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亚木僵状态的疗效观察与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精神分裂症亚木僵状态的疗效观察与分析

谢德升陈德华

谢德升陈德华

(福建省福州市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精神4科福建福州350008)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亚木僵状态住院病人的疗效与护理。方法:对我科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6例精神分裂症亚木僵的临床药物治疗与MECT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亚木僵状态起效快,疗效显著。

【关键词】亚木僵;奥氮平;MECT;疗效;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0-0169-02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1]临床表现为紧张性木僵与紧张性兴奋交替或单独出现。木僵状态是在意识清晰状态下出现的精神运动性综合征。紧张性木僵程度不一,轻者表现为言语和行为显著减少,动作缓慢、笨拙,重者运动完全抑制,缄默不语,不吃不喝,往往保持一种固定姿势,对任何刺激失去反应,严重者可口水外溢,大小便潴留,出现蜡样屈曲,空气枕头。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系我科2014年06月至2015年4月的住院患者,共6例,诊断均符合ICD-10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共6例,年龄为(21~58)岁,病程(1周~2年),本文临床资料以紧张性木僵状态为主,表现为肌张力增高,缄默不语,不食不动,甚至有怪异动作:努嘴,流口水,紧闭双眼;有的病人人前一动不动,留置鼻饲6天,但半夜会自行翻身;一产褥期病人尿潴留,拒食,予留置导尿及留置鼻饲达6天。

1.2方法

1.2.1药物治疗

奥氮平在低于产生僵住反应的剂量水平时能减少条件性回避反应。与其它抗精神病药不同,奥氮平在抗焦虑测试中能增加反应。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奥氮平能显著改善阴性及阳性症状。奥氮平适用于精神分裂症及其它有严重阳性症状和/或阴性症状的精神病的急性期和维持期的治疗,也可缓解精神分裂症及相关疾病的继发性情感症状。本品的推荐起始剂量为每日10mg(2片),饭前或饭后服均可。剂量范围为每日5~20mg(1~4片)。每日剂量应根据临床状况而定。超过每日10mg(2片)的常规用药剂量,应先进行适当的临床评估。女性患者、老年患者、严重肾功能损害或中度肝功能损害患者,起始剂量为每日5mg(1片)。

1.2.2?MECT治疗

在08:30~11:00进行MECT治疗,采用(美国产无抽搐电痉挛治疗仪),嘱患者平卧,给予阿托品0.5~1mg静脉注射,(根据体重给予司可林1mg/kg静脉注射)同时按治疗常规操作。予气囊人工呼吸,严密观察心电监护仪HR,R,SPO2。在推注肌松剂氯化琥珀胆碱80~100mg后注射药后1分钟即可见自睑面口角到胸腹四肢的肌束抽动(终板去极化)然后全身肌肉松弛,腱反射消失,自主呼吸停止。此时为通电最佳时间。3分钟内完成通电治疗,待自主呼吸恢复,即可停止人工呼吸,如分泌物过多应及时清除,观察30分钟后无异常回病房继续卧床休息1~2小时。治疗后:其中一例感到头痛、一例感到记忆障碍,未作特殊处理,2周内自行缓解;一例血压稍低于正常值,暂停治疗,2天后血压恢复正常继续治疗[2]。间隔时间一般以6~12次为1个疗程。病情急重者,可在开始电疗时,每天1次,连续治疗3~6次,以后隔1~2日1次。随着药物的调整,可逐步过渡到每周1~2次或更长间隔。难治性精神疾病的疗程可适当增加。长期维持治疗,次数可相应增加,间隔时间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一般每月1~2次。MECT治疗全程中医生会根据对患者本人及向家属了解的情况,根据病情的不同1对1的给予指导和频次的调整。建议由一名比较了解病情的家属陪同治疗。

2.结果

本文6例患者,2例经奥氮平10mg~20mg每晚一次口服,症状均有明显缓解,1例好转出院,1例自动出院,平均住院天数为25天;另外4例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症状控制欠佳,均为MECT适应症者,并经监护人同意接受治疗,共22次,平均5.5次(5~6次)结果:陈某,治疗后第一次即能含糊说几句,第二次即问之能答,对答切题;佘某,治疗后当天即呼“要吃东西”,同事说“立竿见影”;郭某治疗1次,病情明显好转,第3次即能照镜子,与人说笑,住院天数38天,陈乙治疗1次后,晚上能自动上厕所。4例MECT病人,平均药物治疗天数为18.75天,为无效的;MECT治疗平均天数为15.5天,为有效的。1例痊愈出院,3例好转出院。可见,药物治疗失败后,MECT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因个体差异,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不同的病人存在差异。在药物治疗无效时,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亚木僵状态有较好疗效,起效更为迅速,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大大缩短住院周期,可为病人减轻经济负担。护理此类病人,要配合治疗,制定详细的护理方案,加强各方面的护理,家人的关心与爱护也很重要,它能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全面康复,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刘哲宁.精神科护理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57-259.

[2]郭延庆.精神护理学.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85-9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