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淑明山东省平度市第九中学266700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直观、现象新奇等特点而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容易使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前提和条件。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能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的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课堂中的化学实验教学应该抓住如下几个基本方面。
一、增强课堂实验的趣味性
化学实验作为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我国以往的高中化学实验在内容上过分强调规范的操作,造成化学实验没有充分发挥其趣味性功能。例如,讲《铁和铁的化合物》这一节时可以利用“喷雾作画”趣味实验作为引入,即用毛笔分别蘸取硫氰化钾溶液、亚铁氰化钾溶液、铁氰化钾浓溶液、苯酚浓溶液在白纸上绘画,然后将纸晾干,钉在木架上,再用装有FeCl3溶液的喷雾器在绘有图画的白纸上喷上FeCl3溶液;在进行《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中,可以先做一番茄电池音乐贺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盐类的水解时,课前先用滤纸剪好一朵白色的“桃花”,并准备好醋酸钠溶液、氯化铵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等。上课时,先在“桃花”上喷上一点清水(无色酚酞),由于滤纸吸水性良好,“清水”很快就均匀分布在“桃花”上,然后再喷少量无色醋酸钠溶液,结果“桃花”瞬间变红,可是,当又在“桃花”上喷洒氯化铵后,“桃花”又神奇地变白了。这一演示实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究盐类的水解的求知欲望。
二、加强课堂实验的探究与合作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探究的原动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可有效避免学生只对仪器的形状感兴趣,或只观察到实验的表面现象的问题。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导到实验操作的规范化及对实验原理和现象的全面思考上来。例如,在讲Na2O2的性质时可以先做“滴水生火”实验,当学生学习兴趣被调动后,可以设置两个问题:①棉花为什么会燃烧?②棉花为什么会燃烧得更旺?让学生大胆猜测,当学生回答Na2O2与H2O反应放热达到了棉花的着火点,棉花燃烧得更旺是因为有O2放出时,继续设置问题: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Na2O2与H2O反应放热且有O2放出?学生探究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起来了,此时及时进行分组讨论可得出结果:在一试管中装少量的Na2O2,滴入少量的蒸馏水,用一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有O2放出,用手摸试管烫手则证明反应放热。如果教师就这样对学生进行分组,放手让学生做实验,课堂上秩序肯定很混乱:①有的同学水已加了,但木条并没有烧好,弄得手忙脚乱;②有的同学将带火星木条只是刚刚伸入试管口,观察不到木条复燃的现象;③有的同学将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快与Na2O2固体接触,听到了爆炸声,非常危险;④有的同学忙得手足无措,但有的同学闲得无事,因此教师必须在学生做实验前进行指导:①加一滴管水;②带火星的木条应从试管口逐渐往下伸直至看到木条复燃;③此实验靠一个人完成是不容易的,因此同学之间应加强合作,一位同学点燃酒精灯将木条点燃后,另一同学往试管中迅速加一滴管水,再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一位同学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这样将实验内容和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去大胆地创新和思考,把学生导入科学探索的新起点、新境界、新高度,让他们亲历其境,刻苦努力地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猎取新成果,使其有较强的知识迁移、创新探究能力,并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课堂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三、确保课堂实验的安全性
许多教师往往只注重实验的直观性,而忽视了实验的安全性。其实高中化学有很多实验具有危险性。比如有的教师在检验Na2O2与H2O反应有O2放出时,为了更好地观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用扫帚杆代替木条,的确带火星扫帚杆很容易复燃,但燃烧后的扫帚杆也很容易掉到了试管中,结果听到了强烈的爆炸声,上课时引起学生恐慌。再比如,在讲《硅和二氧化硅》时,为了加深理解Si与NaOH的反应,我补充了该实验,自认为硅比较稳定,与NaOH的反应不会太剧烈,因此开始时取用一药匙Si粉与NaOH反应,发现不加热根本不反应,于是加热至沸腾后撤离酒精灯,但没想到此后反应越来越剧烈,液体迅速冲出试管,十分危险。学生要求我再做一次,这一次我将Si粉与NaOH的量取得少一些,加热时间短一些,反应虽十分剧烈,但没有液体冲出试管,为了证明有什么气体放出,于是收集一试管气体进行验纯,结果发现收集的气体总是不纯,因此不敢点燃气体确认是H2,后来有教师指出如果将气体通入到肥皂水中产生气泡,然后点燃气泡,既检验了H2又排除了直接点燃H2带来的危险。
四、尊重课堂实验现象的真实性
高中的许多实验现象并不一定与课本描述的现象一致,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有一颗求真求实的心灵。例如,学生做“乙醛滴进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的实验,按理应当出现砖红色沉淀,但有的学生却得到深棕色乃至黑色的沉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强调学生据实填答沉淀颜色,并通过讨论分析原因:有的是滴加乙醛用量不足,有的是加乙醛没有摇匀,加热过猛造成乙醛挥发,结果氢氧化铜过量,稍高温度时便分解成黑色氧化铜,混杂在其中,掩盖了氧化亚铜的砖红色。于是学生从分析原因中得到了思维训练,也提高了对反应物适当用量和控制条件对实验成败影响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