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食管癌贲门癌术前同步置入鼻胃管鼻肠管
食管癌、贲门癌是我们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国内外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减少并发症,机体顺利恢复,肿瘤预后改善有重要作用。因此尽早给予肠内营养是术后补充营养、促进手术愈合和病人尽快恢复的最佳途径。传统肠内营
养采用空肠造瘘,也有采用术中置入双管,但存在一些弊端。我科经过临床实践,自2004年采用术前同步置入鼻胃管、鼻肠管,用于术后胃肠减压和肠内营养,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将食管癌、贲门癌需要手术的患者随机分组,术前置管组204例男129例(占77.7%),女41例(占22.2%),年龄36-76岁,平均年龄65岁,食管癌162例、贲门癌42例。术中置管组52例,男43例,女9例,平均年龄58岁。
1.2材料采用外径为0.5cm14号普通硅胶胃管和外径为0.3cm复尔凯牌CH10号鼻肠管。
1.3方法按胃肠减压常规备盘,另加复尔凯鼻肠管,无菌生理盐水10ml、利多卡因胶浆10ml×1支。患者空腹术前1小时,护士再次向患者解释说明置管的目的。取半卧位或半坐位,先测量长度作好标记,将引导钢丝的手柄完全推入鼻肠管内,使整根钢丝完全在鼻肠管中,将复尔凯鼻肠管的头端放入无菌生理盐水中湿润后,从硅胶胃管的第一个侧孔中插入0.5cm,用利多卡因浆润滑双管前端,管前端,清洁鼻腔后,从一侧鼻腔慢慢插入,当双管进入咽部时(15cm),嘱病人做吞咽动作。置管过程中,观察患者有无呛咳、呼吸困难、紫绀等症状,插入标记长度后,按常规三种方法证明在胃内,固定两管带入手术室备用。术中医师在胃食管吻合后(手工吻合则在吻合完后壁)轻柔胃壁,使两根管管的头端分离,并用手将鼻肠管引导经幽门、十二指肠到达空肠上段后,拔出引导钢丝,关闭防护帽固定在耳后备用。术后遵医嘱鼻胃管用于胃肠减压,复尔凯鼻肠管用于肠内营养液的输注。
1.4结果食管癌、贲门癌手术患者采用术前同步置入鼻胃管、鼻肠管,术后用于胃肠减压和肠内营养效果良好。术前置管组除5例由于各种原因需两至三次退管外,其余患者置管十分顺利,一次置管成功率达98%,故术前置管优于术中置管。
表1一次置管成功率对照表
组别置管一次置一次置
总数管成功数管成功率
术前置管组20419998%
术中置管组522140%
此例x2=7.032>x20.01=6.635,所以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2讨论
2.1术前双管同步置入增加了一次置管的成功率。术前置胃管对减少麻醉及手术中的并发症非常重要[1]。普通胃管用于胃肠减压是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所必需。单一置管时因硅胶胃管太软,容易在口腔中盘曲,鼻胃管和带钢丝芯的鼻肠管合并在一起后具有一定的弹性,柔顺性好不易扭折,由于患者清理合作,可轻易从鼻腔中插入胃内,提高了一次置管的成功率。又由于利多卡因胶浆具有麻醉和润滑的作用,减轻了恶心、呛咳等不适感,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2.2避免了术中置管的弊端术中置入鼻胃管、鼻肠管存在以下弊端:患者术中取侧卧体位、视线暴露不好;在麻醉状态下患者无吞咽和咳嗽反射无法主动配合,很难引导管前行,插管过程中常有阻力,需反复后退再前行;延长术中暴露时间。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和《基础护理学》(江苏科技出版社第三版)[2]在讲解插管胃管法时明确指出,昏迷病人因吞咽咳嗽反射消失,不能合作,为提高插管成功率,在插管前应去枕,协助病人头向后仰,当胃管插入15cm(会厌部)时,左手将病人头部托起,使下颌靠近胸骨柄,以增大咽部通管的弧度,便于管端沿后壁滑行,而术中患者气管插管、侧卧体位,无法达到要求,开胸术中且不能改变体位,因而增加插管难度,导致置管失败,一次置管成功率不高。
2.3手术并发症的预防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吻合瘘是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3],发生率在3%以上,病死率50%以上,一旦发生会延长病程或增加死亡率。本组病人未发生该并发病,鼻胃管、鼻肠管有利于引流通畅,利于吻合口上段食管分泌物引流,对胃液、肠液等起到了充分有效引流,避免和减轻吻合口感染,减少吻合的张力,保证吻合口的血运;早期肠内营养,及时加强了营养,保证水电解质平衡,促进吻合口的愈合。
2.4加强心理护理,做好解释沟通工作必不可少。手术前1-2天由责任护士给患者进行操作示范和讲解,说明胃肠减压和肠内营养重要性,以及对术后转归的意义。带患者参观术后置管患者,并与恢复期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消除患者的疑虑,给予心理支持。通过以上方法,患者都较好地配合置管,术前置管后均表示可以接受。
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前同步置入鼻胃管、鼻肠管用于术后胃肠减压和肠内营养。本方法简单、安全、有效、不加重病人的负担,并可推广应用于上消化管手术术后需胃肠减压和肠内营养的患者,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朱守林,张海林,赵红艳,曹建英.成人胃肠减压胃管留置长度循证护理研究.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07,10.24.
[2]陈维英主编.基础护理学.江苏科技出版社,2000,125.
[3]秦笃辉,李道堂,冯若亮主编.临床胸部肿瘤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