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素芳山东省平度市西关小学266700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决非自发的,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引导实现。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创新意识和创见行为,以便及时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学习。
关键词:创设环境训练展示真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决非自发的,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引导实现。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创新意识和创见行为,以便及时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学习。应该说,我们的学生身上蕴藏着无穷的创造潜能,但缺少自由创造的环境和契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但有其必要性,而且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
在教育过程中,和谐、宽容的人际关系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由此可见,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监督者。让学生觉得你理解他们,是他们的“大朋友”,才能乐于在你的面前发表他们的看法。思维活跃的小学生,他们往往有不同于常理的思维,他们社会经验、文化知识不丰富,极少会受思维定势影响,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架势。对于同样一个问题,他们的想法可能在大人眼中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还有点可笑,而这正也可能是一个科学发现的萌芽。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指出老师的错误,允许学生在某方面比老师做得好。教师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注意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必要形式。老师要善于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例如在学完《乌鸦喝水》一课时,我问:“你还能想出什么方法帮助乌鸦喝到水?”学生各抒己见:“把瓶子倾斜,用石头架住可以喝到水”“叼根麦秆当吸管用也能喝到水”“找根布条,一端浸入水中,一端搭在瓶口可以喝到水”……句句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另外教师对学生发表的不合自己意愿或者与教参背道而驰的观点,也不要急着予以批评或者否认,而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参与讨论,也许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我就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在上《草船借箭》时,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问:“老师,课文题目是不是应该改为《草船骗箭》,因为诸葛亮是用他的计谋将箭骗回来的。”其他学生听后哈哈大笑。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勇于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然后发动全班同学集体讨论,鼓励学生分析全文探究原因。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有“借”有“还”,暗示曹军自己造箭射自己,体会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深刻感受到“借”的贴切。
三、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在学习探究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导航人,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集体交流过程中,不在于寻求什么结论,而在于展示“我是怎样寻找这个结论”的过程,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留有一定的想象训练,或是在中间,或是在结尾。教师要吃透教材,善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展示自己思维的空间。学生的创造力往往就是在对课文空白的大胆想象和动人描述中逐渐形成的。
探索过程中每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都有表现出超越自我、超越别人的一种潜意识和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对学习过程出现差错的学生,以宽容、谅解、和蔼的态度对待,允许再“想一想”,即使是重复别人的正确答案,也给予肯定,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拓宽他们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
四、集思广益,合作实践出真知
实践出真知,“学以致用”,单纯灌进去的知识学问是没有多大用处的,真正可靠的学问都是从自身实践中得来的。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而且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课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见解。建立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激励机制。严密组织,加强管理,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发挥个人在小组学习中的潜力和管理运用能力。学习小组的骨干成员不但能把同学很好地组织在一起,还能把握讨论问题的方向,使大家各抒己见,积极参与,提高教学效率。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出来的,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要牢记:有两件事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是教会学生以何种方法获取知识,二是培养学生综合使用这些知识并不断创新的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只有师生共同配合,创新才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