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孙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1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孙艳

孙艳

(新沂市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苏徐州221400)

【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特征性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对GISTs的恶性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7年3月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s患者CT特征性表现与病理恶性度对照。结果:32例GISTs胃GISTs27例,小肠GISTs5例。高度恶性肿瘤在CT上更多表现为直径大于5.0cm,边缘不规整,不均匀密度和强化,对应于病理组织学中的出血、坏死或囊变。低度恶性肿瘤一般直径小于5.0cm,边缘清晰,密度较均匀。在32例GIST中,CT准确定位病灶部位。结论:GIST在CT上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肿瘤生长的形态、方式及坏死范围对诊断GISTs的恶性度有重要意义。然而,CT对于GISTs在肠系膜及网膜转移灶的检出尚存不足。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病理学

【中图分类号】R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1-0220-02

胃肠道间质瘤为消化道非上皮性肿瘤,患者食管直到肛门消化道均有发病机率,受病理限制,传统诊断多将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成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1]。随着临床影像学的发展,临床分析胃肠道间质瘤为非定向性分化特征间质肿瘤[2]。本次研究中,选择2014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与CT影像表现进行对照分析,以此总结CT影像学表现特征用于临床诊断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32例研究对象经术后病理均证实为间质瘤。其中27例为原发肿瘤,5例为术后复发;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25~72岁,平均(48.5±5.7)岁;32例患者临床有11例表现出腹痛,12例表现出腹部不适,5例表现出解柏油样,4例表现出发热合并腹痛;其中5例术后复发患者均为术后12个月以内检查发现。

1.2方法

32例患者中有23例行CT胃间质瘤平扫,9例行CT胃间质瘤增强扫描。应用GELightspeed16层螺旋CT进行检查,设置扫描参考为120kV、220mas,其中增强扫描于肘正中静脉注射碘海醇,速度控制在每秒3ml,扫描延迟时间设置30s与65s。分析CT扫描肿块轴位及二维矢、冠状位处理明确肿瘤大小、强化方式、程度、与周围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及良恶性的初步诊断与鉴别诊断,然后再与临床病理对照。

1.3评价标准

所选32例研究对象标本检测呈阳性为间质瘤,其中良性肿瘤的核分裂率小于5/50高倍视野,最大径小于5cm;恶性肿瘤核分裂率在大于10/50HPF,肿瘤径大于不限,有黏膜浸润,远处有转移或侵犯[3]。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32例患者CT影像学与病理资料对照

3.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并没有特异性表现,患者临床多有腹痛、腹胀等不适,肿瘤小病灶则没有症状表现,肿瘤黏膜溃疡引起消化道出血会导致黑便、贫血,合并肠瘘患者临床有发热与白细胞增高表现,因胃肠道外肿瘤与胃肠无关,所以未见溃疡面,临床没有明显症状表现。本次研究中,所选研究对象病灶密度不均,与病理结果对照发现,小病灶是变性,大病变为囊变坏死,CT可以准确定位病灶,病灶和周围组织关系侵犯情况可以清晰显示。32例研究对象均未有腹家人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或腹水,未发生远处转移。CT影像学检查肿瘤变小或密度下降、强度下降等均表明治疗效果较好,但是,有时良恶性很难确定需要长期随访。本次研究与他人相符[4],可见,GIST在CT上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肿瘤生长的形态、方式及坏死范围对诊断GISTs的恶性度有重要意义。然而,CT对于GISTs在肠系膜及网膜转移灶的检出尚存不足。

【参考文献】

[1]王勇炫.胃肠道良恶性间质瘤CT征象和临床病理对照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30(1):17-19.

[2]马菊香,叶兆祥,李绪斌,等.多层螺旋CT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中的应用[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5,14(3):242-247.

[3]谭森良,何国梁.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特点及CT表现对照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10):1932-1935.

[4]徐玉芸,何晓东,钟建国,等.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与病变危险度分级的对照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2):25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