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春燕江苏省无锡通江实验小学214008
【摘要】在英文绘本书中,一幅幅图画是主体,具有最直接的讲述故事的功能,图画本身就承担着叙事抒情、表情达意的任务。因此,英文绘本教学要凸显“图”的独特魅力,把握好“图”与“文”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直观呈现;问题串链;语言输出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9-211-01
现阶段,英文绘本已成为小学英语课堂上进行拓展教学的主要载体。除去专门指向“自然拼读”的语音系列,多数绘本以图传情,以文表意,能很好地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性思想、发散性思维的功能。但细品一些课堂,有些老师更多关注了绘本中“文”的内涵,或将绘本教学等同于阅读教学,拘泥于语言,学生能朗读并理解文意即可;或侧重语法,在知识点上深度挖掘;或机械地套用三段式教学法,在课堂最后来一个“表态式”的交流作为收尾等等。
其实,在绘本中一幅幅图画是主体,具有最直接的讲述故事的功能,图画本身就承担着叙事抒情、表情达意的任务。如何凸显“图”在绘本教学中的独特魅力,把握好“图”与“文”的内在关系,笔者结合几节课例,谈谈些许认识和思考。
一、“图”是绘本情绪和主题的直观呈现
与阅读教学中的插图不同,绘本中的图片不是文字的点缀,而是绘本的命脉,甚至有些绘本一个字也没有,只通过绘画来讲故事。因此,老师在教学前不光要读文字,更要读懂、读透图片的含义和深意。
1、化身思维启动的钥匙
经典绘本《TheGivingTree》的封面是一个等待果子掉落的男孩,文末是一位孤独的老人黯然地坐在低矮的树桩上。这两幅图没有任何的文字陪衬,林老师在教学伊始让孩子们观察比较,立刻就有小手发问:Who'stheoldman?Ishetheboy?Whathappened?孩子们的好奇心瞬间点燃,随后在安静的默读氛围中,文中这个小男孩的心路历程逐步明朗,孩子们一步步走进文本的核心地带。
2、打开思维想象的空间
《TheGivingTree》正文的第一面是一幅留白很多的画面,一缕枝条下仅写着“ForNicky”的字样。林老师将此图在整篇绘本的文意缕清后最后一个出示,孩子们自然脑洞大开:这个Nicky是谁?是文章中的小男孩?是树?是作者?是作者的孩子?还是...?林老师逐个聆听孩子的表述,不做判断只听见解,最后孩子们渐渐明晰:Nicky就是像大树一样无私付出的人,每个人都要感谢他人对自己的关爱。这幅再简单不过的画面一下盛满了孩子们对文本主题的充分理解。
二、“图”是引发高阶问题串珠成链的有力助推
小学阶段的英文绘本多以故事为主,为了更清晰地提取文本主线,老师们会将绘本中的画面进行图片环游。抓住小学生更容易被图片吸引的心理特质,鼓励学生自主观察、想象、推理,教师再适时给出图片周围的文字内容,孩子的想法和绘本间或引发思维认同,或引起理解差异,课堂继而向思维更深处漫溯。
1、信息比语言更重要
绘本《Hedgehog》讲述的是一只刺猬在寻找新家的过程中明白了“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样寓意的一个故事。教学设计中,周老师没让孩子预读文本,采用边听录音边看完整版图片的形式鼓励孩子大胆获取信息。当进行到Hedgehog是否会选择MrRabbit'shouse的时候,周老师连续发问:HowdoyouthinkMrRabbit'shouse?→Whyweretherenoroomforhedgehog?→WhydiditpleaseMrRabbit?→Howishedgehog?前两问的答案是文本语言中既有的表述,但周老师鼓励孩子根据图意说说自己的发现。更可贵的是,后两个追问紧密结合刺猬和兔子的生活习性,既融入了科学性概念,又揭示了动物间和谐相处的话题,这种深度思维的开挖一下撑开了相关知识间的“信息网”。
2、想法比事实更重要
《TheGivingTree》中男孩不停地向大树索取那一段,图片清晰地传达了文意,也把树的变化和男孩的表情绘制得淋漓尽致。林老师适时提问:"Whatdidthetreegivetotheboywhenhegrewolder?"这是对事实的直观阐述。随之,林老师追问:"Whattimedidthetreegivethedeepestlovetotheboy?"若从文本语言中找,此问题没有现成答案。若观察图片,或许能从大树的变化中获知一二。但这个问题妙就妙在直击文章主旨,孩子们既要观察,更要结合人生阅历表达出各自内心最柔软的情感。真可谓“透过现象看本质”,图片给了思维更自由的空间。
三、“图”是绘本拓宽语言输出方式的绿色通道
英语绘本教学目前常见的语言输出方式有绘本复述、续写故事、课本剧展示、戏剧排演等。如何给不同的绘本选取适切的输出方式,如何不为了输出而输出,能更合理地将绘本择机融入常规教材教学,绘本的“图用”还要为真正的“语用”搭建可行的支架。
1、依托文本巧演绎
经典绘本《We'regoingonabearhunt》描述了一家大小在猎熊途中的奇遇。此绘本特点鲜明:句子简短、押韵,句式反复出现;丰富的象声词配合图片使用;黑白、彩色相间的绘画形式更是与文字的韵律和人物的情绪紧密贴合。基于此,王老师将图片有机划分为5个场景,始终引领孩子置身“小剧场”内,或唱诵,或表演,或配乐,或续写剧本,一次次将课堂语言的输出推向高潮。
2、基于教材巧输出
上海译林教材中有《Thecatandthemouse》这节绘本课,再现了鼠耍猫的经典桥段。教材以第三人称的陈述方式讲故事,虽条理清晰,但总觉得离“读活故事”有一定差距。徐老师精当地抓住各幅图中鼠与猫的情绪变化,激励孩子们为角色配上语言和心理描写,整篇绘本顿时立体了起来。最终,本课的输出方式成功转化为课本剧的演绎,教材内容顺势成为Narrator(旁白)的台词,既不偏离教材,又将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融入主题,妙哉!
特级教师沈峰老师曾说:“绘本教学不是语言教学,要大于语言教学,超越语言教学。”确实,正因为“图片”承载了很多的东西,可以让师生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深挖、去探索,因此,我们在带领儿童阅读绘本的过程中,要为图画而阅读,为故事而阅读,为想象而阅读,为发呆或打发时间而阅读。如此,阅读才会真正成为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