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艳(云南省楚雄州广通医院内科云南楚雄651225)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护理生活指导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1-0263-01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的常见心血管病,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血压增高的危险因素逐年增多。近年来,高血压已成为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良好的心理护理及科学生活方式对高血压防治起着重要意义。
高血压是中老年常见的代谢失常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子。也是造成偏瘫、心力衰竭、脑梗塞、脑出血、肾衰竭的重要原因,超重肥胖,过量饮酒和膳食高盐是高血压的三大危险因素,发病年龄呈低龄化趋势、并发症出现早、知晓率低、重视程度不够、防治认识存在误区,使得高血压患者逐年增多,良好的心理护理及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高血压防治起着重要意义。
1高血压的心理护理
血压与情绪的关系极为密切,兴奋过度、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精神紧张,睡眠不足等都会使交感神经紧张,分泌的激素增加,从而使血管持续收缩而引发血压上升,尤其高血压者更为明显,可出现头晕、耳鸣、眼花、健忘、失眠、烦闷、乏力、四肢麻木、心悸等症状。反复受到不良刺激可使血压居高不下,极易诱发脑出血或冠心病猝死。因此,平时应讲究心理平衡,提高自控能力,避免过度的喜、怒、哀、乐,保持心情宽松平静,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培养适当的兴趣爱好,如下棋、看书、书法、绘画、种花、养鸟等等。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谈笑风生心胸阔,宽厚待人朋友多,苦中求乐笑呵呵。
2科学的生活方式
高血压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没有疫苗可以预防高血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预防。按照人体的生理卫生、节律及生物钟效应,安排好工作、学习及生活。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做到生活规律,起居有常,有劳有逸,经常运动,饮食有节,粗细多样,低盐少脂,防止肥胖,戒烟限酒,长寿健康。
2.1饮食指导
2.1.1合理膳食1.减少食盐摄入量:限制食盐的摄入量首先要吃得淡些,同时还应限量,可以用市售的小汤匙来帮助定量,高血压病患者每天援入盐量应少于5g(每天小汤匙约半匙),尤其对盐敏感的患者效果更好,可以根据家族吃饭的人口数,估计并控制每天做菜用食盐的总量。
2.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尤其是深绿叶菜和颜色红黄的菜蔬水果,达到每天400-500克,以补充钾和钙。
3.限制脂肪摄入量,少吃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糕点和甜食,尤其是已经超重肥胖的人,避免吃肥肉和动物油脂,避免吃煎炸的食物和含糖及奶油高的糕点,以控制摄入过多的能量。
2.2减肥、控制体重
节制饮食,减少每天摄入的总热量,增加体力活动,包括快走、慢跑、游泳等。
2.3戒烟
烟中含有尼古丁,能刺激心脏使心跳加快,并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因烟酒可使血压升高,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过量饮酒患者高血压危险性增加70%~90%,每日饮酒量应限制在10g之内。
2.4限制饮酒
大量饮酒,尤其是烈性酒,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如果没有饮酒习惯的最好不饮,经常饮酒者要限量,首先,要每天不超过一两白酒,以后最好逐步减少。
3合理进行有氧运动
体力锻炼并不一定要抽出很长的时间,关键是要有增加体力活动的意识。现代的观点认为中等度的体力活动即可,即每天消耗100到200大卡的热量;而且多次短时间体力运动的效果可以叠加。如果工作忙时间少,也可以有意识地将体力活动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例如快速步行或部分步行上班,登楼梯代替乘电梯,自己动手做较重的家务,静坐工作的间隙适当活动四肢,节假日外出远足,登山等。有氧运动时,心率和呼吸加快,身体代谢水平增高,对氧的需求量增加,但机体有能力提供相应增多的氧气供应,可以减肥、降血脂和控制糖尿病,全面改善健康状况,体重的控制又促进了血压的下降,因而步入了良性循环。有氧运动的方式有:散步、慢跑、气功、太极拳、游泳等。
4遵从医嘱,选用适当的降压药物治疗
服药要规律,不要随便停药,否则易引起血压波动,加重血管损害;血压不要降得过低,以免造成脑缺血。迄今为止尚无彻底治愈原发性高血压的良方妙药,众多的降压药只能控制血压,一旦停服,血压会再次升高,因此高血压的治疗必须持之以恒,要有服数年乃至数十年药的思想准备
合理选择非药物治疗。如果通过3~6个月的非药物治疗血压控制良好,可继续维持。假如无效的话,则应改用降压药物治疗,不能因为年轻或无明显症状而不用药。坚持服用药物。一旦服用降压药,就应每天坚持用药,要坚持半年至一年后再请专科医生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决定是否调整用药。
总之,高血压的预防,贵在坚持,只有养成习惯,持之以恒,才能有效的预防高血压,真正收到“防大于治”,事半功倍的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国伏,陈孟勤,周北凡等.我国高血压病研究的主要成就,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9,27:248—249.
[2]陶寿淇,我国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近年演变趋势,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9,27:246—247.
[3]夏云峰.高血压病防治与用药.金盾出版社.20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