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业军广西贵港市港南中学537100
摘要:遗传的基本规律是高中生物学科的核心考点,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对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判断遗传方式、推导基因型、找准范围进行概率计算这三步,可以解决遗传规律相关的类型题。
关键词:判推找遗传规律
遗传的基本规律考题是高中生物学科的核心考点,也是在理科综合卷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考题,在现行的高中课程标准及高考考试大纲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通过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来达到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提高科学方法在学习及今后生活工作中的运用思路?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用“判、推、找”这三个字,理清了学习遗传基本规律的一般思路。
一、判,即判断遗传方式。遗传方式包括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的位置。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有两种方法:概念和性状分离的原理。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隐而未现的另一种性状叫隐性性状。如纯合豌豆的高茎与矮茎植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植株只表现为高茎,则说明高茎对矮茎为显性性状。在杂种后代中显出不同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就叫作性状分离,分离出来的就是隐性性状。如上面的子一代高茎植株进行自交,后代有高茎与矮茎植株,那么矮茎就是隐性性状。我在教学中用如下例子说明:甲与乙为一对相对性状,如果甲×乙后代全部为甲,则甲为显性性状,乙为隐性性状;如果甲×甲后代有甲也有乙,则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分离出来的乙为隐性性状。
基因的位置分为细胞质基因与细胞核基因。判断方法常用正反交法,观察后代相关的表现型与性别的关系及比例。如果是细胞质基因控制的性状,则为母系遗传,即母亲“患病”,后代全“患病”,母亲正常,后代全正常。细胞核基因在染色体上,分为常染色体、X染色体、Y染色体以及X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问题。主要是通过后代相关的表现型与性别的关系进行区分。
二、推,即推理基因型。即利用遗传图解或遗传图谱,从隐性个体出发,通过配子来源推理相关个体的基因型。表现型是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生理及形态特征,容易看得到、摸得着,所以常是题目给出的信息;而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微观的分子,“看不见,摸不着”,所以要通过推理才能得到。这一内容的考查体现了生物学科是理科的学科特点,理科学生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更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遗传图解的书写,通常包括四要素:文字、字母、符号和比例。文字是指亲代和子代的表现型,通常情况下,题目会给出亲本的表现型;字母是指有关的基因型;符号是亲代、子代、亲代与子代的联系以及交配符号;比例包括子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比例。遗传图谱是人类遗传病常见的类型图,通常用圆圈方框表示。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是利用分别分析法、填空法、配子法以及数量关系进行推理,学生比较容易运用。
三、找,即找准范围,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概率计算是遗传规律题常考的类型题,也是非常容易丢分的地方,错因主要是没有准确找到计算的范围。比如杂合子(Aa)自交后代显性与隐性的比例为3∶1,杂合子在子代中所占的比例为1/2,而在显性个体中所占的比例则是2/3,这是学生最容易丢分的地方。前者是在子代这个范围内考虑,而后者是在显性个体中进行计算的,题目往往会给出表现型,学生没有注意这点而出现错误的计算。
不管题目信息如何,只能按照“判→推→找”的顺序去做,才能解决遗传相关的问题,而不能直接计算概率。
例:下图所示的遗传系谱图中,2号个体无甲病致病基因。1号和2号所生的第一个孩子表现正常的几率为()。
A.1/3B.2/9C.2/3D.1/4
分析:要计算1号与2号个体后代表现正常(无甲乙两种病)的概率,就得先推出他们的基因型;而要推出基因型,前提是判断出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①判。对于甲病来说,左边的双亲都没有甲病,生出了一个患病的女儿,符合“无中生有,生女患病”,所以控制甲病的基因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基因;对于乙病来说,右边的双亲都有乙病,生出了一个正常的女儿,符合“有中生无,生女正常”,所以控制乙病的基因为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②推。第二代的左边的女儿是甲的患者,为隐性个体,基因型为aabb,而双亲均正常,这四个隐性基因分别来自双亲,所以,双亲的基因型均为Aabb;依据基因的分离定律可知,1号的基因型为AAbb、Aabb。同理,第二代最右边的女儿为隐性,基因型为A_bb,她的双亲均为显性,则双亲的基因型均为A_Bb,依据题干信息及以上分析,可以推出2号的基因型为AABB、AABb。③找范围。由于2号个体无甲病基因,所以1号与2号的后代不会有甲病,这就将问题定在乙病这个范围内,而只有当2号个体基因型为Bb时后代才有正常情况,而2号的表现型为患乙病,所以在有乙病的范围内进行考虑分析[bb×Bb→(×)bb],所以,正确答案是选A。如果问第二个、第三个,结果是一样的算法。如果第一个孩子是正常的,那么就可以确定2号个体的基因型为Bb,则算法有区别。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刘党娟陕西省武功县贞元镇马凤台小学712200
摘要: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正积极倡导实施教学改革。小学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重要途径。如何通过广泛而有序的阅读获取、筛选信息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应该引起人们的不断重视。
关键词:新课标阅读语文
一、新课标对小学阅读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在阅读教学中,要体验什么、探究什么,“课程目标”中有具体的体现。一是培养阅读能力,即“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二是培养认识能力,即“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三是充实文化底蕴,即“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四是培养崇高情感,培育“爱国主义情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五是形成优秀品质,即有“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又有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想方法”。课标明确指出,上述任务的完成,要“注重情感体验”,要进行“探究性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不仅承载着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使命,更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批判性、创造性的过程。这次课程改革,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提倡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二、引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讨
1.利用情境,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学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以提高准确把握重点字词的能力。真正了解课文“写什么”是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比如设计《乌鸦喝水》一课的教案时,课前可以先制作一个乌鸦的模型,准备一个瓶子和水,另外可以准备一些石子。这些教具的准备是为了给学生演示乌鸦喝水的过程,在演示的同时可以提出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让学生在课文中找答案并把它朗读出来。下堂课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讲乌鸦喝水的故事或者类似的故事,让学生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的难题,自己是怎样解决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提问,激发学生求知愿望
在小学生阅读教学中,在学生不能完全自学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引导有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引导主要又是靠提问来体现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具有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儿童此时的思维主要是依赖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关系来进行,并不主要依靠对事物的内化本质或关系的理解,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此时,老师承担的主要功能就是将教学的重点、难点、较为抽象的知识点等化为一个个孩子容易理解的问题,孩子思考了、回答了这些问题,目标也就达到了。低年级应着重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提问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达到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积极地反馈,对不敢提问的学生可通过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敢于提问。
3.重视朗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让学生通过朗读实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又是积累词语、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因此,如何提高朗读质量,必须重视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地位,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加强朗读指导,明确朗读细则,搞好朗读评价,努力达到《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要求。小学生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就阅读教学来说,适合采用朗读、诵读以及背诵等方式。这一学段要求学生“会”朗读外,还要求学生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方法来贯穿整个教学,如师生范读、领读、轮读、开火车读、分角色读等。要以读为主线,重整体感悟,重语感的培养。读得多了,积累得多了,语感逐渐丰富了。
三、结语
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参考文献
[1]王宗海有效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熊梅王显才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