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研究型”学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2

建设“研究型”学校

文廷俊

文廷俊

摘要:建设“研究型”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良好的学习研究的气氛,进而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文就如何建设“研究型”学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研究型”学校;建设;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文廷俊,任教于甘肃省渭源县会川中学。

研究型学校是指通过培养教师的自主研究和团体研究学生、教材、教学方法等的能力,形成学校的良好学习研究的气氛,进而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实现教育的共同愿望而创造性工作的学校。研究型学校根据知识经济的社会特征,提出了创造“成功文化”,与传统的学校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在研究型学校中,每个教师充分理解并认同学校的发展目标,全心全意为学校的发展做出奉献。并把学习和研究作为生存和工作的方式,作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工作的同时,不断吸收新技术和新知识。通过坚持不断的研究学习,创造自我,发展自我,致力于人才的培养和质量的提高。而学校组织的主体是教师,造就一个研究型、创造型的教师团队,是建构研究型学校的关键。

研究型学校建设是通过学校的“研究型组织”来实施的。笔者认为,一所研究型学校的建设,学校领导者首先应当是学习研究的带动者。领导者不仅在学习中可以拓展思维,为学校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而且对于师生员工也是一种示范的学习模式,能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效果。其次是整体学校组织的学习有助于团队学习和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氛围。再次是教职员工的相互学习。通过合作学习、交流互动,实现资源共享。第四是教师个体的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拓宽知识的面,挖掘知识的度,提高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第五是学生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功能的最本质体现,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学习思维习惯的培养、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将研究型组织的理念运用于学校的特色办学,应着重从四个方面考虑:

一、管理团队

学校管理者从校长、各处室主任到教研、年级组长,应从教育教学管理者、组织者转型为研究者、探索者、沟通者的角色,促进学校领导班子的教学研究能力。我们坚持每周一次的领导学习制度。坚持每周一次的全校教职工学习制度,通过制定每周工作计划,总结每周的周工作得失,在交流中学习,在沟通中相互帮助、提高。中层以上领导坚持每周听课制度(每周至少一节)。中层以上领导坚持参与本学科每周的教研活动,做到深入了解教情、学情。

此外,还利用“走出去”、“请进来”及各种形式的报告会、专题研讨会等形式,不断摩擦出新的思想火花。

二、教师团队

教师首先是专业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者。通过学习,拓宽知识面,加深对自身专业及相关学科的钻研并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其次,教师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第三是教师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尤其是本学科知识和校本研训能力。第四是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善于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善于自我学习反思、自我教育和教学反思。我们倡导各学科教师要合作研究学生、教材、教学方法等,形成集体智慧使学生受益。教师通过教研组、年级组的合作研究和学习,不断提高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开展学法指导,加强对学生的人格培养、自主研究能力的培养等。

具体做法是:全员完成每年举行的教师继续教育任务,力争达标率为100%;教研组每周一个下午坚持本学科及有关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十年教龄以上的教师参加学校每年组织的全校性示范课活动;五年教龄以上的教师参加学校每年组织的全校性赛讲课活动;四年教龄以下的教师过好“三关”:即新教师的“汇报课”、基本功训练课程及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基础知识和应用;五年以下的教师要“拜师”,向本学科五年教龄以上教师学艺,实行“传帮带”、“师徒结对”等活动;每个学科的教研组都要承担一个市级以上的科研课题,确保人人参与,学科教研组要进行校本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每学年要开发至少一种校本课程;鼓励教师专业深造、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聘请专家学者来校举行专题讲座等;教师每天要做到“八个一”的要求,即:学习一点,设计一点,研究一点,记录一点,体会一点,总结一点,改变一点,提高一点。把学习研究当作工作的乐趣,树立起“工作即研究,研究即工作”的理念,使多数教师做到“六个一”的要求,即一书、一卡、一笔记、一随笔、一论坛、一信息库。

三、学生群体

学生应当是教师或知识的主要接受者,应当具备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成为善于学习、善于反思、善于总结提高的知识和能力的共同拥有者。在班级教学中,倡导教师创设灵活、生动、开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互助合作学习,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研究学习,不仅研究教材,研究学习方法,还要研究整个中学阶段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水平。

在学习研究型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做好如下工作:

1.学习习惯的培养。针对课堂教学,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堂提问——课后练习的学习习惯;针对课余活动,让学生养成活动有主题、有项目,在活动中学习思考的习惯;针对家庭学习,让学生养成敢于做父母的家庭教师,善于同父母研究学业的好习惯;针对社区学习,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新生事物和存在问题,善于写研究报告或学习心得的习惯。

2.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的培养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

3.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方法。要进行大面积的师生互动对话,学生小组讨论式的学习尝试,并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谈话式学习的学法实验及主题班会、主题式课外活动等,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状态下,无意识地唤醒自己的学习情趣。学校要鼓励成立“社团中心”,让学生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同时,可利用班级“图书角”,学生精选食粮,实现资源共享,随时学习。

四、学校环境

校园环境对师生的熏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可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二是可以提示警醒;三是可以促进学习。因此,学校要加快步伐挖掘本学校的文化沉淀,加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内部环境上,使学生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使追求理想应成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文化。在外部环境上,要不断拓展教育的视野,以更加开放的思路办学,把社会与学生家长联系起来,积极利用社区资源,鼓励家长参与到建设研究型学校的活动中来。要逐步认识到:净化、亮化、美化校园,让校园有直观的文化印象。

1.创设“展版文化”。诸如“国学知识”、“体育知识”、“科技天地”、“军事大观”等,成为学校墙壁文化的主要内容。

2.创办“文化艺术长廊”。用师生的文化艺术作品,如书法、绘画、摄影等作品,装点校园。

3.创建班级文化,发展标语文化。改变过去说教式的口号,把标语作为滋润师生心灵的雨露阳光,使之潜在地发挥作用。

4.美化师生活动场所,包括办公室、教室、宿舍、食堂,及至卫生间,突显出人文教育的特色。利用校报、校园广播站、板报等,指导学生开展有声有色的文化活动,增强校园的文化氛围。利用纪念日,开展主题文化活动,进行校园歌曲、诗歌朗诵、书法(含钢笔字)、绘画、手工制作等各项竞赛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学中动,在动中学,身心得到愉悦。用优秀的文化激励师生形成自主学习研究、终身学习研究的意识,借助多样化的校园活动全方位丰富师生的文化内涵,自主学习、团队学习、持续学习蔚然成风。

在校园外部环境上,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成立“家长帮教委员会”,同社会福利院、社区建立帮扶机制,利用节假日,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此外,还要与其他不同类别的学校建立长期的合作交流关系,相互学习,共享资源。

研究型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但是笔者认为,这个过程离不开对以上四个环节的工作落实,只要落实了这四个环节的工作,研究型学校就能够建设起来。

参考文献:

[1]邬涵辉.创建学习型社会刍议——关于学习型学校的理性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S2).

[2]张斌.创建学习型教育系统组织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4(4).

作者单位:甘肃省渭源县会川中学

邮政编码:748201

Constructing“Research-oriented”Schools

WENTingjun

Abstract:Theobjectiveofconstructing“research-oriented”schoolsistodevelopgood

learningresearchatmosphereandbringteachers’innovativethinkingabilityintofull

play.Thispaperanalyzeshowtoconstruct“research-oriented”schools.

Keywords:“research-oriented”schools;construction;campus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