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心理需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1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心理需求

王亚梅

甘肃省会宁县北关小学730799

摘要:伴随着我国内陆地区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农村年轻父母外出打工的需求,农村留守儿童逐渐形成了长期的隔代监护或单亲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等,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学习较为滞后,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表现出诸多不良心理问题。在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上,本文提出要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的教育模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教育平台。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习心理问题隔代(断代)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孔子《论语》中的《里仁》一章,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之说。这句话引申到我国西部农村的教育现状,就呈现出“孩子在,父母游”的现象。究其根源,是因为我国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由此产生了大量留守儿童现象。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他们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得不到满足。

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在长期的隔代监护或单亲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的情况下,慢慢造成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疏离,情感缺失,他们的学习滞后,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障碍、学习焦虑、性格偏差等方面。因留守而缺少家庭的亲情温暖,因父母的远离而丧失家庭教育的环境,这是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面临的困境。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性格上的缺陷。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老人们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起居饮食方面的关心,但是心理方面大多爱莫能助,在学习的辅导方面更为欠缺;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碍。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了爱的种子。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同龄孩子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爱抚。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上学、不愿意回家。

3.认知行为上的偏差。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情绪化。

4.影响学校及教师的教育管理。由于留守儿童大多是隔代教育,老人对孩子比较宠爱溺爱,采用一种“只要不出事,遵守学校纪律,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态度,放任这些孩子的行为,缺少与学校的配合教育。这就可能使儿童对学校产生消极情感,在学校环境中表现退缩,与老师、同学关系疏远,以及攻击性行为等,影响其学校及教师对其的教育管理,从而影响学生学业行为和成就,进而造成辍学、心理障碍等现象。

二、留守儿童学习、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1.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完善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家庭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完善家庭教育模式,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关键。父母和监护人要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并和祖辈监护人就孩子的教养方式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父母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从孩子健康成长的长远目标出发,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父母要加强同学校老师的联系,多与子女就读的学校老师联系,掌握孩子的动态。要利用网络、通讯等多渠道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注重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心理。

2.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建立留守儿童心理预防干预机制。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学校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时,要加大正面教育,加强法律、道德教育,开辟第二课堂,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把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纳入德育课,避免教育教学形式化,把正确的是非观引入其头脑中,使正气成为健康心理的支柱。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和跟踪管理档案,开展各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不能让留守儿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以弥补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监护的缺位。

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社会教育机制。留守儿童也是祖国的明天,要充分发挥社会机构的作用,扩大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建立留守家庭与社区的互动机制,帮助留守家庭教育、关爱孩子,共同搭建留守儿童关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