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脉冲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的观察及护理

/ 2

低频脉冲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的观察及护理

李静耿丽君

李静耿丽君

(河北省滦南县医院护理部河北滦南063500)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低频脉冲治疗仪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梗死偏瘫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加康复训练,治疗组42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低频脉冲电治疗,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通过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评定运动障碍严重程度、改良barthel(BI)指数评分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的变化,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FMA评分和B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应用低频脉冲电疗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有积极作用,能有效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低频脉冲电疗;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R65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1-0329-02

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随着诊断和抢救治疗水平的提高,病死率已大幅度下降,但致残率明显上升,在我国,约有8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其中,偏瘫发生率最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给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低频脉冲治疗仪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中,我院通过对4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应用低频脉冲治疗仪治疗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脑梗死偏瘫患者8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人,男26例,女16例;年龄46~72岁,平均(62.78±7.31)岁,病程3~60天,平均(35±5.2天);对照组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51~76岁,平均(61.23±6.49)岁,病程3~50天,平均(28±4.7天)。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选择

1.2.1诊断标准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脑血管病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脑梗死和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试行)》[1]。

1.2.2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经头颅CT证实,且为首次发病;②发病后48小时以内送至我院就诊且在入院前未经过溶栓治疗;③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一侧肢体功能障碍瘫痪,能配合治疗与检查;④发病前日常生活能自理。

1.2.3排除标准①排除颅内出血,脑外伤、脑寄生虫病代谢障碍引起脑栓塞;②影响运动及认知的疾病,如各种肌病、严重的精神和情绪障碍;③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4)依从性差,不能坚持治疗,无法判断疗效者。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予抗凝、抗氧化、神经保护药物等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意识障碍在Glasgow表评分>8分[2],即由康复师对患者实施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包括运动再学习训练(MRP),每天一次,每次40分钟。

1.3.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北京海淀康达医疗仪器厂生产的KD-2A型经皮神经电刺激仪(TENS),进行低频脉冲电治疗,治疗前,首先向患者介绍进行低频脉冲电治疗的必要性和主要配合方法,然后选用面积4cm*10cm电极片,分别放于肱二头肌及前臂伸侧腕关节上2-3厘米,股四头肌及足三里处,波形选择双向不对称脉冲方波,脉冲频率30Hz,波宽300ms,电流强度以能引起明显的肌肉运动且患者能耐受而又不导致肌肉疲劳为度。

1.3.3疗程低频脉冲电治疗每天两次,每次治疗30分钟,每15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观察疗效。

1.4疗效评定方法及标准由同一护理人员在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各评定一次,即采用简式FMA运动功能量表评定运动障碍严重程度,Ⅰ级:严重运动障碍,运动评分<50分;Ⅱ级:明显运动障碍,运动评分为50-84分;Ⅲ级:中度运动障碍,运动评分为85-95分;Ⅳ级:轻度运动障碍,运动评分为96-100分[3]。采用BI指数评定量表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40分为重度依赖,全部需要他人照护;41-60分为中度依赖,大部分需他人照护;61-99分为轻度依赖,少部分需他人照护;100分为无需依赖,无需他人照护。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分析软件对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见表1

2组治疗前F=1.10,P>0.05,具有方差齐性;治疗后组间相比,t=6.31,P﹤0.05

由表1、表2可见,经t检验,治疗前2组患者FMA和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和BI评分对比均有明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更明显(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讨论

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运动失去神经中枢的控制,从而引起运动模式异常。中枢神经损伤后具有高度的可塑性[4],即结构和/或功能上的重组能力,正常情况下,中枢神经系统只有部分突触是经常活动的,而相当部分突触阈值很高呈休眠状态,当神经系统受损时潜在性突触经过反复训练,阈值升高而成为活化的突触。激活的突触形成的通路支配原来的靶器官,自发的发挥作用。主要表现为:损伤区周围皮质、对侧相应部位代偿性功能重组;潜伏性通路启用;神经发芽和新任务的学习和记忆等。这种大脑的可塑性是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基础,尽管程度有限,但在临床上对功能恢复是有作用的。

TENS是将电极放在皮肤表面,通过低频脉冲直流电刺激中枢性瘫痪的肌肉。有研究表明:①TENS不仅通过躯体感觉运动传入冲动使大脑相应部位兴奋,还可通过刺激局部外周神经的感觉末梢,反射性作用于神经系统各级水平,诱发脑电活动,促进受损皮质周围的神经元对其刺激作出反应,从而诱导其进行功能重建。②TENS治疗后引起同步性放电神经元的数量增多,脑电活动加强,对刺激兴奋性增高,对受损伤区域的代偿性作用增强,进一步改善感觉运动功能。③TENS加强感觉运动纤维的信号传导,增加瘫痪肌群的肌力,并通过部分有功能的神经纤维向上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在病灶周围网样的突触联系中形成新的传导通路,以获得正确的运动输出,促进脑卒中后脑功能的重组,加速随意运动的建立和恢复[5]。

MRP是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视为一种再学习或再训练的过程,以作业或功能为导向,强调患者主观参与和认知,通过视、听、皮肤、体位、手的引导等多种反馈来强化训练效果,充分利用反馈再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本方法中将MRP和TENS相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比单用MRP更能改善脑卒中偏瘫后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具有积极地作用,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建国,高长玉,顼宝玉,孙怡,韩景献.脑梗死和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试行)[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0):948~949.

[2]黄东锋,丁明辉,陈少贞,等.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功能特点与早期康复干预的标准[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23(5):272-274.

[3]王新德.神经病学:神经康复学[M].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4]郭友华,燕铁斌,ChristinaWYHui-Chan.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2):156.

[5]沈光宇,钱国全,蔡俊燕,等.电刺激和运动疗法对早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8):532-533.

作者简介:

李静(1976—),女,主管护师,从事护理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