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审美情趣,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培养审美情趣,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夏治红

(云阳县路阳小学)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充满美的教育学科,它的每一个文字里都充满着美,也可以说语文是为了美才诞生的。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不仅仅要带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还要不断的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本文主要以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进而深入研究了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情趣;教学实践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素质教育逐渐引起社会的重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带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质。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一、紧扣语文教材,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习与成长有着重要影响,为此教师在开展校园语文教学活动时要为小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教育环境,以此来使学生在特定教育环境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接受语文知识的熏陶,感受语文的魅力。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做到紧扣语文教材,培养学生语文审美情趣。教师可以在教室里面为学生张贴一些名人画像,通过这些名人画像来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志向,鼓励他们不断前行;其次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在教室里面张贴一些自然风景画,以此来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语文教学比较充满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悟会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同时语文教学还能够有效地优化小学生能力发展和素质提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要注意紧密联系语文教材,以此来激发小学生的审美情趣。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教材里面的一些文章插画来带领学生感受语文意境之美,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材里面,一般都会有大量插画:比如在进行《月亮湾》教学时,我会让学生们先欣赏一下课本中的插画,从插画中欣赏到了什么,其次教师还可以在语文朗读中带领学生体味文字的魅力,感受文章的美。比如在进行《三亚落日》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位学生进行情感朗读,让其余的学生进行聆听,在聆听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不断地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孩子在朗读时朗读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二、联合写作活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作文教学活动能够有效的传播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训练他们的语文读写能力,陶冶学生的语文情操。因此它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教师在作文教材活动中培养学生审美情操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审美心理和审美志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使他们能够对世界产生美,感受到世界的美,进而才能更好的利用自己手中之笔去书写世界的美好,将世界的美好通过自己的手中之笔展现出来,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要善于联合语文写作教学活动,在语文写作教学活动中不断的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其自身的审美心理还尚未完全成熟,还处于尚未稳定的阶段,这时他们的审美意象比较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在进行作文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美好的事物,我会带着学生出去观察生活,看看生活中有什么充满乐趣的地方可以当做素材,以此来不断地带领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培养审美情趣,例如利用周围一些乐于助人的好人事迹来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三、带领生活探索,升华学生审美情趣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在生活中不断的探索和发现美。在古代,总是会有一些文豪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进而将这些美转化为语文文字的美。其次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向往,使他们愿意自主的走出语文教学课堂,深入自然,感受自然所特有的美,进而不断地在大自然的熏陶下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要善于带领学生深入自然、感受自然,进而不断的在大自然中升华学生的审美情趣。我每到春天和秋天都会举行春游和秋游,带着孩子走进自然,不断去探索自然中的美,接受自然世界美的熏陶;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适当的鼓励学生家长在假期里面带着学生去旅行,去探索自然,进而不断的在自然中发现美,更好的将语文课堂上面所学习到的语文知识与自然风光相结合,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理解语文知识,进而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情趣,优化小学语文教学。首先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要注意紧密联系语文教材,以此来激发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其次教师还要善于联合语文写作教学活动,在语文写作教学活动中不断的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最后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要善于带领学生深入自然、感受自然,在大自然中不断地升华学生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陈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情趣[J].神州,2018,(18):196.

[2]郭姗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审美教育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2):4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