而在冬天的寒冷季节,汗液不易发泄,在护理时要助其发汗,药液要热服,并加盖以助发汗祛邪,忌食生冷,防止病邪入里。中医护理内容十分丰富,观察病情可根据不同的病因,症状与肌体反映,区分不同的证,把生命体征的观察与中医四诊有机的结合起来,制定相应护理措施。

三、情志护理

祖国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惊、恐七情过胜则伤五腑,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反之由于五志分藏于不同的脏腑,故脏腑功能的盛衰,虚实则影响精神情志的改变而致病。如《素问•调经纶》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神》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等。情志改变可直接导致脏腑的病变,中医认为其气机是,由于情志过激,影响气机调畅,使之升降出入的功能发生了紊乱,气乱则五脏六腑不安。《素问•举痛论篇》中言“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后世医家陈无择同时指出,”“喜伤心,其气散,怒伤肝,其气击,忧伤肺,其气聚,思伤脾,其气结,悲伤心包,其气急,恐伤肾,其气怯,惊伤胆,其气乱”。历代名医一再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心病需要心药医,这是治疗情志疾病的基本原则,积几千年医疗实践,中医已形成一套成熟的心理治疗的护理万法,如“静志安神法”,“怡悦开怀法,”以疑释疑法,“转移注意法”,“说理开导法”,“导引行气法”,“以情胜情法”例如,对于易激动、生气、发怒的病人要耐心劝慰,晓之以理,用以情胜情法,告之以其败,适时指出,激动、发怒情绪对健康的危害,对病情的威胁使之消除愤怒情绪,逐渐提高自控能力。对于心情苦闷,忧虑预后的患者,可采用释疑法,开之以其苦,根据病人文化背景及接受程度,介绍疾病常识,一般规律及转归,针对性说明治疗意义及调护内容方法等。解除其疑虑,从而达到祛病康复、延年益寿的目的。

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以病人为中心护理的推行,对病人的神态、面色、情志、心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病人一入院即开始评估,通过收集资料,采取相应合理的情志护理,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同时也避免情志对机体的长期刺激,通过情绪调节亦可改善气血对脏腑的儒养滋润作用而利于疾病的康复。情志相胜疗法反映了古人特有的人生态度及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万式在治疗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治疗的目的就是调适太过的情志,使之达到平衡统一的状态,也是情志护理价值取向的最终体现。另外护士在此项工作中更要仪表端庄,举止稳重,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语言训练有素、声态情感是心理治疗和情志护理的重要途径和工具,专心致志,严谨而细心的工作态度以增强病人的信赖程度,从而改善和消除病人的病理状态和由此引起的躯体症状而达到最终治愈的目的。

四、饮食护理

中医治疗不但以药物祛病除邪,更重视饮食调养的作用,加强对病人的饮食护理,不但要保证供给病人丰富的营养,而且必须发挥食物的特性,配合治疗,达到辅助的治疗的目的,《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理论,正常情况下,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卫护健康的源泉,不是病因,但不知节制,则成为治病因素之一。

(一)饮食护理原则

1、辨证配膳,祖国医学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原则,同样适用于饮食护理,在配膳时首先要辩清病症的阴阳虚实和寒热,如同是虚症,应辩清是阴虚还是阳虚,阳气虚弱,饮食宜甘温益气,阴精亏虚者,则应补厚味之品,以益精血,对于阴虚火旺和阳气不足者,虽都用补法,但前者清之凉补,后者则要温之热补,在辨别阴阳虚实,寒热的基础上,还应辩疾病属何脏何腑,再根据“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的原则,给予相应的食物。

2、饮食要有节制,定时定餐,即能使机体得到足够的补充,又不致因暴饮暴食而引起代谢性疾病或因饮食不足而致营养不良。软硬、冷热相宜,寒症忌生冷宜温热,热症忌辛辣厚味,宜凉性食物。

3、饮食要清洁:俗话说病从口入,故食物宜新鲜,干净,

否则一般可引起胃肠不适和疾病,严重者导致中毒危及生病,必须注意饮食卫生。

4、不宜偏食,在《内经》中提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等理论,说明饮食有四性五味,各有归经,可影响和调节脏腑阴阳,如过食肥甘厚味,可助湿生痰,化热,生痈疡等症,过食生冷损伤脾胃之阳气等。

5、关于饮食宜忌:饮食宜忌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指某些疾病应多食某类食物,有利于恢复健康,另一方面是指某些疾病应忌食某些食物,中医对忌口是十分讲究的,这是古人长期医疗实践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病者因不重视饮食禁忌,而致疾病遗留或复发,所以饮食宜忌也是十分重要的。

五、服药护理

中医给药注重病情辨证,治疗虚症和下焦疾病宜饭前服,病在上焦宜饭后服,调经药宜经前朔服,解表药冬天要注意保暖,夏天避免冷风直吹,注意发汗程度,攻下药注意便次、颜色、性状等,服通淋利水剂,则要观察尿的色泽,必要时留标本送检。服药的同时,注意观察各脏器的不良反映。并注意疾病后期的调养护理,便病邪彻底清除,脏腑功能完全恢复。

随着辨证施护的广泛开展和护理内容的不断完善,对中医护士有着较以往更加多元化的素质要求,所以作为护士应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充实自己,争取为促进中医护埋事业的快速发展,保障人类的身心健康作出更加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