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伟杨阳张媚彭美华刘敏(成都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1100)
【摘要】本次调查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方式了解研究四川省十个县(区)农村居民就医行为,调查了农村居民在就医距离和时间、就诊难易现状、医疗费用支付和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等现状。最后提出相应建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改善农村交通,加强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新农合保障水平。
【关键词】农民就医行为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5-0361-02
1研究目的
四川是西部人口大省,总体经济水平属于欠发达,卫生资源也相对缺乏,存在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适应、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尤其在农村,卫生资源更加缺乏,农村医疗卫生资源远落后于城镇,农村居民看不上病、看不好病的问题比较严重。为了在“新医改”实施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四川省农村居民医疗消费现状,分析该群体“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原因,为卫生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资料收集,调查工具为自制调查问卷。根据经济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口分布,本次调查的抽样地区为成都市青羊区、广元市元坝区、绵阳市涪城区、攀枝花市东区、达州市达县、甘孜州甘孜县、自贡市富顺县、雅安市汉源县、凉山州冕宁县、遂宁市蓬溪县等十个县(区)。计划调查农村居民1000人,实际有效数量为837人。
3调查结果
3.1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
有效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如下:性别方面,男性为329人(占39.3%),女性为508人(占60.7%);年龄方面,20岁以下为89人(10.6%),20-35岁有313人(37.4%),36-50岁有291人(34.8%),51岁以上144人(17.2%);文化程度方面,没上过学的有93人(11.1%),小学为289人(34.6%),初中为391人(46.7%),高中为43人(5.1%),大学以上21人(2.5%);家庭年收入为15000元以下83人(9.9%),为15001-25000元的322人(38.5%),25001-35000元的386人(46.1%),35001元以上的有46人(5.5%);家庭全年医疗支出在500元以下的有128人(15.3%),在501-1500元的有287人(34.3%),在1501-3500元的有252人(30.1%),在3501元以上的有170人(20.3%)。
3.2农村居民两周患病情况
两周患病情况包括指两周内新发生的或其他急(慢)性病持续到两周内的疾病,包括经医生诊断或未诊断但自我感觉身体不适的情况,主要涉及发烧、疼痛、腹泻、咳嗽、心慌(悸)等症状。调查表明,在过去的两周内受访群体中13.9%有过发烧,37.4%患过疼痛,7%有过腹泻,22.7%有过咳嗽,还有3.7%有心慌(悸)症状。
3.3患病后治疗方式选择
居民在自我感觉身体不适后,有26.5%的人会到医院或诊所找医生看病,到药店或自我医疗处理的占61.9%,不医治居民占11.6%。在不医治的原因中,经济困难占了37.6%。农村居民患病后选择医疗机构,最关注因素的前三位分别是机构医疗技术、价格合理性和是否是医疗报销定点单位。对最近一次去看病的医疗机构最不满意的前三位依次是医疗费用高、医疗技术较低和设备差。
3.4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结果分析
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现状一直是政府和民众关注的焦点。就医距离体现居民就医可及性,是指到达医疗卫生机构的方路程,通常用离医疗机构的距离或到达医疗机构的时间来计算。本次调查数据见表1。
表1农村居民离最近医疗机构的距离与时间(n=837)
调查显示,农村居民离最近医疗机构的距离基本集中在2公里与3公里以上,分别达到35.5%和26.2%的比例。家到最近医疗机构需要时间分别集中在15~30分钟的人群最多,达到36.7%的比例。只有11.5%的农村居民就医距离是在1公里以下,22.2%的农村居民到最近医疗机构的时间是在15分钟以下,这说明四川省大多数农村没有全面实现15分钟“就医圈”,农村居民在就医可及性的距离和时间方面没有得到比较充分的保证。
3.5农村居民对患病后就诊难易程度的评价
本次调查了农村居民患病后对医疗机构就诊难易程度的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有患病后能否及时医治和入院、能否快捷就医、候诊时间的长短感受、挂普通号和挂专家号的难易程度以及到大医院看病和普通机构看病的难易程度等方面,具体结果见表2。
表2农村居民就诊难易程度评价(n,%)
由表2可以看出,大多数农村居民能及时医治和入院,挂普通号要比挂专家号容易得多,到普通机构看病要比大医院看病容易得多。调查显示,在“看病难”方面,农村居民认为“看病难”的前三位依次是去大医院看病、挂专家号以及候诊时间太久,它们分别占了41.1%、39.1%和27.7%的比例。
3.6农村居民对医疗机构部分费用的评价
本次调查了农村居民对医疗机构部分费用的评价。评价的主要指标有门诊检查费、门诊药费、普通挂号费、专家挂号费、住院检查费、住院药品费等,具体结果见表3。
表3农村居民对医疗费用的评价(n,%)
从表3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就诊的各项费用中,门诊挂号费和检查费用多数农村居民认为过高,不能承受,而普通挂号费普遍较低,大多数农村居民能承受。其中农村居民感觉“看病贵”的前三位依次是专家挂号费、住院药品费和住院检查费。
3.7家庭收入对农村居民就诊的影响
本次调查对象2011年家庭总收入基本集中在25001-35000元,医疗支出主要集中在501-1500元。农村居民中低家庭收入者一般选择在乡镇/社区、个体诊所看病,医疗支出较少,而随着家庭收入的增长,居民的医疗费用支付能力增强,具体结果见表4。
表4家庭收入对农村居民医疗机构选择的影响
由表4可以看出,不同家庭收入、医疗支出对农村居民就医方式是有显著性差异的。农村居民家庭年收入在35001元以上,患病后到医院就诊的比例是最高的,达到41.3%;而在家庭年收入低于15000元以下的受访者中,患病后到乡镇卫生院就诊最高比例达到42.1%;但是医疗支出比较大的大多都是在县级以上就诊花费的,这也表明了家庭收入多少与医疗支出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而是由于一些突发疾病、大病导致不得不选择在医疗水平和技术高的县级以上医院就诊。
4对策建议
由于新医改工作的积极推动,目前我省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卫生事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收入较低,同时卫生资源(特别是优质卫生资源)短缺和分布不均衡矛盾依然存在,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仍然存在。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应开展解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医疗设备配置和利用情况调查,制定配置标准,充分现有医疗卫生资源,补充必备的卫生设施,控制不合理设备购置,鼓励共享,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2)强化村卫生室职能,编织基层卫生服务“网底”,可以有效改善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减轻群众就医难状况。(3)建议开展“县—乡—村”区域医疗卫生协作,整合区域医疗资源。县级医疗机构可以常选派一些优秀医生担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技术指导,以多种形式定期对定点机构开展业务指导、技术支持、坐诊和人才培养等工作,使县级医疗机构的相对优质医疗资源可以被农村居民获得,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享受县级卫生资源可及性水平。(4)改善农村交通状况,降低农村居民就医路途距离和时间。(5)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医疗费用负担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新农合”参保人数和保障水平,提高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能够有效解决农民群众“看病贵”问题,让更多的农民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新农合政策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