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0-20
/ 2

高中历史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岑美芳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

作者简介:岑美芳,任教于浙江省慈溪市观城中学。

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新课程三维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前两者,我们不妨套用俗语“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来形容,“知识”就像是所钓之鱼,“过程”就是钓鱼之法,那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因钓鱼而获得的精神与感悟,我们不妨以“授人以意”来作比喻,“意”即意境、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文试从“鱼”、“渔”、“意”三者的关系、地位以及“授意”之法进行论述,希望能够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推动新课改的发展。

一、“鱼”、“渔”、“意”三者的关系

“鱼”即“知识与能力”,主要是指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同时培养阅读、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渔”即“过程与方法”,指的是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意”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人生理想、人文主义精神、科学精神、世界意识等等,这是一个最包罗万象的概念。

这三者的关系,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当然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如果把三维目标比作一棵树,那么知识与能力就是树的根,过程与方法是树的主干和枝条,树叶和花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有了根基,就长不成一棵完整的树。没有了主干和枝条,就长不了树的叶子和花朵。没有了扎实的根基,没有了主干和枝条输送营养,就无法长出丰茂的树叶,无法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二、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到:“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人类支撑自己从生物堆里拔地而起,不仅仅是人类特有的脊柱,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人奔跑不及豹,魁梧难敌熊,飞翔比不上鸟,潜水远不如龟……而使人类成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惟有在生物界中独领风骚的思维。

《世界史纲》的作者韦尔斯曾经说:“整个人类的历史基本上就是一部思想(思维)的历史。”因此,在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同等重要、相辅相成的认知前提下,一般来说,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首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在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运用中,渗透在知识的掌握中,体现在师生的交流中,体现在师生合作中。三维目标的落实体现在真正把教育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放在学生人格的完善上!“二维”把人培养成学习的工具,“三维”把人培养成学习的主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根本!

学生学习鸦片战争,若干年后,他可能忘记鸦片战争的时间、具体过程,但不会忘记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屈辱以及今天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学习古代雅典、希腊的政治制度,他可能记不住梭伦这个名字、记不住十二铜表法的内容,但不会体验不到人类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经历的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学习20世纪的和平与战争,他可能会忘记战争中的一个具体战役、具体时间,但他不会体验不到战争带来的惨烈与灾难,不会体验不到今天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古人读史亦有掩卷长叹者、有长歌当哭者,这些都说明了历史教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着非常广阔的发挥空间。一堂历史课有一个科学、崇高的立意是成功的关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情感是指心理过程之一。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包括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欲等各种体验”,“态度是指在一定情境下,个体对人、物或事件,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价值观是指个体看待客观事物及评价自己的重要性或社会意义所依据的观念系统”。三者也是一个相互依存、教师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和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来刺激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其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感;只有动情之后学生才可能对客观的历史事物等产生较为全面而公正的认识;这种认识经过长期的累积,学生最终会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可以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比如学习《探究生命起源之谜》这一课,了解进化论的基本内容是单一固定的,虽然教师方法各异风格各异,但进化论终究是进化论,不同的课堂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每堂课要训练学生的能力也是大同小异的,而对于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定位却可以是根据每位老师所站的角度不同而不同。你可以定位为“感受达尔文等科学家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也可以定位为“科学是由时代发展决定的,也是随着时代发展进步的,所以每个时代的科学都是进步与局限并存的”,也可以定位在更深层次上,比如“对于人类起源的哲学思考”、“对于宗教与科学分歧问题的探索”等等。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一堂课最核心的灵魂呢?

首先应该紧密结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为三大方面:第一方面主要涉及对国家、民族、社会的了解、热爱、责任、理想;第二方面主要面对学生自己,要培养人文主义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创新的态度;第三方面主要面对世界,要有广阔的胸怀、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制定颁布,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主要是根据中学生的认识水平来确定的。所以,当我们在确定一堂课的灵魂的时候,主要是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适合于中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那么前面所提到的《探究生命起源之谜》一课,“感受达尔文等科学家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为最佳立意。当然在这个最佳立意之外可以适当顺带穿插其他方面情感的教育。

其次,选择立意、实现立意必须以尊重客观史实为前提,在突出主题的同时,注意学术的多元性。很多历史学家都曾经讨论过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问题,大家普遍认为,历史事实往往具有不可靠的性质。因为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说不清楚的,比如出了一次海难,往往死了多少人无法弄清,因为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坐在船上。当代的很多事情都没有办法搞清楚,更何况离我们几千几百年的事情呢?虽然有浩如烟海的历史著作、历史资料,但是任何主观判断都要带上主观性,李鸿章是好人还是坏人?解放以来的前30年,李鸿章在我们的历史书中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卖国贼,后来有人说他搞洋务运动是有功劳的,再后来又有一些人把洋务运动看成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我们看到的历史书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很多时候我们也是不由自主地会带有偏见。那么我们在评价人物和事件的时候,主观上必须尽可能地尊重事实,论从史出,论据要多角度、多样化。切不可为了达到我们预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刻意地删减材料甚至歪曲史实。比如我们在学习《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一课时,对于林则徐,除了要让学生感悟到林则徐等有识之士敢于面对现实、冲破藩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也要适当补充林则徐等人的时代局限以及《海国图志》在中国20年的沉寂,从而让学生全面地把握时代,这对已经初具思辨能力的高中生来说是必要的。

再次,精妙的提问设计可以促进情感教育。比如关于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可以有三种问法:“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如果林则徐没有被撤职,中国还会战败吗?”“当时的中国人有没有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为什么?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显而易见,第一种设问虽然也有能力培养,但大致仍然是知识本位,第二种问法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兴趣,第三种问法更为深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得认识自己,把握今天,建设更好的明天。再比如“巴黎公社”这一课中,有位老师在用材料分析了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巴黎公社革命的过程中没有出现这些问题,会成功吗?”这个问题就像平静的湖水中掉进了一块石头,同学们一下子就讨论开了。真的是一个漂亮的问题。可想而知,如果教师直接问:“巴黎公社失败的必然性是什么?”学生肯定绞尽脑汁也未必弄得清楚。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总之,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多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多为学生考虑,精心备课,巧妙设问,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我们在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同时,要突出重点,重视“授之以意”,科学地定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采取合理的方法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才能不负于神圣的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谢庚平.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基础教育课程,2006(12).

[2]李维芝.由新课程改革想到的[J].云南教育,2003年(11).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观城中学

邮政编码:315315

OntheRealizationof3DObjectivesinSeniorHighSchoolNewHistoryCurriculum

CenMeifang

Abstract:Inthispaper,theauthorprobesintotherealizationofsentiment,attitudeandvaluesenseobjectivesinhistoryteaching,hopingtonavepositiveinfluencesonteachers,teachingandstudents’learning.

Keywords:sentiment;attitude;values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