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明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天华职业技术学校341600
摘要:青少年正处于21世纪,必须尽力解围周遭的困惑,完胜人生道路的磨难,如此应能在学习、生活及工作中游刃有余、无所畏惧。而当下,人们对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关注度颇高,随之,心理健康教育愈加得到重视,正如“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摘自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由此可见,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便是心理健康教育。那么,何谓心理健康教育?其定义为: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21世纪青少年心理特点健康教育
众所周知,种子发芽,必须历经黑夜挣扎才能看见世界带给它的第一线光芒;蛹破茧而飞,必须历经疼痛煎熬才会蜕变为斑斓翅膀的彩蝶。青少年正处21世纪,必须尽力解围周遭的困惑,完胜人生道路的磨难,如此应能在学习、生活及工作中游刃有余、无所畏惧。社会现实也在无形中要求个人在其中具备健康的自我素质及积极向上的意识形态。而社会竞争愈加激烈,随之而来的便是学校竞争。学生们如释重负结束了一天的学校生活,拖着疲劳的身心回家,还来不及就餐便要伏案作业。逢临周末,长辈们能悠闲地看电视,而他们却仍要为家长安排的补习而忙碌。偶尔透过窗,凝望自由的天空,看着飘动的白云,看电视成了生活的一种奢望。面临如此紧张的学习和生活,心理抗压能力日益削弱,大小问题接踵而来。因此,青少年在心理上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随之便是心理健康教育得到重视。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青少年的重要性
个体成长的关键期在中小学,心理及生理都在历经一连串的变化。心理和生理之间的变化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逐渐促使个体走向成熟。优越的教育环境影响能有效指引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不良的教育环境影响就容易造成青少年产生消极的心理,甚至会滋生出一些心理疾病。所以,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进。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该如何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内容而言,培养心理素质和维护心理健康包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心理素质,是指个体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教育和培养,帮助青少年在学业和事业上获得成功。维护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状态的形成和正常维持,使青少年能在适应社会的同时得到正常的发展。但这两个任务在层次上有所不同,培养心理素质是使学生尽可能成功成才;维护心理健康是使学生尽可能适应社会,能正常地成长发展。
从性质而言,补救性教育和发展性教育包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补救性教育是指对存在不良心理状态或出现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针对性的帮助,让他们恢复正常的状态。发展性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健康进行完善、培养和促进,达到优化学生心理品质的作用。这两种教育也存在不同层次,补救性教育是指青少年在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给予矫正的;发展性教育是指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给予提高的。
通过上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诠释说明:第一,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要为青少年创设好,教育环境要健康,减少青少年进入危机状态的次数,维持他们心理上的舒畅、平稳和愉悦。这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要秉承“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策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注重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努力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而不能仅将工作重点局限在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治疗和矫正上。要分别着重开展个体性和团体性的发展教育,注重个体补救性及团体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两种教育主次的同时有机地将它们结合起来,使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开展,也起到使青少年在发展性教育中得到心理素质的增强、提高防御消极心理的作用。
三、在实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意的事项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熟练掌握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同时还应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青少年期是指11、12岁—17、18岁的中学阶段,要明确工作重点是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工作依据是心理学原理。
2.青少年期正是个体从幼小走向成熟的过渡,是成长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智力迅速发展的快速期,正如亚里士多德曾定义为“‘暴躁、易发脾气、易于为冲动所驱而失去控制’的‘矛盾动荡性’”。在青少年期,青少年要经历生理、心理、智力上的巨大变化,自我渐渐完形,但在个体和身心上仍不稳定,易出现两极性,即情绪行为两极波动。“正处于情绪与情感交汇的‘疾风怒涛’的青少年,其两极性非常显然。”
3.青少年的开放性和封闭性:对伙伴更易放开,对成人却表现封闭;叛逆性:叛逆心理,想特立独行。青少年最基本的心理特点就是青少年期普遍出现问题心理和行为异常,掌握这个特点便能在开展团体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面临青少年的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然的,与此同时,这项工作极其讲究科学与方法。学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实事求是,在现有可利用的资源上使教育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将心理健康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切忌好高骛远,选择一些难以实现或根本不能实现的计划目标,如此便很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应当因校制宜,具有科学的教育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