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1-11
/ 3

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路径

黄美初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萧山学院黄美初

【摘要】随着成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成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愈来愈受到学校管理者和学者的重视。正确分析成人高校的校园文化内涵和特点有助于发掘出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以此为基础,借鉴萧山学院的实践经验发现:结合区域经济特色正确定位校园文化发展方向、建设物质文化环境以发挥隐性教育作用、塑造传统文化活动、以制度建设促进文化建设、回归教育本质的关心情怀等是提升成人高校文化建设水平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成人高校校园文化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黄美初(1976.1-),女,浙江永康人,硕士,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萧山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浙江省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协会2012-2013年教科研规划立项课题“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提升的机制、路径和效果”的成果(课题编号:Y12-30)

一、成人高校校园文化特点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以全体学生、教职员工为主体创设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具有继承性和创新、延续性,它在微观上能反映出一所学校的价值追求,宏观上也是整个学校教育系统发展风貌的折射点。学生、教职员工以及他们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校园内的建筑陈设物、各种形式的活动等等,都能反映出学校的文化。教育活动内在的包含了对文化的传承、创造与传播功能,学校作为正规的教育活动集中开展之地,在无形之中养成一定的氛围,对校内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与学习者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隐性教育。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高校校园,体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成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高校校园文化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校园文化转变,逐渐综合多样化。

(二)成人高校校园文化特点

高校的校园文化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因高校的成员构成、制度沿革、办学形式及理念、物质基础环境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成人教育因其教育对象构成复杂,学习者之间年龄、人生经历、文化基础、学习认知方式等方面差异较大而区别于普通高校,因而其校园文化亦有别于普通高校。如受教育者学习动机和自觉性相对较弱,但生活态度积极,心态开朗。成人高校中有部分学生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应届中学毕业生,充满朝气,与普通高校的学生一样有着对大学生活的向往与好奇,但受原有学习基础所限,对专业学科的学习易产生胆怯怠惰、自我效能感不足等负面情绪。但是对课业之外的校园活动还是兴致盎然的,且往往比普通高校的学生更加直率热情,尤其在团体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集体凝聚力。也有一部分具有社会经历、思想成熟的学习者,出于自我提升的需要参加学习,学习目的和生活目标明确,但由于个人经历和感悟的不同导致学习者个体间思想差异较大,独立意识较强[1],使其对校园活动、师生关系、制度建设等校园文化表现形式的看待方式、参与程度也不尽相同。因而,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比普通高校更大的阻力。

随着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成人高校势必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服务职能凸显,办学理念与体制更为开放,在努力打造自身校园文化的基础上面向社会传播文化、营造学习氛围,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力助推器。以浙江电大萧山学院(即萧山社区学院)为例,萧山学院在为全日制、非全日制学习者提供学历教育的同时也面向社区居民进行技术传播、文化知识普及、技能培训等非学历教育,以萧山区内各镇成校为支点,深入居民生产生活,推进区内文化建设。

二、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知识半衰期缩短,技术更新换代加速,人们很难再将人生中的学习生涯与从业生涯清晰地分割开来,活到老学到老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人们在物质丰裕时代追求精神享受、保持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成人教育因其开放、灵活、便利的特性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近年来更是受到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扶持。许多成人高校教学成效卓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进而开始注重发展自身的校园文化,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文化建设。但由于对校园文化认识的不足,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

(一)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单一

学生无疑是校园中最具活力的能动因素,在数量上也占据绝对大的比重,往往让人直观

地将校园文化的主要创设者限定在学生层面。事实上校园文化的主体包含营造和参与校园文化的所有校园人,包括学生、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等,校园文化的缔造也是一个全员参与的全方位过程[2],体现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无法完全在课堂上完成,课堂知识讲授之外的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教学相长的进步过程等都在校园文化氛围的创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管理人员与后勤人员虽然不直接参与课程教学活动,但是通过各种制度规范的制定执行,保障了校园各项活动有条不紊的开展,为校园基础设施的完备、环境的整洁和校园安全做出了保障。学术界虽然对“校园文化”有多种不同的界定,但总体上都认同校园文化应当是由多个群体共同构建的,也不局限于精神文化层面,还包括校园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在成人高校之中,学制灵活多样,除了全日制教学活动外还有业余、函授、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人员流动量大,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起到对教育质量的把关作用,是一所成人高校的办学立足的招牌。笔者对比普通高校的学习者,发现成人高校的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教师的依赖程度更高,以应试为主要学习目的,期望老师“划重点”;学习方式更为刻板,以强行记忆为主而非理解性记忆。所以不应忽视教职工群体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影响,他们在成人高校中起到引领良好教风、学风、校风的作用。

(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片面

部分成人高校建设校园文化易走极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过于强调社团活动的开展,把校园文化简单等同为文娱活动。社团文娱活动确实是发展学生兴趣,充实学生课余生活的好方法,但浅层次的娱乐性质过多,主要还是部分学生小范围内的活动,教师参与度不高。第二,过于强调教师和管理层群体的科研活动、制度规章建设而缺少对物质文化建设和学生心理的关注。物质基础是精神文化的载体,物质文化建设的缺失将影响到师生从事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积极性[3]。成人高校内的学习者不少是抱着“混个文凭”的态度入学,倘若仅仅是以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约束以显示学风或许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更为厌学,需要教师和管理人员找准其兴趣点,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才能造就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形成健康的教学氛围。第三,文化活动与学科专业、社区生活生产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体现成人高校特色的文化建设项目。比起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与社会生活更加贴近,学科专业也更加注重实用技能的培训。许多成人高等院校校内文化建设已有所成就,但论及其与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融通则尚显不足,还没有很好的切合成人教育开放、服务的理念。

三、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升路径

(一)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和人才培养专长,正确定位校园文化发展方向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各成人高校专业建设逐渐趋同,工、商、文、理多项学科综合发展,高校之间的学科项目建设大同小异,在人才培养上难以凸显自身特色专长[4]。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无法脱离学科专业而独立存在,反而须与学校的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规格相互辉映,如此,校园文化便被赋予了实际应用价值而非凌驾于教学生活实践的之上的“空中楼阁”,才能历久弥新并引领广大师生的精神生活。成人高校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并为之服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和发展趋势是建设校园文化行之有效的路径。如萧山区内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许多农民转而从事商品农业(如花卉苗木种植销售、水产养殖等)或餐饮服务业,成为新时代之下的“新农民”,对技术知识的需求和精神生活水平的要求都高于从前。萧山学院以此形势为依据,开发了一系列实用、贴近农民百姓日常劳作生活的培训课程,如茶树种植养护、茶叶采炒包装技术和营销策略、新农民日常礼仪、园艺花艺、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等等,形成了富有当地文化气息的“新农民教育”,受到广大居民的欢迎,成为学院的一大教学文化特色。

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考虑学校已有的文化基调和周围社会大环境,在此基础上准确的分析、定位发展方向,强行嫁接的文化犹如无本之木难以长久。

(二)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良好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良好的物质文化能促进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养成。物质文化不仅指校舍建筑规模,也包括了校园布局、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载体,如校内绿化造景、标志性建筑、主题雕塑、校牌校徽、历史古迹以及体育场、图书馆、实验室等硬件设施[5]。一些高校片面追求校园规模,求大求豪华现代而轻视了其中的人文意蕴。整洁优雅的院校环境通常能在校园人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易于陶冶情操,唤起学生及教职员工对学校的依恋之情;寓意深刻历史悠久的校园建筑则能起到彰显学校信念和价值追求,凝聚起校园人的向心力的作用。如美国龟山社区学院的建筑深刻的体现了当地齐佩瓦人的土著文化,校园入口伫立的七根圆柱上分别写着齐佩瓦地区的传统价值:智慧、爱、尊重、勇敢、诚实、谦虚、真理[6]。萧山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努力实现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四化”:校园园林化,力求清洁卫生,花木栽培得宜;设施现代化,校内餐厅、运动场馆、宿舍大楼、卫生保健等设施齐全并确保学生和教师都能享受现进的电子教学设备以及网络高速化和资源多样化。

(三)塑造传统文化活动,传递本校文化事迹

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学校文化活动,如定期的学术集会、讲座,科研探讨活动,毕业证书颁发和学位授予仪式等等;发扬学校创始人、校长、杰出校友等的先进精神和事迹,有助于校园精神的提炼和传承。学校先进人物的事迹和精神能体现出学校的真实风貌,尤其是校长和教师需要做出表率。校长不仅是学校行政管理事务的决策者,也是学校的形象代表,更应当是全校师生中的精神领袖、伦理道德的楷模。举凡世界名校,校园杰出人物的精神都广为人们称颂,在学校内代代相传,有些还演化为学校校训、办学理念。这也适用于成人高校,以真实人物为榜样更能在心理上贴近学校师生,使之易于接受并深入人心。

(四)以制度建设促进文化建设

制度规则是保障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开展所必须的,但学校内制度规则的制定应当考虑更多人性因素,顾及师生需求和感受。恰当的制度并不是硬性限定师生应当做什么或怎么做而是能起到对人的价值标准进行引导的作用;有效的制度也不一定是严苛的制度,而是能赢得师生心理上认可的制度,能引导教师明确教师职责权限并在一定范围内允许教师自由履行其职责、行使其权利;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和学习习惯,为他们生活中遇到的是非对错之事提供评判的标准。不妨给学生和教职员工以参与规则或个人规范制定的权利,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道德、价值选择,看到他们个人的选择对校园共同生活质量的影响[7],以此增强他们对制度的认同感。

(五)不忘教育之根本,关心全体成员之成长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人高校的教育亦不例外,而现代教育经济价值的凸显时常让人们看待教育的眼光更加功利化从而忽视了教育的深刻本质。学校的教育活动应当重新重视教育人性关怀和人文情怀的发扬,注重帮助学生深化思想、开阔眼界,帮助他们理解幸福生活的真谛而不仅仅是获取一纸文凭而已。虽然成人高校内人员层次复杂(纵向上有专科、本科、研究生的教育;横向上有学历教育和各种非学历教育、培训)价值观念多样,但出于“人是可教的”前提假设,我们有理由相信关心的作用的相互的,进而学校对学习者和教育者的关怀都将在不同程度上被接受并形成一定的反馈循环,最终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和相互关心、感恩的文化氛围。

四、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展望

一些成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已有成效,也存在不少问题;还有一些成人高校则尚未对校园文化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毕竟我国的成人教育和成人高校建设整体起步较晚,并且成人高等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加受到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如东部地区经济条件较好,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大,人民群众就有能力有意愿参与成人教育;欠发达地区则不然。而一所学校的文化是需要经过历史的磨炼、扬弃和积淀的,非一朝一夕所能铸就,许多成人高校尚未树立起明确的校园精神,学校的整体特色和人才规格也有待时间和社会的检验[8],校园文化建设任重道远而又不可懈怠。但随着成人教育事业的推进和完善、教育人员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校园文化建设路径将更成熟有效,校园文化氛围也会随之更加浓厚。

【参考文献】:

[1][8]肖勇.简论成人高等教育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4(11)57-58

[2][3]彭建胜.我国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缺失及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3)93-94

[4]蔡茂华,李敏,何文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11)52-53

[5]王冰.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分析和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8(5)

[6][7]唐克军,文小莉.美国高校的价值追求与校园文化建设[J].现代大学教育,2009(1)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