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山东省青岛市崂山三中
【摘要】“自然分材教学”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式,重点解决在教学中因学生“自然分材”(听懂学会和未听懂未学会的)而产生的学生学习差异问题,在此基础上,适时给予学困生以“补读帮困”。本文就这种教学模式的构建依据以及具体课堂操作方法作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自然分材模式解析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0-0013-03
要搞教学,不研究教学模式,就好比要过河没有桥梁和渡船一样,难以到达彼岸。这是因为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缺少这个“中介”,教学理论将难以简约化、具体化、有序化,无法“融化”到教学实践中去;教学实践也难以概括化、抽象化、科学化,始终徘徊在经验的圈子里无法提高。
一、“自然分材教学”模式构建依据
1.实践依据
在现实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有一定数量的学困生,怎样使这程度不一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从整体上提高教育质量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不仅涉及教师的教育态度,而且关涉教育能力与技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曾采用“分层教学”、“走班制”和“重点班”等办法,但大多因为把学生人为的区分等级,造成学生较大的心理压力或课堂管理跟不上等问题而成效不甚明显。在遇到这些困难时,大多教师不得不回到加班加点的办法上去。这不仅使教师自己负担过重,而且学生也苦不堪言。事实上,这是一种效率极低的方法。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或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问题)并不十分清楚。因此,让师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再对症下药,把无用功或低效功降低到最小范围,成为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普遍期待。而自然分材教学恰恰顺应了这种期待,并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2.心理学依据
(1)感情与认知理论。从感情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需要,都想得到别人的尊重。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现实,给予不同的指导,容易激发学生的感激之情。这种感情往往内化为学习动力。众所周知,一般来说,学生具有三种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学生求知的欲望,如果学生经常获得成功,自我提高内驱力会得到强化。相反,如果学生学业上经常失败,他的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就会减弱甚至丧失。因为对于一个原本求上进的学生来说,学业上经常失败,他们就会产生越来越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受会使学生丧失自我提高的欲望,陷入一种自暴自弃的境况,更不用说想获得家长与教师的赞许了(附属内驱力)。相反,教师不但不嫌弃学困生,而且给他们实质性的帮助,这实际上使他们获得了附属内驱力。从学生感情与内驱力的角度考虑,自然分材教学让学生感到老师时时都在关心他们、同学也在帮助他们,他们对学习总是抱有希望。“有疑必问、有错必改;有问必答、有困必扶”是自然分材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2)两种场理论。心理学上往往把学生大致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两种学习类型。场独立型学习者对客观事物做出判断时,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与干扰,倾向于利用自己的内部资料,在抽象和分析水平上加工,进而对事物做出相对独立的判断。场依存型学习者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对环境因素有一定的依赖性,特别容易受权威人士的干扰和影响。场独立性强的学生一般偏爱自然学科,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以内在动机为主;场依存性强的学生一般偏爱社会学科,他们的学习更多的依靠外在反馈。这两种学习类型就决定了学生在学科学习上“普读生”与“补读生”的相互转换,即,有些学生在自然学科是“普读生”,学习较好,而在社会学科可能是“补读生”,需要“补读”;反之亦然。自然分材教学正是从学生的场依存性强弱出发,让掌握学习内容较快的学生先行一步,多学一些,让需要教师提供更多信息的学生通过“补读”克服困难。
3.教育学原理
(1)因材施教原理。因材施教是古已有之的教育思想。简言之,就是用不同的方法教育不同的学生。扩展开来,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与方法,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自然分材教学中“普读”与“补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是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2)反馈调控原理。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的传输过程,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运用反馈调控原理,不断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和教学目标进行比较;不断进行教学的反馈矫正。教学中的反馈调控特别强调及时性,认为及时地依据反馈信息做出相应的调节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手段。根据这一原理,自然分材教学不但设计了及时地“补读帮困”环节,还主张建立“问题跟踪档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
二、“自然分材教学”模型解析
“自然分材教学”的课堂实施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反思诊断——普读求是——补读帮困——总结建网——因人作业。下面就其基本操作方法逐一解析。
1.反思诊断
【目的】让学生复习前一节课所学知识,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扫除“障碍”,牵线搭桥,以保证学生具有学习新知识的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
【操作】导入新课后,学生先交换作业本互批作业,为方便学生把握,教师可直接出示答案。同学之间在互批的过程中,针对上次作业中的问题,相互点拨。之后,学生将作业中的错误记入《纠错册》和《跟踪记录册》。
【说明】反思诊断的内容可根据学科不同有所不同,但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就上一堂课留下的课外作业进行反思;②教师可根据上一堂课或上几堂课所学内容设置诊断补偿练习;③可根据上节课的学习重点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2.普读求是
【目的】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探求,获取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操作】必须明确的是,由于学科特点的不同,学习内容的不同,因而这一环节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与方法。但大致可由“读——议——释——思”四步骤来完成。①“读”就是“自学”。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自学提纲或编制“指导自学书”。学生凭借教师的“指导自学书”先自行学习教材。或圈点勾划或填空解答或查阅资料。总之,凡学生能自学解决的内容尽可能让学生自学解决。②“议”就是“互帮”。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通过小组互助的形式讨论解决。③“释”,即“释疑”。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自学与讨论中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重点地讲解,启发学生自解疑难。④“思”就是“反思”。反思的主要方式是学生通过完成教师针对学习内容所设置的练习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从而分出“普读生”(圆满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与“补读生”(没有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
【说明】①在这一过程中,凡学生能自学解决的应尽量让学生自学。②教师通过“指导自学书”解决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以防学生放任自流。③互助讨论要有相对稳定的互助群体和得力的负责人(小先生),并且有明确的互助讨论目标和具体的学习内容。④教师要介入学生的讨论,及时发现学生讨论中的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⑤教师的释疑要清晰恰切、要言不烦并富有启发性。
3.补读帮困
【目的】这是“自然分材教学”关键的一环。通过对前面教学内容的学习,必然会使学生产生自然分化,为使学生不致因知识缺漏而掉队,有必要及时帮助因分化而产生的“补读生”进行补读,以防止他们积重难返,避免他们由“补读生”变为差生。
【操作】在“普读求是”环节,通过练习分出了“普读生”与“补读生”。此时很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大部分学生为“补读生”,少数学生为“普读生”;第二种情况与第一种刚好相反。在第一种情况下,则需要集中“补读”,而“普读生”为当堂的“知者”,可安排他们学习更有挑战性的内容。第二种情况下,可进行分散“补读”,让“普读生”继续学习新的内容,而补读生可到黑板前与老师一起(或其他形式)研究疑难,进行补充性学习。
【说明】“普读生”与“补读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日为“普读生”来日可能会成为“补读生”;数学课上为“普读生”,英语课上可能为“补读生”。反之亦然。
4.总结建网
【目的】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把握学习重点,进而巩固学习内容。
【操作】总结建网的方法很多,可引导学生总结罗列知识要点,也可引导学生画出知识树,或引导学生列表填图。总之,以简捷清晰的形式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予以呈现,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
【说明】这一环节特别强调要学生“自主”建网,教师应避免越俎代庖。大量研究表明,只有自主建构的知识才能持久、深刻,没有经过自主建构的知识都是不牢固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主建网是学习中有效的方法之一。
5.因人作业
【目的】通过作业练习检验学习掌握的情况,诊断自己的学习问题,为下一步建立“问题档案”提供依据。
【操作】这一环节特别强调“因人”。可分为基本练习与拓展练习两种。一般学生只完成基本练习,学有余力者再完成拓展练习,基本练习以巩固知识为主,拓展练习则以形成能力为主。
【说明】“自然分材教学”特别注重因材施教,其作业设置中“因人”主要是要考虑给学生布置个性化作业,以适应不同层面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自然分材教学”模式运用的基本要求
“自然分材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把握以上几个主要环节之外,还有一些基本的要求。这些要求虽然没有在模式的各环节中体现出来,但也至关重要。我们把这些要求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坚持“三个始终”。
1.围绕“一个中心”
所谓“一个中心”即以“问题”为中心。“自然分材教学”的理论假设是教学,就是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发现学习问题进而如何通过一定的手段将这些问题解决,则成为“自然分材教学”的教学核心。在以上诸环节中,“反思诊断”通过作业互批发现上一堂课学习中的问题,然后将问题记录下来,以备后续进一步解决;“普读求是”通过当堂练习找出本堂学习中的问题,然后实施补读;接下来“因人作业”环节又为进一步了解学习问题作了铺垫。值得一提的是,“自然分材教学”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以“问题”为线索,实施“档案跟踪”。这里分学生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双重跟踪。前者即学生自己定期翻阅问题记录本,不断思考并纠正错误,直至能够将错误独立解决。后者则是教师通过收缴学生作业本,了解学生作业情况并建立“学生问题档案”,教师依据“学生问题档案”定期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总之,问题跟踪的目的在于督促学生有疑必究、有错必改,先消化再进食、不消化不进食或少进食,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学习上贪多求快、欲速不达的现象。
2.坚持“三个始终”
所谓“三个始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渗透“感情调节”;始终体现“知者加速”;始终贯穿“反馈矫正”。
(1)始终渗透“感情调节”。“自然分材教学”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情可生智,智能富情。前者表现在愉悦的心情下可以促进记忆与思维活动,后者则体现为勤用脑者多心情愉悦。通常情况下,学生的情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往往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更善于刻苦钻研,而厌学者则经常浅尝辄止。据此,“自然分材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情绪、情感、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因而主张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渗透感情调节,要求教师以良好的个人品质和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并从情感入手,解决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习兴趣不浓等学习上的诸多问题。力求通过建立师生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接受知识,增长智慧。
(2)始终体现“知者加速”。毫无疑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有些学生学得快,掌握得好;而有些学生学得慢,掌握得差。教师如果忽视这一点,而使全班一个进度,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就会让那些先学会的同学(我们称之为“知者”)在那里“陪坐”,这对他们是莫大的浪费。因此,“自然分材教学”特别强调要让通过“自然分材”暂时领先的“知者”,在掌握了当下学习内容的前提下继续前进,不坐等他人,使这部分同学多学精进。
在具体操作上,教师可为学生准备不同版本的两套习题册,一本用于教学,另一本用于“知者”自学。也可在每节课的课堂练习后面备选一组练习题,以供学会当下内容的“知者”选做。总之,要想方设法使这些学得快的同学始终有学习内容,而不让他们坐等他人,浪费时间。
(3)始终贯穿“反馈矫正”。反馈矫正是有效性教学的关键。“自然分材教学”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始终贯穿高密度的反馈矫正系统:教学开始前有前置反馈,通过反思诊断,了解上一堂课留下的疑难问题,发现不足,及时进行补偿性学习;授课过程中也要时时注意即时反馈,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矫正学习;授课结束后,要有检测达成度的延时反馈,然后查漏补缺,强化补救。这种多层次的反馈矫正系统,使教学活动成为可调控的动态过程,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既然是一种“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就具有一定的规定性,它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活动,规范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但我们在运用某一种教学模式时,不必恪守每一步、每一段、每一环,应该有变通、有跳跃、有取舍。有的可以强化、延长,甚至增加;有的则需要简化、缩短,甚至舍去,不必按部就班僵化地执行。在这里,模式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模式的发展性是绝对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局限于已构建的教学模式,要不断超越、不断完善,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达到“无模之模,乃为至模”的高超境界。
参考文献
1熊川武.理解教育论.科学教育出版社,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