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1

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

王胜英

王胜英(辽宁省抚顺矿务局总医院神经内科辽宁抚顺113008)

【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8-0045-02

【摘要】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72小时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30天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治疗30天后,中国率中量表(c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疗效佳,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下降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好,能有效降低血液粘度。

【关键词】通心络胶囊急性脑梗死血液流变学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而通心络胶囊是由多种纯中药制成的复方胶囊制剂,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解痉等疗效,用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对象及方法

1.1病例纳入标准(1)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2)首次发病,发病时间<72小时;(3)经头颅CT检查证实。

1.2病例排除标准排除伴有脑出血、心房颤动、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冠心病、严重肝肾肺并发症的患者。

1.3方法本研究共入选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而且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给以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每次100mg,每日一次,适当调控血压、降血脂、降血糖。两组均给与血栓通注射液静点(血栓通0.3日一次);治疗组再给与通心络胶囊(石家庄以岭药物股份有限公司)口服治疗,每次4粒,每天3次,连续服用30天。二者均不使用其他抗凝治疗。

1.4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0天清晨空腹时静脉采血,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中国卒中量表(css);治疗期间同时观察血压、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等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

1.5临床疗效评估标准

临床疗效评估标准参考文献(1):基本痊愈:功能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或死亡,以基本痊愈和显效计算效率。

1.6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的比较。

两组治疗30天后css评分均明显降低,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30天后的c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临床疗效比较

2.3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下降;治疗组治疗后各血液流变学指标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

2.4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血压、脉搏均在正常范围,肝肾功能、血常规及尿常规均未见异常。

3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缺血而引起的急性局部、短暂或持久性脑损害的一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而血液流变学、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等的改变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和病理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2],急性脑梗死患者大部分存在着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通心络胶囊是由多种纯天然中药制作而成的复方胶囊制剂,主要含有全蝎、水蛭、蜈蚣、土鳖虫、蝉蜕等5种虫类药物,辅以冰片、赤芍药、人参等,具有益气活血、通络解痉止痛等功效。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通心络胶囊可以降低血管内皮素,防止血管内膜增生,增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含量,因此具有解除血管痉挛、扩张血管、增加脑局部血流量、降血脂、抗凝、抗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等作用[3]。本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30天后血压粘度明显下降,且高于对照组,说明消络痛胶囊通过降低血液粘度而发挥共治疗脑梗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诊疗要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383.

[2]张文波,石佳泉.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血液流变学变化及疗效[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8.7(9)734-736.

[3]吴以岭.络病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40-444.