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济
〔摘要〕教师的工作既单调、又复杂,易于产生职业倦怠。教师要让自己在经年累月的教学实践中切实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实践的反思者,进而在改造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增添专业素养,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职业的幸福。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理想实践学习反思职业幸福
北师大教育学院教授肖川曾说过“如何营造幸福人生,如何促进专业成长,是教师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是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努力去探索的主题。”作为教师,无论是你选择了教育,还是教育选择了你,既然已行走在教育之路上,就无法回避这两个问题。其实,教师的幸福人生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如果一个教师专业素养比较高,工作业绩突出、甚至是有所建树,就容易获得学生喜爱、家长满意、领导信赖、同行佩服。他在工作中就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就更易于感受到工作的乐趣、生活的幸福。相反,则会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是如履薄冰,陷于职业倦怠的漩涡。汪国真诗中说到:“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那么如何通过提高教师的思维品质,增添教师的专业内涵,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其在既单调、又复杂的教学工作中赢得成就感、谋求职业幸福呢?
1在理想中起航
理想是对未来的一种有可能实现的想象,它不一定能够全部变为现实,也不一定立即变为现实,但它却能给人以不懈奋斗的力量。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过:“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有理想、有目标,才会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会不断挑战自我、发展自我。有一个故事讲到:三个砌砖的工人正在工作,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他们中一个说“砌砖”,一个说是“赚工资”,而第三个自豪地说“我正在创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正是有了这个远大的理想,后来第三个人成了著名的建筑工程师(亦说第三个人成了其它两位的老板),另二位则一生默默无闻。这只是一个故事,但能给我们一个启示:作为教师,把教书不能仅当作职业,更要当作专业,并作为事业,唯此,方有可能成为名师。倡导淡泊名利,不是不要名利,是不要过分奢望、不唯追逐名利,名与利的多寡也是个人价值的体现,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能力体现,一个人的成长目标既是终极意义,又是过程,更是工作、生活的不竭动力。
2在实践中历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所在;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萌发的园地。”追求教师专业成长的实效,应着力于课堂。课堂是教师成长的基地,离开课堂,教师的成长将会一事无成。虽然课堂给所有教师的机会都是同等的,可有的教师在课堂里得到锻炼、成长,而有的教师在课堂里却没有多少感受,以至影响职业热情与创造力。教师应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历经磨炼,去提高思维品质、增添专业内涵,促进专业发展呢。
2.1要持久磨炼于常态课。课堂教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单调,极易造成教师创造激情的退化,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潜下心来自觉地、持久地打造自己的高效课堂,在历练中取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与素材,为自己的专业成长进行量的积累。名师于漪说过:“我当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我上了一辈子课,上了一辈子令人遗憾的课。”
2.2要反复打磨于公开课(含观摩课、研究课、比赛课)。公开课对教师成长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许多教师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经验的几十次重复,不加思考地上一年、乃至几年的课,不如扎扎实实地上好一堂公开课。一节课的反复打磨,能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行为进行深度思考、走进课堂教学的深处,教师正是在公开课的洗礼中成长起来。蔡林森校长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把河南永威教育集团打造成功,其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通过赛课来加速教师的成长与成熟。
此外,要善于借鉴同伴的课堂。认真对待听课、评课,以审慎的目光去捕捉他人课堂的异常点,去甄别他人课堂的得与失。欣赏或挑剔别人的课堂,也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成长。于漪说过:“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的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己才有驱动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3在学习中升华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漫长的心灵之旅,而这个旅程是从阅读开始的。南京师大附属中学特级教师王栋生说过“如果不读一些书,我不知道早晨起来该干什么,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教师要把阅读变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习惯。有的教师工作若干年后,专业水平难以突破、徘徊于既有的水平,失去了向上的要求和力量,其原因往往是理论功底薄弱,理论思维匮乏,难以从经验层面走到思想层面。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余慧娟曾说过“中国的教师擅长积累经验,但不擅长于提升经验,这是理论思维的缺失。擅长传播经验,但不擅长于传播理论,这是理论意识的淡漠。越是走向教育的深处,越能感到,理论素养的短板,已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乃至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教师通过读书,在与大师对话、与经典为友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教师善教,缘于善学,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才能使自己课堂常教常新、永远流淌着时代的春水。要使学习成为教师的终生伴侣,就必须从思想上摒弃不愿学习与不能学习两个障碍。
年轻教师接受新理念、吸取新教法,有利于迅速成长,是一条捷径,也易于被接受、践行。而一些中老年教师,因为有成功的过去、有成熟的经验,不学习新知识,不改进旧教法也能暂时应对常规课堂,往往不愿充电学习。很显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们的年龄在增大,曾经的成功经验已不能完全适用,与学生在心理认同、情感联系,以及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一般来说教师在30岁后开始走向成熟并逐渐步入职业生涯的黄金期,45岁后无论是工作的热情,还是专业发展的势头都易于有所减弱,特别是“知天命”后,很多教师往往懈怠于学习与思考。而教师的工作是智能型(经验型是时间越长、越熟练、越能灵活驾驭、处理问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及社会上最复杂、最活跃的群体———青少年,否则难以受到学生欢迎。教师的思维品质、专业素养如不能与时俱进,即使是名师,身上的光环也会渐渐褪色,甚至变得苍白。
教师的工作,可谓劳神又劳力,教学任务重,工作压力大,易于感到太累、太忙。有人做了一个实验,先把一块鹅卵石放在罐里,然后放上碎石子、砂子,最后,在看似已经不能再装东西的罐里倒进了许多水。在这个实验中,如果不把鹅卵石先放进去,也许以后永远没有机会把它再放进去了。教师要学会“弹钢琴”,安排好工作节奏,挤出时间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书中自有“黄金屋”、自有“颜如玉”,一些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往往会不知不觉地渗透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起到“润物无声”之效。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中写道:“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
4在反思中感悟
4.1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①是教学研究成果检验与应用的需要。教学理论成果只有根植于课堂,才能显示其强大的力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益。“教师即研究者”运动的积极倡导者藤豪斯谈到:“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改进教学,或如何能满足课程规划。”②是教师成长的阶梯。教师的教学研究即教学总结,是一种提取,也是一种展开。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常常得到一些思想的灵光、思维的“碎片”,萌生一些新的教学观点。如果将这些观点概括为指导教学的新准则,就需要教师进行思路的整理,并能大胆尝试,从而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③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的有效路径。只有善于思考的老师,懂得不断审视、完善自己的老师,才是一位智慧的老师。余慧娟曾说过“如果说,从前,我们只是做一个教书匠,拷贝别人的经验就足矣;那么今天,要做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教师,做一个追求教育质量又追求职业幸福的教师,我们就必须直面教育教学理论,走到科学研究的轨道上来。”
“教师即研究者”是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教师要想获得持续性发展,就需要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进,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习惯。
4.2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北京四中李明赞老师在《我的历史教育思想》中写道:“教学是经年累月的教与学,无心者岁月流逝,自得其乐;有心者辍零碎为整体,积点滴成文秀,自成一番事业。”(《中史参》2008、7)。教师长期工作于教学一线,占有十分鲜活、丰富的教学素材,只要带着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走进课堂,带着研究的心态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教学中做一名“有心人”,进行教研并不难。①进行教学反思:反思的内容应着重关注教学过程中的亮点(闪光点)、污点(失败处)、疑点(有待理清方面)等处。每一位教师在他的课堂上,甚至是每一节课的处理过程中,常会有一种“爽”的感觉,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有时,自己对某部分内容作了精心安排、教学设计别具匠心,却没有出现理想的效应。这些原生态课堂的“点”多是感性的、零碎的、有待于进一步验证的,教师应该把这些及时记录下来,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剖析,学会运用理性的容器进行加工整理,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从而促进教学行为的自我改造和重塑。李镇西说过,反思型教师,不仅在思考,更在读、写。反思的形式常有教学叙事、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日志、教后记、网络博客等。教师要成为思考中的行动者,行动中的思考者,成为“反思性的实践家”。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30年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是坚持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坚持写反思,必定有收获。如果有了平时教学反思的积累,写出几篇教研论文,也是水到渠成的事。②进行课题研究:著名情境教学专家李吉林说过“要进入新的高地,不搞科研是不行的。要有课题研究,课题会带动你把学科拓展开来,提高理论素养,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更具有科学性”。
做任何事有意与无意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教师应该学会用敏锐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去观察、发现、解决问题。当然,问题不能仅停留在解决的层面上,而要把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上升到理性化的高度进行总结,并进一步拓展延伸,形成专题实验与研究。问题就是课题,对策就是研究,收获就是成果,这是一线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以课堂为阵地,以问题为纽带,以课题为抓手,把教学和教科研紧密地结合起来,是提高教师的思维品质、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重要途径。
教学是教师的中心任务,但提升需要理论指导、需要不断总结,也即读书和反思。学而不思、教而不研难有教学效果,以研促教,以教改、教研来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学改革的方向。读书、实践、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大基石。教师要切实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实践的反思者,在改造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品质得以提升,专业内涵得以增添,进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职业的幸福。
作者单位:安徽省无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